同學聚會,爲什麼好多人都叫不來?

腦洞N次方


最近幾年,人們條件逐漸好起來了,開始流行開同學會,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就差幼兒園的沒開了。



大家有沒有感覺,第一次接到通知開同學會,響應的很多,而且絕大多數人只要還活著的都會興奮地趕去。幾十年不見了,都想知道某些同學的近況,於是東南西北中基本上都趕來了。大家聚在一起,感嘆歲月流逝的滄桑,可以說是熱淚盈眶的都有好多。

聚會中,談家庭的,談工作的,談生意的,談女人的,談孩子的,什麼都談。大談闊論的都是一些小有成就的同學。悶聲不吭的,大多是默默無聞,每天為溫飽而煎熬著的苦命人。談吐溫文爾雅的大多是大老闆或者是幹部。還有大多數人都還能說上幾句話,說著說著嘆上幾口氣,還是悶聲喝酒吧!


氣氛很活躍,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嬉戲打鬧的,阿諛奉承的,瞪著女同學奶子不放的,搓麻將的,打撲克的,討論炒股的,討論家教的,討論養生的,討論美食的,討論房產的,討論車子的,什麼話題都有。幾番勸酒之後,大家東倒西歪,紛紛攘攘。當老闆的身邊圍著一批同學,×總,介紹點業務,到你身邊打個工。幹部身邊圍著一批同學,××長,酒駕的事幫忙處理一下。貧困的同學身邊也圍著一批人,呀!好苦逼!捐款!必須捐款!

最後,同學會在合影中結束,各自回到家中,有的同學心理落差很大,暗暗下定決心要緊追。有的同學抓住了救命稻草於是向愛人吹噓。有的則鼻子裡吭上幾聲,“哼!都是些什麼玩意!”微信群好熱鬧,推銷產品的,惡搞的,討紅包的,比賽發紅包的……半年之後慢慢變得鴉雀無聲了,偶爾有那麼一兩個人發發那種不著五六的東西。


這時候,如果再有人提議開個什麼同學聚會,就會有好一部分同學不會去了。不去的原因是什麼?

1.比富。(心裡落差)

2.比能力。(羨慕妒忌恨)

3.比有權。(居高臨下)

4.比家庭。(實力懸殊)

5.比愛人。(幸福美滿)

6.比孩子。(未來之星)

7.比車子。(寶馬香車)

8.比房產。(金碧輝煌)

9.比倒黴。(幸災樂禍)

10.比沒用。(嗤之以鼻)


明裡暗裡比來比去的,沒啥意思。你過你的,我過我的,聚會一結束,生活照舊。就連聚會大家花的份子錢,有好些人都要省好幾個月才能緩過勁來。

有啥意思?

有錢、有勢的同學小範圍樂樂吧,我不想做你們的參照物,我有自己的生活,我想平靜地生活下去……


拙燕銜泥


我基本上也不去參加同學會了,因為感覺沒有意思,很尷尬。


有一次參加初中同學的同學會,同學們對現在有錢的、有權的真是另眼相待,巴結的不行,看著那樣子都起雞皮疙瘩。而且那些同學也似乎覺得高人一等,感覺一點也沒有上學的時候那樣單純了。

還有就是一些同學,本來關係並沒有那麼近,幾乎都想不起來,但是通過了同學聚會以後,什麼搬家啦、孩子上大學了呀都要通知擺宴席,隨禮成了家常便飯,其實真正的朋友會不請自到,這種湊人數的隨禮,感覺錢花的很冤枉。



其實,我懷念的是那時候讀書的純真和美好,懷念那段青春的日子,可是同學會辦成了聯誼會、吹牛會、巴結會,我覺得這樣的場面很尷尬,所以就不參加了。


我是焱垚


2015年,我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這次距高中畢業已經14年了,來了一半多,這次聚會是三個人組織的,還算成功吧,班主任也請去了,大家吃了頓飯,又去唱了歌。

在這次聚會之前,微信群裡很熱鬧,發紅包,聊天,但這次聚會之後,微信群就漸漸消停了,過了一年,又有人說組織聚會,但未能成功,在群裡說這事時,沒有幾人回應。

201 6年年初還組織了小學聚會,情況和高中聚會相似,聚會之前,群裡聊天的信息能讓手機死機,聚會之後就沒動靜了。

最終給人的感覺就是同學聚會不過如此,聚會之前很期待,真正聚會了,就沒有了那種美好的期待了,正所謂“相見不如懷念”吧。

另外,一些同學聚會都變了味道,成了拉關係攀比大會,聽一位朋友說,他參加同學聚會,兩個同學打起來了,就因為比著吹牛。還有些同學賣保險,參加同學聚會就是為了賣保險。

總之,參加同學聚會之前腦子裡全都是上學時單純美好的回憶,參加完之後,才發現那些曾經的美好大多不存在了,有太多利益摻雜在其中,大煞風景!


沛澤媽讀心理


同學的感情有個特點,關係好的,一直都會很好,會延續大學的情感,而感情一般的,畢業以後也基本還是感情一般,不會變得多麼親密。所以同學聚會就面臨兩個問題。

1、關係好的,隨時在聚會,一直在聚會,他們不再需要大規模的同學會,而這個小圈子一旦形成,其他人也很難滲透進去,這是大家不願意聚會的一個原因,不是不願意聚,而不是不願意跟感情一般的人聚會。

2、在學校就感情一般的同學聚會,會出現很多尷尬,比如人多的聚會,本來是大聚會,最後會發現,這種聚會會變成大聚會中的小聚會,還是平時好的在一起,久而久之,大家就都不願意聚會了。

我個人就只參加小圈子聚會,我們有六七個人,相處多年,相互熟悉,不分彼此,無話不談,所以我們一起聚會就比較輕鬆愉快,而大規模的聚會,我不得已參加的,也基本不說話,不愛表達,沒啥說的。

其實,同學聚會真不知道還說什麼好,你要說點成績吧,他說你炫耀,嘚瑟,你要是過的不好一點呢,又讓人看不起,所以,一聊天就比較累,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去,省得招罪。


韓東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應該是很多人越來越不願參加同學會的主要原因。

記得十年前,有書君一個定居國外的初中同學回國探親,通過相熟的同學多方聯繫,終於將一半的同學聚在了一起。

那是中學畢業十多年後的第一次聚會,大家回顧往昔、瞭解近況,興致勃勃,激動異常。即使上學期間不大交流的同學,見到彼此也都非常熱情、開心,似乎大家對此次聚會期盼已久。

大家當時就建了同學群,之後又不斷地添加老同學進來,每天群裡都是聊得熱火朝天。大家也曾相約每年至少聚會一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裡聊天的人越來越少。幾次相聚之後,願意參加聚會的同學也越來越少。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顯擺嘚瑟使人厭


有的同學,或工作得意,或生活富裕,或愛情甜蜜,這本是個人的生活狀態,同學見面以平常心相聚即可。

但個別同學好顯擺嘚瑟,時不時高調炫耀,極力想成為關注的焦點。這種行為引發了其他同學的厭惡,導致不喜表現的同學不願再參加聚會。

二、騷擾賣弄討人嫌


有的男同學,在社會上沾染了不良習氣,看見女性就喜歡動手動腳,對女同學也不放過;有的女同學,仗著幾分姿色,看到日漸成熟的男同學,就搔首弄姿、撒嬌發嗲,想法設法往上靠。這樣的同學,也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讓同學會蒙上陰霾。

三、口誤遮攔傷人情

還有些同學,毫不顧及他人心理,將同學的隱私或傷心事拿到同學會上大肆宣揚。或者是聚會過程中唯我獨尊,口無遮攔,給同學不留情面,導致被傷害的同學日後不願再參加同學會。

四、過度騷擾令人煩

同學群本是交流感情的群,但有些同學把它用作拉票場所,動不動為自己拉票,為家人拉票,為朋友拉票,甚至於為朋友的朋友、同事的朋友拉票。

哪個同學不投票他就不停地艾特,同學會上,還要反覆拿投票說事,令大家不勝其煩。

在經過了久別重逢的熱情期後,很多同學發現與其他人已不是同道中人,因此便不願意再繼續參加大型同學聚會。

而那些與自己性格、觀念、人品相似的人,因為有共同語言,便繼續保持聯繫,相約小聚。這種聚會是感情的交流,也是壓力的釋放過程。


而實際生活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導致大家不能參加聚會。注意了,有書君這裡說的是:不能參加而不是不願參加,那就是生活的壓力。

現在的90後也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肩上已經承載了不小的壓力,更不要說80後,70後了。

作為獨生子女的70、80後,上有老下有小,他們也想有時間聚會放鬆,但老人生病要人陪、孩子上學要接送、朋友有事得幫忙、親戚到來得招待。林林總總、七零八碎的事情,使得他們實在抽不開身去聚會。

所以有時候,不是大家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實在是不能去參加。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同學會,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不過調侃罷了,幾年同窗,一生回憶。

逝水流年,再回不去的少年。本來同窗敘舊追憶青春的同學會,為什麼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了?

剛出校門的時候,人人都還有著遠大前程的夢,可以吹吹牛打打氣,順帶著撮合成幾對。雖然大多還單著,也沒房沒車,即便家境優越者,在一起喝酒,大家都有相同的底氣。


只是成人的友誼不那麼單純,時光將同學間拉開了距離。中年人更是大局已定,杯子碰在一起,有成功者的喜悅,也有失意者慘淡的辛酸,一古腦兒飲進心裡去。

除去太忙顧不上的,原本簡單的聚會,卻往往變成了炫富會,人人都有自尊心,每個人的感受不一。組織者大多混得不錯,借之宣揚有衣錦還鄉的幸福。看似關懷的一句"老哥在哪兒呢?…哦,還在那個老地方啊?!"

其實他已下崗多年,靠打零工為生,生活艱難,兩鬢斑白早已露出膽怯來。若是女生,疲於生計的黃臉婆與養尊處優的女同學,彷彿差了一輩人。縱是無心說家產,談老公,炫子女,討論投資與美容,話不投機,也讓失意的人兒倍受打擊,心中難平。


"回憶,顯擺,資源交換",但有目的人再忙也會參加,為的是成功圈子裡擠進去。可惜除了吃飯敬酒,幾十號人做廣播體操,唱唱老歌,大多數時候,總要分成小圈子玩的。

有的品行欠佳胡言亂語:明明不過基層辦事員,偏偏一副前途無量,手眼通天迷一樣的自信;

不過幹過兩三個二手小工程的,酒一下肚就開亂吹:百萬以下的生意別找我,兄弟有啥難事包在我身上!…

說得痛快,真要求他,又是另一張臉了:同學那麼多,我幫不過來啊!兩句話沒聽完,跑得無影無蹤了。


而實力派大多低調,生怕有人開口,辦不辦得到另一回事。大多數情況下,人多的時候,若無資源交換,沒有利益交集,同學這層關係,不過是發黃的過去式情懷,薄如紙的人情。為避麻煩,往往藉故不來了。

光鮮者回去的路上,下了順路的同學,聽著面上的恭維,心滿意足揚長而去,而剛才還一幅諾諾的老哥,呸了一口,憤憤說道:"要不是你爸是李剛,說不定不如我呢!當年不是我出面,早xx捱揍了!…"一面嘆息世道不公,半醉半醒地回去再來兩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幾十號人,品性參差不齊,當年都不一一交好,何必再一起湊熱鬧?好同學加死黨,成功的再見落魄的,也只有嘆息。所謂友情,再無利用價值,唯多喝酒多吃菜,把當年的糗事再重翻一遍罷,不如朋友圈裡敘敘舊好了。

有價值的交往才是友誼,吃喝玩樂的同學會不過是聯誼。

人到中年,不必為所謂舊情耗時,但凡活得明白,就會放棄無意義的同學會,大都一兩回不去了。要知道勢均力敵,才能玩在一起作朋友。有緣交好的幾個同學,不妨私下聯繫交往好了。


元元的天下


於千百萬人中遇見是一種緣分,在一起共度人生中的美好時光是一種情誼。

一聲“老同學,好久不見!”

多少會勾起我們對那個純真年代的嚮往和思念。

然而這份情感也經不起時間的洗禮,耐不住生活的打磨。

之前,我們也曾搞過幾次同學聚會,結果是一次比一次人少,一次比一次沒意思。

後來我想了想,無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1,有些同學們越長大越市儈,有人學會了拽官腔,有人滿身的銅臭,還有人學會了誇誇其談。同學之間的感覺已經被這些漸漸沖淡。

2,男生們三句話離不開賺錢,女生們三句話離不開孩子。工作圈和生活圈都不同,很多話題談起來充滿尷尬。最終又分成了三五成群的小圈子,以前誰談得來,現在幾乎還是談得來。

3,有些人已經完全變了“模樣”,曾有一位老實本分看似彬彬有禮的同學在聚會之後為某幾位同學設了套,最終差點鬧上法庭。(因為他欠了不少賭債而設套借同學的錢)

4,有人混的比較好,喜歡炫耀自己的優勢;有人混的不如意還要打腫臉充胖子;還有人不顯山不露水,其實混的最好。一群稚嫩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個戴著面具的陌生人,還有多少可以聊得來的事情?

5,成年之後,每個人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有時候真的脫不開身。而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自己暫時過得不太如意,根本沒心思也沒有精力偽裝自己去參加同學聚會。

現在,我們改變了聚會模式,幾個玩的比較好,談的比較來的同學還會時不時聚會。我們沒有必要偽裝自己,無論窮富,無論順逆,在自己人面前無需偽裝。我們仍會在喝著啤酒吃著烤串的時候提及上學時的糗事,也會打聽對方工作的情況,兒女的學習,父母的身體。

這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交流,很自然,很輕鬆,無需偽裝,何樂而不為?


夜雨如書


2016年,初中同學聚會。我作為一個女生,不炫富,不多嘴,就是去吃個飯,湊湊熱鬧而已。

事出不到一個星期,幾個男生就在班群裡討論,初中的時候暗戀過我,後悔當初沒娶我。

我鬱悶了很久,我又沒有跟他們戀愛過,也沒有跟他們聯繫過,為什麼談到婚嫁?

不出一個月,各種開始借錢,每次借錢藉口都不一樣,我借了一次,他還了,第二天繼續借。我馬上拉黑。後來幾個男生都陸續問我借錢,又一個個拉黑。

我只不過聚個會而已,居然成了後備櫃員機。後來退出了所有的班群,拉黑了很多同學,能不聯繫,基本不聯繫,感覺一聯繫,就要出事。


木聖薇


同學聚會,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參加了,許多答案都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原因。其實,同學之間有什麼“道”?從頭到尾都沒到“道”的層次,同學之間聚會和交往,根本是一個“情”字,而不是“道”字。道,不會變。“情”會隨著地位、環境變化而變化。同學聚會參加人少了,根本原因是“情”變了,“情”淡了,造成的原因是同學聚會變味了。

首先不要高估了“同學情”。不是每一位同學之間都會產生“同學情”的。同窗幾年,少小無猜,青春蒙東,沒有利益之爭,容易結下友誼。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朋友吧,許多同學也就是同學而已,真正的同學加朋友,每個人也就那麼幾個,即使畢業了,經常聚的也是那幾個好友。其他同學,也就是同學而已,沒有必要過高地綁架同學友情。他有與她有同學友情,與你未必就有。這種同學之情,沒有經歷時間打磨,沒有經歷“幹壞事”的打磨,也就是泛泛之情。

以上先把同學友情的調子降下來,沒有必要非把泛泛的同學友情,架在高高的架子上烤。題主的描述的現象非常常見。高中剛畢業,青春不散場,他們人生還沒有拉開差距,所以,還保留同窗之情的餘溫。第一次聚會是很期待了,那些同學都過的怎麼樣?這些好奇的心情,驅使大家都願意參加。當那份久違的友情在聚會中釋放,當那些同學近況充分了解,那些同學情好像一下子的釋放了,消耗掉了。

為什麼第一次就釋放過多,以後聚會就越來越少?這是因為,沒有見到,對同學情況很好奇,但通過聚會都知道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就擺在桌面上了。同學之間的攀比心態自然而然產生了。同樣的高中畢業,住同一宿舍,穿一樣的校服,怎麼你考上名校現在月薪2萬,我考上大專現在月薪2千?怎麼我們從一箇中學出來的,你現在是總經理,我還是一個職員?怎麼你都開上寶馬了,我還在騎自行車?怎麼你都住別墅了,我還在為首付發愁?

不管同學聚會要求不要炫富不要吹牛不要攀比不要刺激,但是言談舉止之中,差距已經拉開了,這是不變的客觀事實。心態的變化也是必然發生的。即使同學聚會都要求穿統一的T恤,但能遮掩真實的境遇差距嗎?不可能!幾句話就能刺激別人,一個眼神就能拉開差距。讓所有同學明白,你們不再是那批高中畢業的孩子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於是同學聚會必然產生分化:混得好,一般都願意參加同學聚會,告訴同學我混得比你們好。混得差,憑什麼給你們混得好的捧場子還傷自尊。混得特別好的,沒有時間去,或者懶得去。混得明白的,去了就是見見同學,吹吹牛,然後風消雲散,有啥實際意義?混得特別慘的,何必去受刺激呢?混得中不溜的,可去可不去,只要有點外力影響乾脆不去了。由於大家的心態都變了,各自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越來越覺得同學聚會就是互相吹牛、互相炫耀的場所,慢慢都不願意去了。(當然也有組織特別好的聚會)

綜上,歸根到底三句話:同窗之情,只是一份情,而且不一定人人都有。同學進入社會,五年之內產生分化,心態必然產生分化,大家已經不再一個頻道上了,這是客觀事實。同學聚會組織再好,同學之間的境遇差距也是擺在桌面上的,心態已經不純粹了,又何必強求呢?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遠遠沒有到“道”的層次,從心態上已經註定,散了就散了,原來是好同學好朋友的,人家繼續小範圍交往,參加大規模同學聚會的意願越來越低。


職場火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畢業的驪歌伴隨著我們,唱過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同窗歲月,回憶起和同學相伴相處的純真歲月,總有那麼一個場景能觸動同學之間的情感。


“憶往昔崢嶸歲月,恰同學少年” 別後的重逢與相聚,本該是一場同學友誼的狂歡與盛宴,可是為什麼前些年異常火熱的同學聚會,走到今天,會遭受越來越多人的吐槽,變得越來越越不受同學們的歡迎、甚至很多人都叫不來呢?


有書君覺得,同學聚會很多人不願意參加,叫也叫不來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炫耀攀比、動機不純,同學聚會變了味。


同學聚會,本是同學之間撫今追昔,回憶同窗之情的好機會。可是,畢業以後,同學之間的財富、地位、社交圈子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開寶馬的和騎電動車的、部門高管和平頭百姓,能在一起聊的話題能有多少呢?



有的同學,他們因為贊助同學會的某項或者全部活動,因而受到一些人的追捧,頤指氣使,高高在上。


有的同學吹噓拍馬,籠絡各種有利可圖的人脈資源,讓人覺得同學聚會,失去了敘舊、聯絡感情的意義。


還有一些男女同學,當年相互愛慕,後來又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走到一起,可是舊情未了,趁著同學聚會重續前緣,給雙方家庭都帶來困擾。


“同學聚會,拆散一對是一對”這話雖有調侃的意味,但是也是同學聚會負面影響的一個折射。


第二、人到中年萬事忙,時間安排不過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工作。他們負擔著老人的贍養照顧,還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巨大。


而且,畢業以後,同學們分散在各個不同的地方,要抽出幾天的時間參加同學聚會,舟車勞頓,的確分身乏術。


第三、同學聚會活動頻繁、過程貧乏無味


畢業幾年,同學之間相聚一堂,的確讓人激動和高興,有說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


但是,同學聚會的次數多了,就會發現,每次聚會的過程都大同小異,無非是喝喝酒、聊聊天、唱個歌之類,而且熱衷於聚會的,都是一些所謂的“混得好”的同學。


他們有錢有地位、互相吹捧,客套虛偽,慢慢的那些生活的平凡普通的同學就淡出了圈子,不愛參加同學聚會了。


第四、收費不合理,會後收支不透明


也有的大型週年同學聚會時,主辦人對參會同學收取費用偏高,活動安排質量卻較低,有的聚會後結餘資金既沒有返還參會同學,也沒有幫助自己身邊困難同學。



這些事情的發生,讓參會同學有被收刮和欺騙的感覺,也就慢慢厭倦了同學聚會這種活動。


第五、某些同學自身原因。


當然,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也有同學們自己的原因。有的同學生性內向,不擅長喝酒聊天唱歌,有的同學有自己的小圈子,也有的同學畢業後生活不夠如意。


還有的同學惜時如金,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無效社交上,甚至有的同學因為生病或者意外提前下車……所以,很多人叫不來參加同學聚會。


同學聚會,想參加的同學一定能找到需要參加的理由,不想參加的同學也一定能找到不參加活動的理由。


所以,總有同學會熱衷組織同學聚會,也總有同學有各種理由不想參加。

只是希望,同學聚會會辦成真正單純敘同學之間的情誼的聚會,能吸引更多的同學參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