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黃旭華:用算盤撥拉出核潛艇

編者按: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為後生晚輩持起讀書、做人的一盞燈。

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先生》第三季,向以德性滋養風氣的大師致敬、為他們的成就與修為留痕。今天推出第五篇:《黃旭華:用算盤撥拉出核潛艇》。

「先生」黃旭華:用算盤撥拉出核潛艇

黃旭華肖像圖。(中國之聲編輯 孔穎 繪)

央廣網北京9月14日消息(記者肖源 左艾甫 實習記者尹希寧)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黃旭華,1926年出生於廣東汕尾。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投身核潛艇研製60年,在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海上試驗任務中,多次擔當重任,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人家問我,如果有下一輩子,你願意幹什麼工作?我說如果有下一輩子,我還是喜歡幹活,幹最艱苦的活,最艱苦的才能磨鍊人。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一個醫生家庭,自小就立志要和父母一樣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但世事難料,小學畢業那年,趕上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的中學顛沛於梅州、桂林、重慶,耳邊除了讀書聲,就是時不時拉響的警報。國家太弱,就要被人欺負,流亡途中的經歷,徹底改變了黃旭華的人生。黃旭華說:“這一路走來的遭遇,看到國家如此受人宰割。我就不想讀醫科了。我決定將來一定要造飛機或者造軍艦,保衛我們的藍空,保衛我們的海洋。”

抗戰勝利那年,黃旭華被保送到當時的中央大學航空系,同時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交通大學造船系。1949年從交通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與船舶相關的工作。1958年,我國決定自主研製導彈核潛艇,32歲的黃旭華擔任副總工程師。但剛接到任務的時候,他對核潛艇幾乎一無所知。

黃旭華回憶說:“當時並不具備研製核潛艇的基本條件。第一,我們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一個也沒有。第二,我們缺少這方面的知識,核潛艇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一無所知,沒人見過。第三,我們手頭沒有任何參考資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從頭摸起,包括好多計算公式都是從頭論證。”

沒有條件,騎驢找馬也要幹。當時,黃旭華和團隊用來計算相關數據的工具,是兩千年前老祖宗發明的算盤。他說:“那時科技水平很低,哪裡有現在每秒運算幾萬次上億次的計算機?手上只有一個算盤,一把計算尺。5萬多臺設備儀表、幾十公里長的管道電纜以及成千噸的材料,我們都要把它們的重心重量算出來,工作量很大。而且算出來還不一定行,要調整,一調整又要重新再算。”

1970年,黃旭華們用算盤珠子撥拉出來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下水,四年後,這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1985年底至1986年初,黃旭華帶領團隊研製的核潛艇在規定海域進行了長達90天的水下航行,總航程23625海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圈。

黃旭華說:“我們太高興了,我當時在碼頭都要瘋了,我站起來叫,說我們拿到金牌了,這個記錄到現在美國也沒有打破,美國現在還是83天零4小時。這個考驗看出我們艇的建造質量是可信的,所有設備是可靠的。”

1988年4月29日,中國核潛艇進行極限深潛實驗,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面積,要承受1噸重量的水下壓力,搞不好就艇毀人亡,壓力可想而知。62歲的黃旭華作為總設計師,與100多名研究人員一道下水。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他寫了十六個字表達心情: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黃旭華表示:“這詩裡有兩個字是我這一生的寫照,一個痴字,一個樂字。我痴迷核潛艇,獻身核潛艇,我無怨無悔,所以一生沒有虛度;樂就是樂觀對待一切,在生活與工作極為艱苦的情況之下,我是苦中有樂,苦中求樂,樂在其中。”

在夫人李世英眼中,黃旭華善良、敬業,就是不顧家。家裡的柴米油鹽不碰,女兒得了肺炎不管,他甚至連自己的襪子都沒買過一雙。

李世英:你可以想象出來,勞碌命一輩子,所以我伸出手去,都不像一個女同志的手,像男人的手。我幹了很多重活。

黃旭華:我給她講,我是有眼無珠,什麼東西都看不到。

其實,黃旭華也在嘗試著用自己略顯笨拙的方式補償夫人,但往往鬧笑話。他回憶說:“有一次去北京出差,看到有賣布的地方,我覺得這花布不錯,給我夫人做身衣服還是蠻好的。所以我高高興興拿回家,還很得意,說好不容易給你買了花布。夫人笑彎腰了,她說我身上穿的就是這花布,你沒看到啊?”

由於在中國核潛艇事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黃旭華和他的團隊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兩次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核潛艇是打在黃旭華身上最深的印記,而他也為此倍感自豪。正如黃旭華曾為自己和同事們譜曲填詞寫歌描述的那樣:健兒志氣高,過關斬將逞英豪,哪怕狂風激惡浪,定叫驚雷震海天。騎鯨蹈海日遊八萬裡,五洋捉鱉直搗龍王廟,馭龍騰飛直上九重天,九霄攬月大鬧天宮。

「先生」黃旭華:用算盤撥拉出核潛艇

黃旭華接受央廣記者採訪。(央廣網實習記者 尹希寧 攝)

92歲高齡、不久前才剛剛離休的黃旭華,每天還要去辦公室看會兒與專業有關的資料。他說,如今,他給自己的定位是,年輕人的啦啦隊長,和必要時的場外指導。在核潛艇事業上,這位92歲的老者不離不休。他說:“在個人的生活物質要求方面,要知足常樂;在科研工作方面,要永不知足。我們只搞了第一代核潛艇,以後還會不斷髮展,國防技術競爭沒有止境。我也很高興,在我這一生中,我完成了我應該完成的任務。我看到我的後來者,後來居上,後繼有人。”

【記者手記】

我是記者肖源。海面上時常會有驚濤駭浪,任你一葉扁舟也好,萬噸巨輪也罷,要麼任憑風浪擺佈,要麼藏身港口躲避風頭。但深潛於水下的潛艇,無論海面上變與不變,都要安然前行。終其一生研究核潛艇的黃旭華,也有著這樣的品格:60年來心無旁騖,俯下身子,帶著自己的團隊,在一窮二白的年代,為國家海防創造了最大的財富。為此,他甘於默默無聲,甚至揹負不孝的罵名。

當年入黨時,黃旭華說過,組織需要我上陣殺敵,為國捐軀,把滿腔熱血一次流完,我毫無怨言;組織需要我閉口不言,長期奉獻,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乾,我也無條件服從。回首過往,70年黨齡的黃旭華以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時間,從不曾打過誑語。儘管時光與歲月刻在臉上,純潔與活力卻深留在他心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