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油子」的套路與得路——從古代官場政治生態說開去②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有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稱的湘籍著名思想家魏源,曾這樣痛斥晚清的官場風氣及官場中人:

鄙夫胸中,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材為何物。所陳諸上者,無非膚瑣不急之談、紛飾潤色之事。……甚至圜熟為才,模稜為德,畫餅為文,養癰為武,頭會箕斂為富。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在魏源看來,彼時的大清官場已是鼾聲一片,官員們只知結黨營私、粉飾太平、無所作為。在這些官場中人心裡,八面玲瓏是成熟穩重,會踢皮球是聰明智慧,得過且過是辦事得體,至於國計民生之事與我何干。魏源筆下揭批的這類官吏,即為古人所說的“巧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官油子”“混事官”。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封建官僚體制中的“官油子”,不論是哪個層級的,其為官從政玩的“套路”,無外乎打官腔、說官話、擺官威、行官勢,總的一條就是不辦事。清末民初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一書中,形象描繪了這類人的“做官法則”,也就是“小官大做、熱官冷做、俗官雅做、閒官忙做”,事涉嘉慶、道光年間京城四個“官油子”做官的“套路”。所謂“小官大做”,講的是德州盧蔭溥只做了個儀曹郎的小官,但他在一、二品大員中議論宏暢、氣宇軒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個多大的官。所謂“熱官冷做”,是指在軍機處當值的龔麗,位高權重、炙手可熱,既不攬權也不攬事。講“俗官雅做”,是說戶部員官楊芳燦最初是花錢買的官,一步步從縣裡鑽營到中央來的,整天與一些名流雅士唱和。至於“閒官忙做”,說的是在儀曹做官的周錫章,悠閒無事,卻專以應酬為事,搞得成天像個大忙人。此中可見,

“官油子”做官玩的套路很深,無論小官、熱官、俗官、閒官,都可以做得“官氣十足”、風生水起。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自然,“官油子”玩“套路”不是目的,目的乃是為了“得路”,得一己之私的“路”。而得路不得路,就看玩“套路”的手法如何,好比下圍棋,業餘段位玩到了7段,恐怕比不過職業段位玩到7段的。具體來講,不外乎怎麼對上、對人、對事。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在“對上”方面,“官油子”的套路是“多磕頭少說話”。這是清中葉三朝元老曹振鏞的“名言”。這人做了50多年太平官,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而屹立不倒,其秘訣就是這六個字。曹振鏞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他必告誡說:“毋多言,毋豪意興。”這種“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哲學,其實就是“唯上”,為了官位的提升,上司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以巴結、取悅上司為準則。清末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對此有深刻揭露,“做官的第一秘訣是巴結,人家巴結不到,你巴結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的出”,“如果心中存了難為情三個字,那是非但不能做官,連官場的氣味也聞不到了”。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那麼,“官油子”又如何對“人”的呢?就是左右逢源、一團和氣,做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曾擔任過湖南巡撫、後做過咸豐帝軍機大臣的王文韶,就是一個典型的官場“和事佬”,一碰到需要站隊表態的場合,他的絕招就是裝聾作啞,進入軍機後“耳聾愈甚”。有次,兩位大臣在慈禧太后跟前發生了爭執,慈禧太后問王文韶意見,王文韶怕得罪其中任何一人,始終顧左右而言他,慈禧太后再三追問之下,仍是微笑以對。慈禧太后最後不得不說,“你怕得罪人?真是個琉璃蛋”。由於王文韶對人兩邊討好、遇事模稜兩可,當時官場中人都稱他為“溜溜球”“油浸枇杷核子”。這人如果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上級對下級,哄著護著;下級對上級,捧著抬著;同級對同級,包著讓著”。此即“官油子”升官之又一法也,“套路”果然夠深,“得路”也盡在不言中。

“官油子”的套路與得路——從古代官場政治生態說開去②

至於如何“對事”,“官油子”的選擇多是遇到問題繞著走、踢皮球,儘量少做事、不做事。在他們眼裡,多做多錯,不幹活最保險,永遠都是把犯錯誤的機會讓給別人。習驊在《作風建設與歷史週期律》一文中,探究了嘉慶朝天理教徒200多人攻入皇宮一事背後的原因,就是“整個官場出了問題”,對下面報送的異動情況,各級官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睜一眼閉一眼,終於釀成“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明末李自成的大軍在攻入北京前,崇禎帝的屬臣也大多成了遇事就躲的“官油子”,有的甚至與起義軍“暗通款曲”,正如歷史學家王桐齡講的,“人人心目中,但有一己之心,無有一群之己”。國家衰敗之際“官員們都在坐等出事”,正是此類“官油子”的自畫像。

毋庸置疑,不管“官油子”玩的是哪種“套路”,謀的都是讓自己“得路”。一言以蔽之,其做派就是“琢磨人多、琢磨事少”。常言道:“君子做事,小人‘做人’”。古代官場的“官油子”,深刻折射出封建官場上以實心“做事”者少,以虛言“做人”者多,很多人都把聰明才智放到了“做人”而非“做事”上。

在這種官場政治生態中,國家承平之際可能還能敷衍,一到危難之時又怎麼能寄望於讓這些人“扶大廈之將傾”呢?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要幹事、幹成事,就不能圓滑處事,就不能怕得罪人,就不能有當太平官、當逍遙官、當和事佬、當官油子的做派。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也是現實提出的要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警示,“決不允許出現底下問題成串、為官麻木不仁的現象!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能明哲保身。自己做了好人,但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什麼位置上了?”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官油子”不僅敗壞社會風氣,而且危害事業發展。莫讓“官油子”得路,仍是我們今天需要注意的問題。

浮浮沉沉 淡然處之

“官油子”的套路与得路——从古代官场政治生态说开去②

的螃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