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安國市為河北省的一個縣級市,由保定市代管,素有“藥都”和“天下第一藥市”之稱。

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藥王廟

安國藥王廟坐落於安國市城南,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紀念歷代醫聖的古建築群。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藥王廟前的木質牌樓高8.4米,工藝精湛,為國內木製牌樓之珍品。兩根鐵鑄旗杆,高達24米,每根重約要15噸,盤龍翔鳳,懸鬥掛鈴,造型奇巧獨特,國內實屬罕見。

懸掛于山門之上的"藥王廟"匾額,乃清乾隆時東閣大學士劉墉為之題寫。山門外的牌坊,重簷廡殿式建築,由黃色琉璃瓦覆蓋。

正中匾額書有"顯靈河北"描金大字。牌坊兩側有一對石獅,石獅外矗立著兩根高達24米的鐵鑄旗杆,每根重約3萬斤。兩根鐵旗杆上鑄有一副對聯:"鐵樹雙旗光射鬥;神庥普蔭德參天。"鐵旗杆上懸掛著風鈴,迎風作響,給人一種悠遠肅穆的感覺。

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藥王墓亭在藥王廟的中院。墓為亭式,木拱起脊,琉璃瓦頂,外形玲瓏別緻,富有民族特色。墓碑上書有"敕封明靈昭惠顯王之墓"。墓碑南北兩廊及西面,碑碣林立,有幾十塊之多,記載著藥王廟和藥都的發展變化。

在藥王廟亭南北兩側的配殿裡,塑有我國扁鵲、華佗、張仲景、張子和、劉河間等十大名醫人物像。這些塑像,據傳為天津泥人張遠祖之作,工整精細,形神兼備。

藥王正殿是藥王廟的主殿,殿中正位為藥王身著龍袍的全身坐像,神采奕奕,端莊而又慈祥。藥王兩側,分立著八名雄姿英發的武將,給正殿增加了莊重威嚴的氣氛。正殿建築宏偉,雕鏤精湛,琉璃瓦覆蓋,輝映耀目。

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興國寺

興國寺,曾用名太中山三教庵,位於河北省安國市南三公里處的東長仕村正中。該寺始建於西漢宣帝年間,初名“玉皇廟”。西漢末年劉秀與王莽作戰時,為王莽軍所迫,劉秀和“安國藥王”邳彤曾此廟避難,祈禱神靈護佑,後“光武中興”劉秀登基,擴建此廟,一時遐邇聞名,香火極盛。1953年,為蓋安國禮堂而將興國寺拆毀,1993年重修興國寺,目前已建成觀音殿、天王殿、石牌坊、月牙井、石拱橋等。

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伍仁橋

伍仁橋原名萬壽橋(又名貴妃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為明神宗萬曆皇帝貴妃鄭氏所建。伍仁橋村,明代稱伍仁店,是城南集鎮水陸碼頭。伍仁橋全長65米,寬6.7米,南北橫跨磁河,全部為石質結構。伍仁此橋是座五孔聯拱石橋,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仲聯接,嚴密結實。橋基為山炭、柏木樁、石板築成。橋面兩旁26對望柱上雕有栩栩如生的石獅子,雲朵花紋欄板。橋南口有大型石獅各一,通高1.8米;北口兩側雕石像各一,長1.4米,高0.85米,底座0.6米。

石獅子是該橋的重要雕刻藝術品,遠近馳名。曾有“伍仁橋的獅子數不清”的古老傳說。據傳,清朝末年,伍仁橋鎮兩座當鋪的賬房先生們,奉東家之命,手拿算盤,帶領夥計,多次到橋上清點獅子數目,結果數字各異。難數之處,在於母獅子身上雕有數目不同,神態百出的小獅子,有的大如拳頭,有的如核桃,有的趴在背上,有的蹲在身上,有的挑逗戲耍,有的則只露出半個頭部,數起來,稍不留神就會漏掉。

藥市起源於藥王廟,藥王廟因藥市聲名遠播,稱其“天下第一藥市”

祁紫菀

祁紫菀又名青菀、返魂草根、夜牽牛、紫菀茸,產於河北安國。秋末枯萎時或春初發芽前刨收,除去莖葉及泥土,將鬚根編成辮子曬乾即可。特點: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疙瘩塊狀,下部簇生許多鬚根,表面淡紫或紫棕色,具有縱皺紋,質稍柔軟,斷面灰白或棕色,微有香氣,味甜微苦,以根粗長、身幹、色紫、潔淨、質柔軟,辮子整齊不碎者最好。味苦辛,性溫。具有溫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效,主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濃血等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