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氏起源,世界第一姓氏有何特殊之處

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38%,總人口大約在9200多萬,如果加上海外華裔李姓,總人數超過一億,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氏起源,世界第一姓氏有何特殊之處

李的名義和圖騰

李、理,古時通用。古時法官的名稱,總主征伐刑戮之事也。古時的李氏族當以宮名為原始氏族圖騰,最終形成李姓。

李,也是一種樹名。薔薇科,落葉喬木。葉倒卵形,花白色,果實球形,果皮紫紅、青綠或黃綠。果可生食或制蜜餞。核仁、根、葉、花、樹膠可供藥用。古時的李氏族也有以李樹為原始氏族圖騰,進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稱,最終形成姓氏。

李姓的來源與演變

漢族李姓的淵源主要來自兩大支:贏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贏姓。李氏的遠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時代的高陽氏顓項,出自贏姓。顓項氏族屬於東夷族,最早活動於今河南東部,後來北遷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陽西南。到了唐堯時代,顓項部落已分為八個氏族,其一為庭堅,其首領皋陶,為堯帝的大理官,即法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種和馴養獸鳥,協助大禹治水,獲姓贏。治水成功,顓頊氏族也得到了發展。皋陶的子孫一直作大理之官,至夏朝時,其子孫以官名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徵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紂王,被害。其子理利貞出逃,隱於今河南西部嵩縣的伊水旁。因靠樹上的果子(木子)充飢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歷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時期,居武落鍾離山的巴人,在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是周的同姓後裔,後向川東擴展。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在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前316年,秦國滅巴國。一部分留於渝境的巴人成為板楣蠻,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為武陵蠻的一部分,遷移到鄂東的稱江夏蠻和五水蠻。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後滅於東晉。這支姬姓李氏的歷史有28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李姓的第三支出自賜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當權者的賜姓和崇仰漢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北方連年戰亂,政權更迭頻繁,外族不斷進入中原,李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和發展。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人了匈奴人和鮮卑人的基因。發生外族流人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西域各國等族,以及猶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鮮人等外國人,之後這種融入從未間斷過,北宋西夏國党項族、金國女真族,明清時期的蒙古人、滿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紛紛改漢族姓,尤以李姓為首選。這些少數民族長期與漢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漢化了。在當代的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的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唐朝賜予有功大臣武將為國姓,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李”氏起源,世界第一姓氏有何特殊之處

歷史上李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入臺灣。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分佈和圖騰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2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38%。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200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土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臺、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李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李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形成的望族也多。李姓的郡望多達1 2個,它們是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等。以隴西和趙郡最為著名,除少數民族的李姓外,其他各分支多出自這兩地郡望。因此,堂號中多為隴西或趙郡。隴西為秦朝設置的郡,古城在今甘肅臨洮南,其轄區相當於在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之地。而趙郡為北魏時設置,到唐朝時改為趙州,古城在邯鄲,轄境相當今河北邯鄲、邢臺、沙河等地。

楹聯 重要的李姓楹聯有以下六副:

衛公勳業;元禮門牆。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家藏鄴架;召赴玉樓。

狂歌痛飲雙仙骨;素句嘔心一錦囊。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

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右,忠良孝友篤家風。

家訓格言 李鴻章是晚清大臣、淮軍創始人、洋務派首領之一。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多有非議,褒貶不一。但是,其治家教子卻甚有法則,其家訓也可稱得上中西思想結合的產物,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又融合了西方近代的智、體要求。他說:“儉之一字,能定人之恆久”;“學業才識,不日進則日退,須隨時隨地留心著力為要。事無大小,均有一定當然之理,即事窮理,何處非學?”;“人雖有文章、名譽、金錢,而無強健之身體,亦何所用之”;“看淫劇,犯手淫,以至神經衰弱。其餘有礙風化鄉事,悉能挑動色慾端”,均當力戒。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歷代李姓名人2251名,佔總名人數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4.1 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4.73%,排在第三位。

我國李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不凡。單單李姓稱帝先後建立的政權就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12個,從春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道教的鼻祖李耳開始,李姓英才輩出。

歷代特有名望的有:戰國時政治家李克,水利家李冰,趙國名將李牧;秦朝政治家李斯;秦漢之際名謀士李左車;西漢世民,名臣李吉甫,名將李靖,詩人李白、李商隱,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書法家李邕,史學家李百藥;五代南唐國主李煜;北宋名相李綱;南宋史學家李燾,詩人李清照;元朝數學家李冶;明朝醫藥家李時珍,思想家李贄,詩人李東陽,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清之際哲學家李顒;清朝名臣李鴻章,數學家李銳,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民國時期戲曲家、文學家李叔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當代地質學家李四光,名畫家李可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哲學家李達,電影演員李小龍。

李姓血型

李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6%,A型佔28.7%,B型佔28.8%,AB型佔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