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搏擊,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間

可以想象,當一夜之間夫妻雙雙都沒了工作,而面對的是上有老下有小雙重壓力時,人的心境彷徨、焦慮、困惑、忐忑和無奈可想而知!而這一幕真實地發生在22年前的上海,幾近天文數字“百萬下崗工人”家庭裡。

&nbsp>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據過來人,一位老領導後來回憶,當時絕大多數的下崗工人並沒有因此沉淪、放棄,轉而更加奮發圖強,用自己所剩無幾的能力、智慧和毅力,與全市人民共進退。事實也確實如此,經過短短四五年的頑強搏擊,上海下崗工人順勢而為,在政府和全社會支持、幫助下,終於走出“下崗困境”。有人說這是現代就業史上的一個奇蹟。

下崗工人

從賣菜到配餐,“餐飲”讓她大有作為

王國玲今年正好60歲,1996年時只有38歲,38歲對於女性而言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她和丈夫卻一夜之間雙雙下崗了。兩人當時都在同一家單位--閘北副食品公司工作,除了會賣菜很少有其它特長。

還是賣菜,菜賣給誰,菜怎麼賣,賣菜能賺多數錢,賣菜還能養活一家老小嗎?這一個個問題在短短的幾天裡反覆出現在王國玲和她丈夫的腦海裡。後來有人提醒王國玲,說你不是還有一張營養師證書嗎,這讓困頓之中的她茅塞頓開,於是,她利用僅有的會賣菜、知道營養搭配技能,開始為周邊的幼兒園、企業送淨菜,就像當初莊媽媽開的淨菜社,應該說光送淨菜日子過的緊綁綁的。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王國玲於心不忍送淨菜。2001年的一天,她到位於天山路的上海開業指導中心聽課。那天那裡人山人海,都是4050人員,說白了就是這幾年企業轉型後的下崗工人,他們不是和她一樣來聽課,就是來找工作的,這讓王國玲感覺很失望。後來她回憶,一進場,腦子轟的一下炸開了。“真不知何時才是出頭之日!”

不過進課堂後,她的心逐漸平復下來。她仔細聽著課,當上課老師,一位財務專家說到政府已經出臺相關政策,開辦非正規組織可以免稅時,王國玲突然萌生出一絲希望:“是免營業稅還是免所得稅?”“當然是營業稅、所得稅全免嘮。”沒想到賣菜的下崗工人居然知道營業稅、所得稅?王國玲說,當時財務專家對她的提問很詫異,並當場提醒她說“不妨試試開辦個非正規組織。”於是,王國玲順勢而為,嘗試著“吃螃蟹”。

事後,王國玲通過市開業指導中心瞭解到更多的有關開辦非正規組織的信息,憑著市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給她的“綠色餐桌連鎖配送服務項目執行人”的確認書,她在當時的閘北區裡拿到了營業發票,而後租下延長西路625號上海鍾廠2500平方米的廠房,就此開辦起綠色餐桌服務社,專門為學校送學生午餐。

&nbsp>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上圖:王國玲在講述她的創業故事

“為了開辦服務社,我賣掉了股票,又從親朋好友那裡湊足了50萬元,政府貸款30萬元,真可謂舉全家之力、舉全社會之力。”王國玲這樣說,期間她先後錄用了60多位下崗工人。“假使沒有18年前的那次機會,或許會一直賣菜下去,從某種角度上說,是‘百萬工人下崗再就業’成就了我今天的事業。”現在,王國玲開辦的上海景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業務已經拓展至昆明、江蘇揚州和淮安、安徽合肥等地。

再就業辦工作人員

四五年間接待80多批人員前來取經

今年50多歲的王嘉現在是市就業促進中心的工作人員,當年卻是市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他是市再就業辦的“老資格”一點不假,因為當初與他一起共事的同事現在都已退休,回憶當時他們為下崗工人再就業所付出的艱辛,同樣讓人感懷。

1996年,出於下崗工人再就業需要,上海設立了再就業中心,同年又成立了再就業辦公室。中心和辦公室成立後,王嘉與同事們隨即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

&nbsp>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上圖:1997年閘北區再就業服務中心成立

“當時沒有可參照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樣板,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在工作中總結,在工作中探索。”王嘉回憶,大家沒有下班時間概念,有時為了解決下崗工人反映的情況,大家都要沉到基層甚至下崗工人的工作單位,那時解決問題不可能說工作時間到了,下班了。而在一大批下崗工人中,很多是當年上山下鄉回滬人員。“聽了他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心裡也難受,但作為工作人員,我們一定傾力而為,好在絕大多數下崗工人能理解,肯吃苦,他們的毅力讓人感佩。”

應該說“百萬下崗工人”成功再就業,得益於政府託底,全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王嘉舉例說,再就業的關鍵在於職工下崗後怎麼辦,誰來接受他們,當時各行各業都伸出援手,只要有崗位,相關單位就會毫不猶豫地拿出來讓下崗工人上崗。當時申請辦理非正規就業組織,憑著市再就業辦紅圖章,相關部門一路綠燈,在很短時間裡為申辦人員出具相關證明,並辦理相關手續,效率是相當高的。

經過近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通過吸納協管員、創辦非正規就業組織、轉型企業拓展業務、鼓勵創業等,以及政府通過免費培訓、免稅、辦理“協議保留勞動關係”等多項舉措,逐步讓下崗工人再就業,終於,百萬下崗工人重新端起了飯碗。在此期間,市再就業辦先後接待了80多批人員來滬取經。

老領導回憶

下崗再就業是大膽創新改革成果

不久前,一位老領導專門撰寫了當年再就業的回憶文章,洋洋灑灑數萬字,從成因到操作具體、詳實。他回憶並認為,上海在企業轉型和下崗再就業工作中遇到的艱難、繁複是前所未有的。上海能讓企業平穩轉型,讓百萬下崗工人再就業是大膽創新改革的成果。

他舉例說,上海1998年開始謀劃的建立職業技能實訓基地,一方面在再就業工程推進過程中,社會普遍認識到了職業培訓的重要性,員工技能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就會增加一個有力的砝碼,勞動力資源配置就比較容易;另一方面,上海正在經歷產業結構調整和能級提升,企業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這在當時就是創新之舉。

&nbsp>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上圖:1996年:為下崗職工發放失業救濟金

再比如,下崗職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中也有不少想自食其力、自主創業的人員,但因為長期在國有企業的環境中,突然要面對市場,會有諸多的不適應,需要政府給與幫助和扶持。這樣,上海借鑑國際勞工組織正在推廣的非正規就業經驗,並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推出了一批政策和舉措:首先不用進行工商登記和稅務登記,而是由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發給認定證書,這樣,也就免去了相應的稅費,大幅降低了創業成本。其次創業項目由政府推薦,避免了在市場大潮中盲人摸象。再者給與小額貸款擔保,以及社會保險費率優惠、社區建立非正規就業載體,提供創業場地並實施相應的管理和服務,另外,還組建了開業指導專家志願團,請有經驗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和專家學者為創業者提供針對性、陪伴式的指導和服務等,這一系列的大膽創新嘗試,為大批下崗工人重新端起飯碗創造了前提條件。

人生搏击,就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

上圖:1996年:下崗工人正在進行技能培訓考試

“就這樣,一批批創業者湧現了出來,最高峰時,全市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達3萬多家,成功吸納了20萬人就業,起到了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