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稱電影票補即將結束新規國慶檔實施,19.9元低價票將成過去?

王蒙/文

一條有關自10月1日起將暫停一切票補的傳聞在網絡流傳開來。財經網第一時間向院線、第三方線上銷售平臺及影視製作方面人士求證。多個獨立信源向財經網表示,尚未收到來自官方的通知。


消息稱電影票補即將結束新規國慶檔實施,19.9元低價票將成過去?


據網絡傳聞消息顯示,文化部和國家電影局已下文,將於10月1日開始實行新規。

新規包括:一、停止一切線上票補,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線下售票;二、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含票務系統),院線/影投不得參與分配;三、未獲得公映許可證的影片將無法開展預售;四、線上售票上對影院的結算週期從今年10月1日開始變成8日內結算,明年十一其要求即時結算。

財經網就此消息向第三方線上銷售平臺貓眼方面核實,截至發稿貓眼方面暫未回應。

淘票票總裁李捷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短期對第三方平臺確實不利但長遠來看是好事,政策會讓行業迴歸內容質量和平臺產品競爭。

除了票補之外,流傳的消息中對於第三方平臺的售票服務費也有所規定,要求第三方線上售票手續費不高於2元。目前無論是在淘票票平臺還是貓眼平臺購票,其服務費均高出2元。

一位院線經理告訴財經網,最大的影響並不是對服務費的限制。叫停票補才是改寫規則改變格局的關鍵所在。

票補指的是電影票房票補,電影製片方拿錢補貼給線下發行渠道,以降低電影票的價格,增加觀影人數。

在O2O(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浪潮中,互聯網公司憑藉著兇猛的補貼,改變了傳統觀影需排隊買票的模式。用戶通過線上選座買票,線下在取票機前自助取票的過程,自助完成電影票的兌換。互聯網公司進入票務市場,大打價格戰,最瘋狂的時候出現大量9.9元和19.9元的低價電影票。而依靠低價原本作為輔助手段的互聯網票務平臺成為電影宣發環節的重要角色。

票補的“低價促銷”帶來了電影票房的大幅增加,但在口碑方面卻走了下坡路。作為一種營銷手段,票補究竟能為中國電影帶來些什麼?官方和業內人士在經歷票補瘋狂期之後,有了新思考。

今年春節檔就已經難見19.9元的低價電影票。來自《經濟日報》的報道,今年春節檔之前各大片方聯合提出,春節檔期間將限制“票補”的力度,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於19.9元,補貼票數方面也有限制,單部影片不得超過50萬張。

一位業內人士向財經網分析稱,一旦票補結束,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很難再出現幾十億票房電影扎堆的情況,“像今年春節檔,三部二十億票房電影並駕齊驅這樣的現象幾乎很難再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