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531新政」時代:光伏產業由大轉強任重道遠

後“531新政”時代:光伏產業由大轉強任重道遠

“531新政”之後,我國光伏產業遭遇了重大困境。包括海潤光伏、江蘇振發、南京中電等在內的多家光伏企業曝出討薪事件;隆基股份、賽維LDK、保利協鑫等龍頭企業也紛紛停產減產或出售子公司和下屬電站。

欠薪、停產、減產、裁員等大戲連番上演,加劇了行業的焦慮情緒。“531新政”以後,無論大中小企業都免不了因為訂單減少而削減產能甚至停工。

訂單減少的同時,相關產品的價格也在不斷下滑。以多晶硅料為例,從新政前的115元/公斤的價格跌倒現在的80元/公斤;硅片價格也也從3.5元左右跌到2.3元左右,低於成本價。所以有相關從業人員表示,以前每月都是月產硅片7600萬片,現在每月的產量才1100萬片。

讓光伏產業迷茫的問題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按照“531新政”,2018年不再安排建設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分佈式光伏項目規模為10GW。然而上半年分佈式光伏的裝機容量已經超過這個限值,達到了12GW。這也就意味著,全年的指標已經告罄,明年的政策還沒出來,下一步到底走向哪裡,無人可知。

所有有人感慨:中國的光伏產業過分依賴政策,政策稍微有點風吹草動,整個行業就是狂風暴雨。比如這次,“531”新政對補貼政策踩了一腳急剎車,整個光伏產業立即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

根本原因在哪裡?十幾年的時間,我國光伏產業從無到有,並迅速成為國內少數具備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發展迅猛,但我國光伏產業也患上了先天的病症:高負責、高投資、高補貼、低核心技術,人稱“三高一低”。

2012年,歐美連續幾輪“雙反”將我國光伏產業逼入困境,大批量的企業紛紛破產倒閉,使得行業陷入“寒冬期”,也促使了國內應用市場的啟動。現如今“531新政”帶來的又一次震盪,再次將光伏產業骨子裡的問題暴露無遺。

而且光伏產業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重要的命門:融資貸款。2012年第一輪光伏危機的時候,就和融資貸款密切相關,當時銀行收緊貸款,導致不少企業資金鍊斷裂,進而關門大吉。光伏產業的負債率處於較高的水平,行情一旦不樂觀,資金鍊就很容易出問題。所以“531新政”後,企業們最害怕的莫過於金融機構斷貸抽貸,引發連鎖反應。

許多人對於光伏產業“老大必死”的魔咒同樣十分忌憚。縱觀中國光伏行業的發展歷史,不少國內乃至全球領先的光伏大腕都是曇花一現後就跌落神壇。“這已經成為行業魔咒,老大哥上去不了多久就會摔得很慘,所以大家都在觀望,這次哪個龍頭最先掉下來。”一位業內人士說。

分析認為,我國的光伏龍頭企業迅速正常的融資環境過於寬鬆,而且享受國家補貼政策,管理滯後、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也都跟不上,所以一旦碰到補貼下掉及融資收緊的情況,受到的挑戰更大更嚴峻。

綜上,按照目前的發展情況,我國只能算得上是“光伏大國”,真正轉型為“光伏強國”,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