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雩都縣,為贛南三大古縣之一。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改雩都縣為于都縣。

查《辭海》(1999年版),對“雩”的解釋為: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代,雩北一帶嚴重缺水,先民們為了生存,常在雩山腳下祭祀祈雨,《太平寰宇記》載:“相傳昔人祈雨於此山下……”,當時的雩都,先後隸屬吳、越、楚三國,崇尚巫覘之術,以楚尤甚。相傳雩山有大小三雩公,遇有旱災,由三雩公求雨,頗為靈驗。求雨時,使童男、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謂之“雩舞”,即求雨之舞。因此,清同治十三年《雩都縣誌》記載:“北有雩山,故有雩都”。這是以山為名的說法。

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而《元和郡縣誌》記雲:“因雩水為名”。這裡說雩都是以水為名的。以水為名,抑或以山為名,究竟誰是誰非?要知道,古代求雨的祭祀活動除了高山之巔舉行,也可在臨水之濱舉行。于都境內有雩水(即于都河、貢江),就表證了這一點。至於雩山在前或雩水在前,或兩者同時有之,我以為雩山在前的可能性大些,畢竟雩山獨其一座,而雩水連綿一片,沒個定點。

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西漢初,剛設立的雩都縣含了現在的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六縣,因此,歷史上素有“六縣之母”一說。初建縣時,灌嬰在古田坪建城,城名後人叫“灌嬰城”,南宋贛州知府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有關於灌嬰城的點滴記載,說有人覓得一塊舊城之瓦,經他考證,即為灌嬰城所用“漢瓦”。之後在固院村、古田坪之間反覆了兩個回合,至唐太宗時期,縣冶毀於洪水,便從固院村遷往今天的縣址。

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在千年古縣——于都縣政府機關大院內,一東一西相隔不遠,矗立著兩株千年古榕樹。經林業部門考證該樹距今已有1380年,東面的那株粗大的樹幹上,樹根盤結,筋絡凸暴,狀如虯龍,樹幹的胸圍,八個中等身材的成年男人,張開雙臂環抱樹幹,恐怕也抱不過來;而相比之下,西邊的另一株卻小得多,軀幹分而為三,較大的樹幹四個成年人即可合抱,濃密的枝葉,遮陰蔽日,綠蔭匝地,盛夏酷暑,烈日當空,只要躲到那顆古榕樹蔭下,頓時汗收熱消,遍體涼爽,十分暢快。

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傳說,這兩株古榕樹卻是同年同月同日栽種。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唐軍隊南征時期經過於都,駐紮縣衙。當時,舊衙剛毀,一日晨起,信步衙內,但見庭院寬廣,覺得少了點什麼,細細一想,原來是缺少可以遮陰乘涼的樹木,一時興起,便面諭隨行護駕的兩員大將秦瓊和慰遲恭,立即在院內各種下一株榕樹,為縣衙增添一景。秦瓊、慰遲恭二將領旨,不敢怠慢,連忙命人取來兩株一般大小的榕樹苗,各自在院內擇地栽種。秦瓊是個細心的人,做什麼事都有板有眼,做得象模象樣的,四處踏看,便選中了縣衙通向大門的那條鵝卵石通道附近,借來工具親自動手在通道東側挖了一個又寬又深的坑,挑來陳年糞土,再將榕樹苗樹幹扶得端端正正,根鬚伸得舒舒展展的,填好浮土,用手捏住樹幹往上輕輕提了幾下,再用腳將浮土踩實踏緊,最後到南門城下的于都河裡,挑來幾擔河水,傾入樹下,這才拍淨戰袍上的塵土,復旨去了。打鐵佬出身的慰遲恭是個性急的人,只見秦大哥在那裡忙碌了半天,心裡很是不以為然。心想不就是一顆樹嗎!值得費那麼多手腳?等秦瓊快種好了樹時,慰遲恭才匆匆地走到通道西側,與東側相對稱的地方,抽出隨身帶的九節虎尾鋼鞭,在地下三下五除二地挖了一個小坑,拎起樹苗,胡亂塞進小坑,用腳撥拉一點浮土掩住根鬚,就算完事。他扭頭走了兩步,猛然看見秦大哥種的那株榕樹下溼漉漉的,他略有所悟的迴轉身來,看看四周無人,便撩起戰袍,照準榕樹苗,“嘩啦嘩啦”劈頭蓋臉地撒了一泡熱尿就走。經過千年的風風雨雨,這兩株榕樹終於生長成了現在人們看見的這個樣子。

于都縣千年古榕樹的美麗傳說

紅軍在長征前夕,毛澤東住在離大榕樹不遠的何屋。毛澤東曾經常在這榕樹底下召開群眾和區、鄉蘇維埃政府幹部大會,宣傳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賣國賊蔣介石,樹底下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大白天國民黨飛機肆無忌憚地在大榕樹上空低飛盤旋,防不勝防的扔下一顆顆傳單“炸彈”,“勸降書”紛紛飄落在樹葉上,除掉下一堆小樹枝樹葉外,大榕樹依舊挺拔,老百姓們親切地稱之為神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