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你也不想想你爸媽是什麼身份的人!”

“如果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就是一個教授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

“我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你懂什麼?我給你選的是最好的”

......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這是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三集《茉莉的最後一天》裡面媽媽對茉莉說的話。

茉莉也是一個女學霸,考試成績經常是全校第一名。

她的媽媽實際上對於茉莉的成績和努力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但是她從未在茉莉面前說過一句鼓勵她的話。

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後想要當什麼?”

她答:“收銀員”。

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茉莉寫作業時有點調皮,媽媽坐在她旁邊,用雞毛撣子拍著桌子:“寫啊!你不要以為不寫我就不會揍你”。

考得好時,沒有誇獎:“要不是我逼你,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別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考砸了,沒有安慰,只有冷漠失望:“哭?你還好意思哭?”

外人問起茉莉將來要做什麼,媽媽炫耀:“她說大學畢業以後要去美國讀博士,我們沒逼她。”

後來茉莉發現,無論她如何努力都無法贏得媽媽的愛和認可,最後絕望地跳樓自殺,在高考結束,並拿到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湖南臺的《少年說》,一個叫袁璟頤的小姑娘鼓足勇氣上臺了,因為成績不如學霸好朋友,導致她長期被自己媽媽打擊。當她跟媽媽吶喊出自己的心聲:“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為什麼不看一下呢?”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可是她的媽媽卻理直氣壯的懟回來: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的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打擊她”,這個態度強硬的媽媽就是如此執著的認為這是對的,她也是這樣對女兒貫徹執行的:

“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呢?”

但實際上呢,小姑娘卻說:

“你們老是這樣打擊我,我就一定覺得自己很差”。

可惜的是,那位媽媽絲毫不關注這一點。繼續對著孩子實施碾壓式的打擊教育,小姑娘毫無還手之力,抹著眼淚落荒而逃,抱著好友痛哭。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很多時候,家長總是將打擊教育當成鞭策孩子成長的唯一方式:

當孩子考了第一名的時候,沒有誇獎,而是會得到一句:“別得意,小心下次掉下去。”

當孩子有一些特殊的愛好時,家長不是鼓勵,而是冷冰冰的一句:“學這有什麼用,又不能考第一名。”

當孩子學習有一些吃力,他們不但鼓勵,反而說,你就是笨,說你學不好就是學不好!

他們覺得,孩子表現特別好的時候,需要打擊一下,這樣免得他們驕傲,可以使他們戒躁戒躁。

他們覺得,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需要打擊一下,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知恥而後勇,奮發圖強。

其實他們不知道,打擊,永遠就是打擊,不是教育,更不是愛!

中國式教育:“孩子嘛,多打擊幾次就好了!”

《來自孩子的挑戰》一書的作者,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小孩子都喜歡被誇獎和被鼓勵。

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學會了一個東西或者解決了一個問題,家長儘量去誇獎他,在我們不斷的誇獎和鼓勵下,孩子會覺得學習很有成就感。由於這種成就感的不斷滿足,孩子也變得越來越自信,而自信正是做事情成功的基礎。

而人的強大,是建立在“我基本上是好的”這種感覺上。

有了這種感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是有了一股強大的向心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更需要的是給予孩子理解,鼓勵,引導;而不是那一句一句扎心的批評,否定,打擊。

永遠都不要忘記,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可是也許我們一念之差的所作所為,卻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