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士港十三洞橋 了解一下 有小夥伴去過那裡嗎

十三洞橋曾今是我童年記憶非常深刻的一座石橋小時候讀書上學放學就要過這座橋,還有從橋上跳下去游泳,去過這裡的小夥伴請舉手點贊。

集士港十三洞橋 瞭解一下 有小夥伴去過那裡嗎

十三洞橋

十三洞橋全長53.31米,寬2.2米,由13個券洞組成,是寧波孔數最多的塘河橋。橋面中心微微拱起,使人遐思起銀河的鵲橋。橋面用長石鋪砌而成,已被風雨剝蝕得失去了平坦,石板縫隙間頑強地鑽出幾絲青縷,蜿蜒在橋面上。史實和當地百姓流傳下來的所見所聞證實,建橋以來,經過無數次洪水的洗禮,廣德湖上的許多橋都消失了,只有十三洞橋依然巍然屹立。這座歷經風雨潮汐洗禮的十三洞橋,分明就是故鄉先民的功績碑,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非凡毅力和聰明才智。

董瀾·十三洞橋

董仲舒乃西漢大儒也,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採納,開此後二千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局面。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學體系。

董黯何許人也?乃是寧波第一大孝子,在今天寧波南郊尚有董孝子廟。其主要事蹟是在東漢年間,奉母至孝,董母嗜大隱之溪水,黯築室溪旁,以便汲飲。後來這條溪就叫慈溪,正是今慈溪市地名的來源。

董全八於宋嘉熙年間自慈溪遷入鄞州集仕港鎮湖山村董家,在此間生根發芽至今,其後代有清嘉慶十四年進士董瀾,是今天博客的主角。

那麼,董仲舒、董黯、董全八有什麼關係嗎?

有的,《寧波府志》記載,董孝子名黯,生於東漢,字叔達,鄞人,西漢大儒董仲舒的6世孫。1996中華書局版《鄞縣誌》記載,董全八為董黯43世孫,哦,原來他們是一家人。

那麼,全八之後董瀾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書面資料留下來的並不多,比較權威的說法來自徐兆昺的《四明談助》。古代寧波,曾出過進士2000多位,光南宋一朝,就出了進士983名,其中鄞縣出了4名狀元,為全國之冠,以記錄寧波鄉土人文地理為主的徐兆昺,無法為他們一一樹碑立傳,卻為董氏董瀾單獨寫了一個條目【十三洞橋董氏】,其曰:地在湖中,故河甚寬,河上有董氏聚居,力耕課讀。嘉慶已巳(1809)科進士,字文濤,號小樵,題授江西餘干縣知縣。恪守官緘,勤於治理,有廉明聲···

體會歷史,是一定要走出書齋的。吾於2007年早春二月遊走此間,過橋訪宅,問語鄉民,瞭解到的董瀾是這樣的一個人:

一,造橋。董瀾為官後,十分惦念家鄉,因董家地處寬闊的湖泊河邊,出村進城很不方便,董瀾就牽頭籌集資金造了一座石橋,就是現在我們鄞州第一長洞橋的十三洞橋。二,造庵。董瀾早年喪父,為其母辛苦養大,致仕後,長年在外,為了能使母親安靜地度過晚年,便在十三洞橋東邊修了一座庵,給母親和鄉鄰唸佛修行。此庵今尚在,已原址翻新,主持是個年輕的和尚,戴著一副眼鏡,正在忙碌造大殿的事務,從一大堆資料中找了半天,才找出一份歷史資料,證實今天湖山村普濟寺的前身正是建於清代的普濟庵。三,造書院。過十三洞橋,向南行數步,就是湖山書院的遺址了,據說是董瀾晚年回鄉時的講學之所,只可惜20年前,這書院已毀於一場大火。

讓我們再回到董瀾的那個時代。

造橋解決了交通問題,造庵解決了鄉民的信仰問題,也減輕了心頭對年邁母親的牽掛,造書院是董家子弟的前途問題,資金是募集的,書院由自己親自教授,這些都是踏踏實實的事情,家鄉的小村莊因為有了董瀾的三件作品而完美,真讓人拍手叫絕,董瀾真不愧為一脈相承的儒家傳人。

今天,湖山村董家的進士牆門還在,只是處在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狀態,扶託牆門板壁,足可以體驗往昔時光,牆門兩邊還有老石凳,亦可小坐,和住在這裡的老宅人家聊上幾句,關於董進士的掌故即能耳聞。遊走在河港交叉的董家,的確很有些古意可以回味。

其它零碎的材料中,我們似乎還能看到當年董瀾行走的身影,行走中,不改文人本色,人走了,文字就留在那裡了。

在象山的黃避岙,有一座建於宋建隆二年護境禪寺,有他的屐痕墨汁。橫溪王家的寒巖草堂是清朝議大夫王天奇的別業,董瀾曾為其聖房作過壽序。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在他晚年的時候,便道路過他曾經工作過的江西餘干縣,那裡正在修東山書院,欣然命筆為記,餘干人把這件事也記入了他們的縣誌。

董瀾,為官不大,文章也不見得特別出名,他為家鄉做了幾件實事,家鄉人就記住了他,他在餘干縣有廉明聲,餘干人也會記住他的,就這是儒家的人生要義,董瀾得了高分。

斯人已逝,十三洞橋安在。

集士港十三洞橋 瞭解一下 有小夥伴去過那裡嗎

虹跨

集士港十三洞橋 瞭解一下 有小夥伴去過那裡嗎

董瀾進士牆門的現狀

集士港十三洞橋 瞭解一下 有小夥伴去過那裡嗎

緊鄰其旁的小牆門一景。

歡迎集士港及周邊的小夥伴關注我們集士港之家的頭條號,我們每天會發布一些集士港相關方面的內容,歡迎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