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被毀前的圓明園,大清帝國的皇家園林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2]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典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託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

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夥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