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昏庸到了什麼地步?

matrix5187479129


一代明君唐太宗,無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影視劇、小說裡,都是文可治天下,武可安四鄰的賢主。

他虛心納諫,將直言不諱的魏徵奉為上賓,是中學課本里都有的文言典範。

他選賢舉能,廣施仁政,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可人無完人,歷史在記下唐太宗功勳的同時,並沒有以功抵過,將其晚年的昏庸全然抹去。

人們覺得晚年的李世民一點一點“變壞”了,主要因為他做了以下五件事:

一、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從諫如流蕩然無存!

年輕時候的李世民,身邊圍繞的敢於直言的大臣有30餘名之多。最受他倚重的除了“鏡子”魏徵,還有“性最堅貞”的劉洎。

結果到了晚年,魏徵發現他開始“漸惡直言”,當他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勸諫之時,年老的唐太宗甚至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有記載,若不是文德皇后從旁斡旋,魏徵好幾次都腦袋不保。

可是,最終,唐太宗還是下令毀了魏徵墓碑,等於完全否決了這個人存在的意義。

劉洎呢,更是悲催。因為說了一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的肺腑之言,被有心人褚遂良“變味”傳給了唐太宗。

他在沒有充分調查的情況下,毫不客氣揮刀,逼迫劉洎自殺。

直言之臣個個去世,世上再無人能干涉他左右,宰相房玄齡臨終時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

二、網羅美女充斥後宮,縱慾傷身,死亡成迷。

關於唐太宗晚年的桃色新聞,沒有一籮筐也有半籮筐。更難以置信的是,他連親弟媳也不肯放過。

弟弟李元吉去世,弟媳婦楊氏迅速被他寵為枕邊人,真是要多出格有多出格。

他沉迷酒色,到處出遊,收羅美女,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廬江王被殺後,他霸佔了廬江王的愛姬。一代女皇武則天,起初也是他的妃子,“武才人”之名也是在唐太宗給予的。

彼時,賢后文德皇后已經去世,少了人規勸,他開始肆無忌憚地過起了荒淫無度的生活。

無節制的酒色逐漸掏空了李世民的身體,使得他健康不在。

後來,李世民得了中風,病體稍愈,就開始遍尋金石丹藥,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

大臣王玄策獻了被俘虜的一名印度和尚給他,他深信不疑,毫不猶豫地吃下了丹藥,結果中毒身亡。

唐太宗的死因雖至今是迷,但無風不起浪,吃丹藥中毒而亡說,並非空穴來風。

三、寧可錯殺,不可使一人威脅我李氏王朝

貞觀二十二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

當時民間流傳又有本《秘記》在流傳,上面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讓李世民很惶恐,所以他誓要找到這個“武王”。

當時,李君羨做著左武衛將軍,把守著玄武門。太宗在一次宴請武官行酒令時,恰好又聽到李君羨小名叫“五娘子”。

聯想到“女主昌”的預言,他確定“女主武王”指的就是李君羨。

隨即,他便給李君羨硬安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把他殺了。

為了李氏社稷,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想來也是十分昏庸了。

四、以我為中心,大興土木,窮兵黷武。

在歷史上,皇帝大興土木總是跟勞民傷財聯繫在一起的。到了晚年,太宗為了享受,也是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的。

更可怕的是,他還樂此不疲,親自當監理,在長安、洛陽等地建造大型行宮。

翠微宮修成後,他嫌宮室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

一句話,耗費白銀數以億計不說,數不盡的能工巧匠也因此命喪黃泉。

因為修建宮殿,官員趁機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一時民怨四起,竟然爆發了起義。

起義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太宗的所作所為,顯然已十分令人齒寒。

最耗費民脂民膏另外一件事,是戰爭。

唐太宗是武將出身,為了顯示其蓋世武功,他數次遠征高句麗。

為了籌集軍費開支,他還令各地官府逼迫百姓繳納“船庸”,百姓苦不堪言。

雖然,現在史學家開始為他平反,覺得頻繁出兵高句麗,絕非窮兵黷武之舉,而是守衛國門之策。

然而,大臣苦勸,民眾受苦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五、干涉史官,插手歷史書寫。

古時皇帝,身前身後都有人替其做傳,記錄言行。但是,歷來的規矩都是力求真實,皇權不許干涉。

李世民可好,不僅時時將史官叫去訓話,還屢屢暗示其“秉筆直書”,“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舉,頻頻被人所不齒。

甚至,他還多次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了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據考證,史學家認為,太宗曾多番修改兩書。怪不得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舉覺得他為後來的皇帝開了極壞的先例。

少時立下宏圖大志,中年時勵精圖治,到了晚年,卻晚節不保,淪為昏庸之輩。自古以來,但凡血肉之軀,都有難以逾越的侷限性。

英雄暮年,反其道而行之,饒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免俗。嗚呼哀哉,何其可悲~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李世民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那麼我們可想而知,他肯定從小就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受的是當時門閥貴族典型的儒家教育,這在他之後作皇帝時充分表現了出來。所以,李世民深通經、史,而且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法鑑賞家。

與他的兄弟們一樣,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就接受了第一次戰爭,早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隨父親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以及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從中,年輕的李世民也學到了很多軍事上的知識和才能。

李世民在位早期,就不僅體察民情,對民眾非常的同情,更是善於接納朝臣的意見和覲見。不僅是這樣,他還經常為缺乏治國的才能而經常表示擔憂,此外,他還多次聲明由於他早年從事軍旅,沒有受過做帝王的專門教育,害怕自己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群臣面前採取謙恭下士的態度,經常聽取大臣的見解,並渴望從中學習一些治國的才能,他還主動徵求大臣的意見和對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做出的坦率的批評。

總的來說在唐太宗的早期統治期間,他傾注於治國的精力是驚人和令人讚歎的,他還盡力要求群臣和他一樣為治理好國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唐太宗經常下令宰相們輪流在中書、門下省值宿,以便能不分晝夜地隨時召對。更令人驚訝的是,當諫書多起來時,太宗就把它們粘在寢室牆上,以便能對它們審查和思考,有時候,他還為此徹夜不眠。

在唐太宗即位的早期和中期,他謹遵儒家的教導,使士大夫參與國事並有權有責,事實證明,他對文人的諫諍和壓力非常敏感而盡職盡責。即位沒多長時間,唐太宗就令諫官參加門下和中書兩省大臣們的國事討論,以便有失誤時可及時糾正,還讓所有的官員都來議論政事而不必擔心說錯話或者出現什麼錯誤,並使他們能更方便地直接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唐太宗不只對群臣嚴格要求,最重要的是他還通過自己多方位的努力,與他們建立了密切的個人關係,這就是讓他們覺得,在制定政策和處理國事方面,他們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

另外,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覺尊奉的另一個儒家美德就是節儉。他剛剛上位就嚴格地削減了大型公共的正在建設中的工程,為的是減輕民眾的勞役負擔和賦稅。他在即位後幾個月內對群臣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他這樣說,更體現了他宣揚節儉和關心民眾疾苦,可以說這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十分少見的,正因為這樣為唐太宗的統治贏得了民心。

從以上我們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在統治前期和他的早年,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明君,但是這個良好的形象也只屬於這個時期,因為到了太宗統治的中後期,隨著國家力量的強固和帝國邊境的擴展,太宗對他自己的治國之術變得越來越自信,一個人要是對自己過於自信,那麼他就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唐太宗也是如此,所以當時他獨斷專行和自以為是開始發展。另外,連帶他早年的節儉和愛惜民力的經濟政策也開始削減,取而代之的是,他開始大修宮苑和廣興土木。

公元629年和630年這兩年中,很多大臣一再上書勸告他,不要大規模地重修洛陽的隋代宮殿,因為這樣容易重蹈隋末的覆轍,更會造成勞民傷財,最後腫會造成國庫的虧空,國家勢力也會隨之減弱。但是,唐太宗一句也沒有聽進去,他照樣命令整修隋代宮殿。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當他看到完工後的宮殿過於華麗和奢侈時,又覺得這樣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於是,又下令把它拆毀。

但是,他這樣的荒唐做法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因為在同一年,太宗又開始命人大力重修鳳翔府的隋代仁壽宮,接著又建造了不少於四個新的宮殿。這些宮殿耗資耗時相當巨大,就單單一個襄城宮的建造,就用了將近二百萬個工時。就算是這樣費工,當641年竣工時,太宗發覺宮殿是建立在非常炎熱的地方,他非常不喜歡,於是,又命令將其夷為平地,並把主持建造的工匠降了級。果然如一些大臣所料,由於太宗靡興土木,造成國庫一度空虛,於是這也成了推遲預定在次年舉行封禪主要原因。

從以上唐太宗大修宮殿我們可以看出,他已經變得不再節儉和賢明,而這僅僅是其中的一方面,這還現在其他方面。他在即位初期,很少舉行父親李淵和弟弟李元吉喜愛的那種隆重的大狩獵活動。這種狩獵,看似只是單純的捕獵活動,但事實上它是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是對當地人民來說是勞民傷財的事情。

但是,唐太宗在位的後半期,狩獵又變成了非常經常的事,為此他還長期離朝在外。公元637年,有一個皇子因沉溺狩獵而被降黜。太宗在朝宣稱說:“權萬紀是太子的老師,他卻沒有盡好他的職責,才造成了太子今天的錯誤,他的罪過可以問斬了。”但是御史柳範聽了他的話,卻冷冷地回奏說:“房玄齡為陛下效勞,也,沒有能夠阻止您去狩獵,怎麼能只處決權萬紀呢?”唐太宗聽後,立即無話可說了,於是只好悻悻地退朝了。

就這樣,太宗的群臣中漸漸的有人對他放棄早年的良好品格開始表示不滿。到了公元637年,這種擔心的呼聲更大而且變得公開化了。也就是在這年,唐朝的重臣馬周抱怨勞役過於重,而且嫌棄唐太宗越來越不關心民眾的疾苦,他還呼籲應該恢復唐太宗早年的政策。魏徵在第二年也向唐太宗陳訴說,自公元627年以來他的施政作風發生了徹底的改變,越來越獨斷專行、而且過於自負和奢侈浪費。

但是,儘管是這樣,隨著唐太宗權力的日益鞏固,他開始更加專斷而不顧群臣的意見。也正是因為如此,他過去和群臣建立的個人良好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更為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他開始對批評置之不理,並威嚇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們。

公元648年,宰相房玄齡臨終時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無人敢犯顏強諫了。因為唐太宗過去對顧問大臣們的謙虛態度已經被帝王的專斷所取代了,他無法擺脫身上存在的一些帝王驕橫的習性,他晚年經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和強大了唐朝的偉大功績,他還自認已超過以前的其他偉大君主,因為這樣,一些大臣為了迎合他的虛榮心,也不得不阿諛之辭來滿足他的驕傲和自以為是。這也致使他統治的中後期,唐朝的國力有所下降。

總的來講,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早期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繁盛時期,但是到了晚年由於他對自己早期的功績過於自滿,而造成了後期統治的不足。人都有功過是非,但是他的一些早期的良好的做法和政治才能還是值得我們去稱讚的。

歷史自有點評,關注點滴紀,互相學習


點滴紀


很多人說李世民是明君,其實是被虛假歷史所掩蓋,事實上,李世民就是一個武有餘文不足的暴君,他殺死兄弟,殺死侄兒,逼父親李淵退位,篡改歷史等等惡行已經充分顯示了他的本性。

由於李世民屬於非法登上皇位,皇權不穩,前期必須表現出賢明的樣子,用來穩固政權,到了後期他的暴君形象徹底展現,具體表現如下:

1、登基後前期,他能接受魏徵的直諫,他必須接受魏徵的直諫,這樣才能穩固皇位,可是到了他皇位穩固後,他的態度就發生巨大變化,魏徵曾說:“暨五六年間,猶悅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復囊時之豁也。”這說明他已經聽不進諫言了,甚至開始討厭魏徵,他多次有想殺魏徵之心,從後來他推倒魏徵的墓碑可以看出,他對魏徵是懷恨在心,只是表面應付,實際上沒有真心接受魏徵的諫言。

2、他早期提倡節儉,不允許大興土木,可是到了後期,修築了多個宮殿,群臣勸諫,他置之不理,他甚至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可見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親民觀念早已忘記。

3、他繼位初期,很少舉行狩獵活動。狩獵活動勞民傷財,干擾百姓生活,可是到了他執政後期,狩獵活動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常常為了狩獵不上朝。御史柳範上奏:“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止畋獵,豈可獨罪萬紀?”可見當時狩獵活動是他起的頭,後來成為一種不良社會風氣,無法阻止。

4、他繼位初期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愛惜民力,不擅自發動軍事戰爭,多采用和親政策,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可是到了中後期,不顧群臣反對,和隋煬(明)帝楊廣一樣,多次發動對高句麗的軍事活動,消耗了大量民力和財力,卻沒有成功,反而引起了多個地方的叛亂,他曾說過“以史為鏡”,卻不吸取歷史教訓,重蹈覆轍。


5、他早年對道教的方術迷信是不屑一顧的,並且還對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持批判的態度,相信事在人為,曾說:“朕每見諸方表奏符瑞,慚懼增深。且安危在於人事,吉凶繫於政術。若時主肆虐,嘉貺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徵不能致其惡。以此言之,未為可恃。”但是到了晚年,痴迷信道教,服用靈丹妙藥,甚至從國外進口丹藥,以求長生不老,最後因為誤食丹藥,壯年早逝。《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綜上所述:李世民本性就是一位暴君,只是前期掩飾了自己的真實面目,皇位穩固後,開始展現他的真實面目,他後期如此昏庸,都是他本性的表現。


道一有三


說唐太宗晚年昏庸,也只相對於他青壯年時代的英武神明而言。其實,唐太宗晚年也只是做了一些大部分君主都會做的事,但既英明神武過,人們就習慣用這一個標準來衡量他。好吧,不說這些題外話了,下面我們就說一下唐太宗晚年昏庸的事。



一, 窮兵黷武,勞民傷財。李世民年輕時征戰沙場,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到了晚年,仍然熱衷於開疆拓土,為子孫留下不朽江山,但好漢不提當年勇,他兩次親征,討伐高麗,都以失敗告終。並因增加了勞役賦稅,激起了民怨,引發了農民起義。



二,剛愎自用,不聽人諫。到了晚年,唐太宗逐漸狂妄自大,奢侈淫靡,並漸漸不聽諫言,在建飛山宮,擔心群臣勸諫,便警告他們說,“若不為此,不便我身。”貞觀十九年,諫臣劉洎說了幾句真話,李世民便給他加個“謀執朝衡”的罪名,逼劉洎自殺了。



三,貪戀酒色,網羅美人。長孫皇后病逝,李世民很快表現出男人本色,他命人四處蒐羅美人,以充內庭。 後來篡奪了李唐天下的武則天就是這個時期進的後宮,當時她年僅十四歲。 李世民花天酒地,已經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貞觀十五年,甚至引起了羽林軍譁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



四,迷戀丹藥,自作自受。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變得逐漸畏懼生死,為了長生不老,派人四處訪丹求藥。後來,一位印度和尚花了一年時間,煉製了藥丹,謊稱可以使人長壽,李世民信以為真,毫不遲疑地吞下,結果中毒暴亡。


萍風竹雨123


首先要闡明的是,“李世民晚年昏庸”,之所以加上一個“晚年”為期限是相對應李世民一生的英明的對比而得來。即,李世民只在晚年“昏庸”了起來,而這所謂的昏庸卻又是跟其早期英明,對比下得來的結果。

明白了這個道理,下面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皆知,李世民上位不正,玄武門政變,其實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大石頭,若他一旦失敗,顯然會成為歷史上的“垃圾帝王”,如,秦二世、隋煬帝......這是其能夠表現出“非凡英明”的內部動力,即,我李世民決不當垃圾帝王,要用歷史成就,洗白自己。翻盤歷史!

而同時,初立的大唐,外有強敵突厥,內部又不安定,尤其是突厥可謂致命,這是李世民發奮圖強的外部壓力。

而人在外有致命壓力,內有“翻盤”動力的情況下,通常會發生極端情況,不是展現出神一般的神力,就是表現得如魔一樣的魔性。

李世民堪稱是展現出了神一般的神力,所以歷史用濃墨給予其四個字的定義“千古明君”,可謂徹底翻盤了。

那麼在成功翻盤後,在巨大成就面前,是個人就都要“飄”,無論是李世民還是其他人,這是必然!乾隆根本就無法比肩李世民,就飄成什麼樣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的昏庸,貪圖享受等,自然跟前期的英明和自我剋制,形成強烈對比!所以,晚年的李世民是“昏庸”,但公允來言,卻並未昏庸到令人髮指的那種程度。

且還是具有強大的自我反省能力,比如最著名的推倒魏徵墓碑,這事是發生在,太子想暗殺他,學習他的“玄武門之變”,而魏徵恰好跟太子這事,有關聯,這等於是揭李世民的傷疤,且還是最不能忍受的傷疤,這才推倒魏徵的墓碑,但後來又給重建了,顯然是清楚過來了。

所以,李世民晚年昏庸到何種地步?這個問題就等於是,一貫考滿分的優秀學生,卻考了一次70分,自然會被罵。相反,若一貫不及格的學生,猛然考70分呢?


靜者為王的江湖


學過歷史的應該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史書當中可是少有的明君,著名的“貞觀之治”就是他在位期間所治理的結果。可是,不知是歷史偶然,還是皇帝本就如此,李世民到了晚年不再複方面的英明,徹底的變成一個昏君,甚至還想過殺掉魏徵。


晚年的時候他大興土木,不聽勸阻非要修建飛山宮,在長安和洛陽等地大肆的修建宮殿,徹底把百姓當成了牲口,是他的私有物品。

晚年的唐太宗也暴露出了大部分皇帝的本性,好色!他在皇后死後就大肆的蒐羅天下的美女,而中國第一女帝武則天就是這個時候進的宮,當時,她才14!按照現在的法律可是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更過分的是,他弟弟死後,他弟弟的老婆就成他的了,像這樣的事很多,可謂是罄竹難書。



可是,哲學告訴我們看待問題要分成正反兩方面來看。唐太宗晚年是昏庸了起來,但是,這也不能全面抹掉他之前的事情,他曾經也是一代明君,只是到了晚年才昏庸起來,比起一些皇帝好多了。


所以,對於唐太宗,我們不能夠一棒子把他打死,歷史上該有他輝煌一筆,我們要公正的去看待他,而不是因為他晚年做的那些事把之前做的好事都忘記了。


小奇侃侃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明君之一。然而,在其貞觀之治後期,唐太宗發生了很大變化,晚年可謂有些昏庸,以下幾點可說明:

其一,多次向史官提出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打破歷代皇帝不了閱讀史文的先例。這是皇帝無權干涉的,而李世民卻做了。


其二,好大喜功,看到將領們開疆拓土,不聽諫言,兩次親征討伐高麗,勞民傷財,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為此事,激化國內階級矛盾,引起農民起義。

其三,奢侈腐化,大興宮殿。貞觀十一年於洛陽修建飛山宮,貞觀二十一年修建翠微宮給國家財政帶來壓力。

其四,剛愎自用,漸惡直言,差點殺了忠臣魏徵。


其五,迷信仙道仙術,學秦始皇、漢武帝服用丹藥,以致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丹藥毒性發作,不治身亡,享年僅五十歲。

可惜一代明君以這樣的方式走完他的一生。


三水梅


唐太宗晚年再也不似年輕的時候那般,而且一個挺昏庸的皇帝。

1、唐太宗大興土木,不顧群臣反對建立宮殿,弄的民不聊生。

2、像很多昏君一樣,好色,在皇后死後就開始蒐集天下美女,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就是這些美女中的一個。

3、晚年信奉鬼神,而且做出許多糊塗事。

4、不再是那個善於採納良言的明君,而且差點殺掉直言敢薦的魏徵等一些忠臣。


哈哈哈282680264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提到歷代的皇帝,總是繞不過這幾位君王。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文治武功兼備的一代明君。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他能夠重用賢才,從諫如流確實不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清醒的頭腦讓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人老而發昏,一代明君李世民亦是肉胎凡身,也莫能例外。

一、閉目塞聽,聽不得逆耳之言

魏徵是成就唐太宗善於納諫之名的諍臣,先後向唐太宗進言不下十萬字。唐太宗後期,李世民漸漸厭惡魏徵的直言,“漸惡直言”,後再兩儀殿,魏徵就毫不客氣地說唐太宗,近來已經聽不得臣子提正直的言論,雖勉強聽取意見,但內心卻不甚喜悅。

後來還一意孤行,修建飛山宮,並冠冕堂皇地說,百姓無事可做就會變得驕奢淫逸,多安排些勞役易於統治。簡直是把老百姓當牛馬使喚了。以民為本,體恤之情皆無。

二、奢侈浪費,大興土木

大興土木多數屬於個人的安逸享樂。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嫌棄京城皇宮悶熱難耐,於是就在臨潼驪山頂上修建了翠微宮。誰知剛剛建立不到三個月,李世民就嫌棄宮室規模太小,辱沒了大唐的氣象,於是又重修了玉華宮。金口一開,在三言兩語之間,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耗金銀以億來計算。

三、搜刮美女,不顧人倫

李世民晚年沉醉美人溫柔之鄉,大肆蒐羅美女充實內廷。武則天僅僅十四歲,就因年輕貌美乖巧,被吸納進宮,成為“才人”。唐太宗早期,為滿足個人的私慾,在幹掉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之後,將他的老婆楊氏變成了自己的枕邊人。後廬江王被殺後,他的喜愛的女子也跟他一起滾了被窩。


朱元璋曾言: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如此安萬世之功的君王,晚年亦免不了失德敗行,慎始善終,非常人所能為也。


圖匯天下


這個問題很無聊,罔顧歷史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