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爲其減壓

在過去,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醫生是很多人嚮往的職業,但隨著醫患關係漸趨緊張、醫生超負荷的工作壓力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很多父母讓子女從醫的意願逐漸降低,甚至連醫生都不願讓自己的子女從醫,原本熱門的醫學專業逐漸成為"冷門"。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據2018年的一份醫庫調查顯示,在1520份有效投票中,有超過4成的在職醫生表達了"再高考一次,不會選學醫"的態度;並且自2002年以來,也始終有一半以上的醫生不希望子女學醫,超過64%的醫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繼承家學"從醫。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值得注意的是,醫生的幸福感與這一行業的"變冷"息息相關。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報告中顯示,我國超過六成的醫生正在經歷職業衰竭,對工作表現得完全喪失了熱情。在《中國醫師職業狀況白皮書》的數據中,本應工作成就感極高的醫生,85%以上每週都在承受著不低於40小時甚至60小時的超負荷工作。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工作時間長還不算,醫生們每月的收入情況也不盡人意。近年來,各機構發佈的行業年薪前10名均沒有醫生這一職業,在我國,絕大多數(95.66%)的醫生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並不相符。作為一種前期個人投入成本非常高的職業,不盡人意的後期回報水平也是使得醫生陷入職業耗竭的一大原因。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除此以外,時常發生的醫患糾紛、無時不刻存在感染風險的工作環境以及因高負荷工作產生的個人健康問題等,都在一點一滴地壓迫著醫生,減少這一職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導致了今天這種從醫"冷門"現象的發生。而這一情況,無疑讓本就存在"看病難"問題的中國醫療更容易陷入人才危機。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不過讓廣大醫生和患者喜聞樂見的是,隨著智能科技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AI和醫療也聯動了起來。不少"三合一"模式的平臺湧現,不僅方便了病患尋醫問診,還極大地減輕了醫生的壓力,醫生甚至還可以創造性地在醫療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多樣的健康服務。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像是在"快速問醫生APP"中,不少各科室的資深醫師就在直播欄目中為用戶開展了在線講座等健康諮詢服務,不僅能為醫生帶去更多的職業成就感,對想要與醫生溝通交流的患者和家屬來說也是十分方便。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據悉,"快速問醫生APP"是一個有著豐富醫療資源的健康服務平臺,數萬名專業醫師隨時在線,擁有龐大的醫療信息數據庫,匯聚海量醫療健康資訊;並利用智能AI科技,打造"智能醫生小i",為用戶提供專業的語音信息檢索和24小時在線問答諮詢等服務。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利用"快速問醫生"平臺,醫生們以及專業醫療編輯隊伍還可以在精選文章欄目中發佈健康資訊和科普知識,為提高用戶健康素養水平提供乾貨,也能幫助用戶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個基礎認知,避免一點點小病小痛就費盡周折跑去醫院。

從熱門跌落到冷門,醫生遭遇職業瓶頸,智能服務有望為其減壓

其實,現代科技在醫療上的運用正發展得如火如荼,除了諮詢服務和科普知識等,快速問醫生還能為病患提供附近醫院、藥店、病友等諸多醫療信息資源。作為一個醫療服務平臺,讓每個人的健康需求都能在可達的生活圈內得到及時照護已經成為快速問醫生的發展願景,相信,這也是廣大醫生們的共同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