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作者簡介:廖小利,男,湖南衡南人,生於70後,知名自媒體人,致力於衡陽傳統文化、旅遊資源的推廣。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十,是衡陽人一年一度接老客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敲鑼打鼓,用很虔誠的儀式將故去的家人“請回來”,然後農曆七月十一至十四這幾天,家家戶戶會準備好多飯菜、茶水,燒好多紙錢招待老客。

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俗稱“七月半”,也稱鬼節。農村接老客有許多習俗程序,每天由家長祭奉好酒好菜,燒奉紙錢。印象最深的,七月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一種用油桐樹的葉子包起來的糯米粑。這種米粑用火一烤焦,外硬內軟,很香。而且聽大人說,這米粑是供過老客的,不會餿。

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對衡陽人來說,七月半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如果無故缺席會被別人說成是數典忘祖,會被認作是沒出息的人。因此,每年七月半,外出務工的人再忙都要請假趕回來過七月半。七月半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一次紀念逝去親人的活動,但它也是一次人情味很濃的活動。經常走動的親戚朋友之間,早早就打好招呼,“我家是哪天接祖,你過來吃‘呷腳籽’。”

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到了“呷腳籽”(衡陽土話)的時候,三姑六婆、鄰居密友都來了,滿屋子都是人,非常熱鬧。吃飯的時候,大人都會交代小孩多吃點,吃了之後就會乖巧伶俐的,印象中感覺七月半比過年還熱鬧。

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七月半主要的活動就是祭祖,早上、中午、晚上都要供奉酒水和水果、點心。在送“客”出門的那天下午,要燒很多紙錢和紙做的“衣裳”,還有紙箱子之類的祭品。燒紙錢的時候大人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希望祖先的靈魂得以安息,並祈求先人顯靈,保佑子子孫孫平安健康,保佑家庭和睦,生活富足,一派祥和。

衡陽人的鄉土記憶:七月半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從來注重對祖先的祭奠追思,看似充滿濃郁封建迷信色彩的祭祀,其實我更願意想象成一種精神寄託,是一種感激與緬懷,更是民族孝道精神的一種延續。正因為此,“七月半”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