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文武全才,討滅吳蜀,後世地位不亞於諸葛亮

人們常常有個印象是三國後期的人才遠不如前期,之所以有這個印象主要還是三國演義造成的。實際上三國後期的人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完全不輸前期,只是因為後期局勢不再動盪,顯得故事不再那麼傳奇,因而人物的能力普遍被低估。而在後期人才中,杜預便是佼佼者之一。

此人文武全才,討滅吳蜀,後世地位不亞於諸葛亮

杜預出身京兆杜氏,這是一個從西漢到五代都聲名顯赫的家族,上可追溯至西漢名臣杜周,後有唐朝開國功臣杜如晦,而在文化方面更有杜甫杜牧兩位大詩人。在杜家這份長長的名單當中,杜預是最耀眼的一個。

杜預的祖父杜畿早年由荀彧推進出仕,被曹操任命為河東太守,政績十分突出,曹丕登基後官至尚書僕射。杜預的父親杜恕仕途卻並不如意,他為人耿直,因得罪上司最後被藉口他事獲罪,雖免去了死罪,但遭到流放,最後死於流放地。

而在杜恕得罪的人裡,就有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的司馬懿,因而杜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辦法出仕做官。不過杜預並沒有因此氣餒,他博覽群書,增長見識,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立功立言。

司馬懿和司馬師相繼去世後,司馬昭上臺執政,而杜預這時已經35歲了。司馬昭聽說了杜預的名聲,便徵召他來自己手下做事。杜預本來就希望自己的一身本領有施展的機會,加上又老大不小了,便接受了司馬昭的徵召。司馬昭很快就感覺杜預是個人才,便委以重任,不但恢復了他父親杜恕當年被罷免的爵位,還讓他成為自己的參軍,在軍事方面提供意見。因為杜預此時尚未婚配,司馬昭甚至把妹妹高陸公主嫁給他,於是杜預就成了司馬家族的一員。

此人文武全才,討滅吳蜀,後世地位不亞於諸葛亮

這個故事挺勵志的,35歲沒結婚的大齡單身貴族突然成了當朝權臣的妹夫,足以激勵廣大單身男性同胞。杜預後來共生了四個兒子,其中三子杜耽和四子杜尹分別是杜甫和杜牧的祖先。

杜預42歲的時候,司馬昭發起了滅蜀之戰。從滅蜀後司馬昭的行動來看,他實際上並不信任這次作戰中領兵的兩位大將鍾會和鄧艾,於是他除了任命衛瓘為監軍監視二人,還分別派自己的幕僚杜預和師纂到二人手下,名為協助二人,實際上是以防不測。

杜預擔任的是鍾會的長史,在這支大軍中,除了大將鍾會、鄧艾、諸葛緒以及監軍衛瓘之外,地位排名第五的便是杜預了。因為三國演義中杜預只在滅吳之戰中驚鴻一瞥,人們經常忽略他在滅蜀之戰中也是主要將領之一,擔任著很高的職位。

鍾會在戰後挾持群臣發動叛變,鄧艾被誣陷謀反,師纂也在混亂中被殺。鍾會死後成都大亂,連劉禪的兒子都紛紛死於亂軍之中,而杜預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當中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以自保。事後杜預因功受到嘉獎。

滅蜀後不久,司馬昭開始策劃取代魏國,便準備修改各項制度。杜預因為精通法律,便參與到了制定《晉律》的工作中,併成為這項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杜預對漢魏時期留下來的繁冗條例進行大幅裁剪,所編修的《晉律》簡明扼要,被後世稱讚“實曰輕平,稱為簡易”,對後世法律影響很深。

此人文武全才,討滅吳蜀,後世地位不亞於諸葛亮

司馬炎稱帝后,杜預被任命為度支尚書,即後世的戶部尚書,管理國家財政大權。杜預擔任度支尚書共七年,共提出興建常平倉、調整鹽運、制定課調等建議五十餘項。同時,杜預又運用到自己早年所學,發明計時器,修訂天文曆法,建設富平津大橋。此外,杜預又酷愛史學,尤其喜歡讀春秋左傳,併為其作注,流傳至今,是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杜預早年想要立功立言的願望如今終於達成了。當時的人給杜預起了個外號叫做杜武庫,武庫是古代儲藏器物的倉庫,這個外號指的是杜預的腦袋就像武庫一樣什麼都有。

然而杜預也並非完美,他有三個很大的缺陷,其一是杜預雖然精通軍事,但他卻是個文弱書生,武藝很差。其二是杜預有大脖子病,還曾因此被人嘲諷。其三是由於晉朝是司馬家篡位所得,為了得到大族的支持,對其十分縱然,於是朝政黑暗腐敗,杜預雖然潔身自好,卻不得不常常賄賂權貴以求自保。

咸寧四年(278年),鎮守荊州的大將羊祜病逝,死前舉薦了杜預接替自己。司馬炎接受了羊祜的請求,任命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坐鎮襄陽。杜預來到荊州後,開始積極備戰,用計調走了吳國的名將西陵督張政,並接連上書司馬炎,請求伐吳。終於在咸寧五年(279)十一月,司馬炎下定決心消滅吳國,並任命杜預負責荊州戰區。

此人文武全才,討滅吳蜀,後世地位不亞於諸葛亮

開戰後杜預聲東擊西,用計活捉了吳國的樂鄉督孫歆,並趁勢拿下江陵。之後兵分兩路,一路順長江東下進攻吳國腹地,另一路向南平定了交州和廣州。在這次作戰中,杜預共斬殺和生擒吳國的都督、監軍14人,牙門、郡守120餘人,留下了勢如破竹的成語。

吳國滅亡後,杜預因功受封當陽侯,食邑9600戶,繼續留守荊州。這之後杜預在荊州興建水利灌溉工程,開鑿運河,百姓受益良多,稱其為杜父。五年後,杜預被徵召到中央擔任司隸校尉,病死於途中,享年63歲,被朝廷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成侯。

杜預一生可謂出將入相,軍政全才,且在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因而在後世同時入選了文廟和武廟。這一成就在明朝前僅有杜預一人達成,直到諸葛亮在清朝時入選文廟後,才由他們兩人共享這一榮譽。

杜預的後人杜甫對其推崇備至,寫詩稱讚道:

降及武庫,應乎虯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繕甲江陵,祲清東吳。邦於南土,建侯於荊。河水活活,選舟為梁。洪濤奔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稿隸躬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