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主體更多元,金融服務更強大!這個工程發展製造業「五個一批」!

投资主体更多元,金融服务更强大!这个工程发展制造业“五个一批”!

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

市經濟信息化委決定實施

製造業“五個一批”企業技術創新工程。

跟小創看看“五個一批”都有哪些,

如何實現!

主要目標

到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2.2%以上;

創建1-2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和10個左右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

全市建成20家左右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40家左右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培育形成5家左右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0家左右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聚焦我市新舊動能轉換“956”產業重點技術領域,以企業為主體,突出關鍵共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每年組織30項對行業有重要影響和瓶頸制約、短期內亟待解決的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培育一批優秀新產品新技術。

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領域和方向,每年著力培育首次投放市場、主要技術性能指標處於國內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或國際較好水平、有較好品牌知名度、市場潛力較大的優秀新產品新技術30項以上。

✔建設一批高水平技術創新平臺。

推動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加快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每年培育市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50家以上。

✔推動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

圍繞我市支柱產業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積極開展科技成果發佈和對接,推動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深度合作,每年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50項以上。

✔形成一批行業標準和核心專利。

支持優勢企業完善標準和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將關鍵技術與核心專利納入企業標準,促進科技研發、標準制定和成果產業化協調發展,每年引導企業形成行業標準和核心專利50項以上。

六大任務齊發力

加快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製造業創新體系

✔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圍繞製造業重大共性需求,採取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工業互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創建市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加強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技術轉移擴散和首次產業化應用,提升產業發展新優勢。

✔鼓勵企業建立新型研發機構。

加快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企業化模式運作,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支持已經設立專職研發機構的企業創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各類創新平臺。

✔積極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圍繞產業重點領域,以產業發展的創新需求為導向,以戰略產品和關鍵技術為牽引,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積極發展具有較完善的運行管理模式、較強的資源組織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拓展和完善我市制造業創新體系。

大力突破制約製造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推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

著力指導企業加強先進製造業關鍵技術和工藝、重大裝備和產品的研究開發,結合“一業一策”行動計劃,定期發佈《青島市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指南》,引導企業積極開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應用。

✔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科技攻關。完善“互聯網+”產學研對接平臺,收集重點企業對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需求,組織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先進關鍵核心技術的轉化應用,支持骨幹企業牽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

✔增強企業工業設計創新能力。

堅持工業設計研發攻關、產品應用和產業培育“三位一體”,支持開展工業設計創新攻關。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徵的先進設計技術,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

支持工業設計企業與工業企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秀設計成果,培育發展具有國際水準和青島特色的工業設計產業。

✔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

引導現有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聚焦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開展研究,建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

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遠程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提升智能製造能級和水平。

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加快互聯網業態模式創新。

加快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支持企業數字化車間、智能製造、互聯網和工業融合創新等項目,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構建設計、生產與供應鏈資源有效組織的協同製造體系,開展用戶個性需求與產品設計、生產製造精準對接的規模化定製。

✔提升企業質量品牌建設能力。

大力推廣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現代質量管理方法,引導企業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週期質量追溯能力,建立健全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實施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核心的“三品”戰略,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建立品牌培育工作機制,完善品牌管理體系,培育一批國家工業品牌培育示範企業。

✔提高企業標準制定和知識產權運用能力。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動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工作,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定與修訂,支持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

培育提升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重點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戰略儲備。

✔加快產業鏈創新發展。

發揮大企業集團的產業龍頭作用,帶動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融入創新鏈。鼓勵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的配套協作,開發專精特新產品,爭創制造業單項冠軍。

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引導企業開展服務外包和業務協作,推動市場競爭逐步從企業個體競爭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競爭轉變。

引導創新資源和要素向企業集聚

✔推進企業創新國際化。

支持企業抓住“一帶一路”“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等機遇,與境外技術先進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建立戰略聯盟關係或海外研發基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高。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市設立全球研發機構,推動境外企業與我市企業開展深度技術合作。

推動軍民融合技術創新

鼓勵企業圍繞“軍轉民”“民參軍”、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化、軍民資源互通共享等重點領域,加強與軍隊院校、研究機構合作,進一步推進民品開發和軍工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軍地共建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儀器共享平臺等,鼓勵民口企業、科研單位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採購範圍。

強化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面向行業技術創新需求,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示範性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一批專業領域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知識產權、質量品牌等服務,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和網絡化協同水平。

多項保障齊上陣

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

全面深化“一次辦好”和“放管服”有關改革舉措,優化服務流程,推進辦事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建立網上預審、網上驗證核對等機制,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運行。

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千方百計幫助企業降本減負,切實降低要素成本,合理減輕稅費負擔。

綜合用好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

每年組織開展“五個一批”企業技術創新工程培育計劃,優先支持列入計劃的企業加強設計創新,用好促進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

指導企業落實好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政策,對於重大科技專項形成的技術成果進行轉讓時按規定給予稅收優惠。

加大金融服務支持,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運用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產品、產業基金等手段,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市場推廣應用

加大政府首購、訂購優秀新產品新技術的力度,推廣國產重大技術和首臺套裝備。支持企業新產品新技術參加國內知名專業展會和行業協會組織開展的產品展銷、供需對接等開拓市場活動。

根據企業需求,按專業領域有針對性地召開新產品新技術推介會,推動我市企業協作採購、互採互用。

加強企業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積極實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加快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千人計劃”專家、“萬人計劃”專家、泰山系列人才工程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有利於創新驅動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

營造企業創新良好氛圍

大力推廣企業自主創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增強創新的文化理念,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企業廣泛開展技術革新、技術比武等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

投资主体更多元,金融服务更强大!这个工程发展制造业“五个一批”!

政策著力在創新前沿、要素集聚、

企業培育、產業升級

等方面率先突破,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起期待,政策引導加快形成

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

產業體系和發展模式,

推動製造強市建設!

投资主体更多元,金融服务更强大!这个工程发展制造业“五个一批”!
投资主体更多元,金融服务更强大!这个工程发展制造业“五个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