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大師德魯克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我最早結識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是1980年冬天的一個週日上午。

當時,我正在位於斗城紅專路上的四川省農業機械化學校放飛希望。因為是星期天,我便習慣性地走出學校,沿裕豐街、政府街一路溜達。在政府街一個不很起眼的書攤,一本紙張並不是很好、名為《經濟與管理研究》的書型雜誌引起了我的興趣。

因為當時剛剛改開搞,學校外國經驗成為一種改變自己的時尚。國外優秀的經濟、管理文章,不時被介紹到國內,成為經濟、管理研究和實踐人員,以及其他有志之士的追捧對象。而我當時才剛滿17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自然也跟在後面邀夥夥陽。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雜誌上有一篇文章,從科學管理到現代管理,從X理論到Y理論,從哈佛大學梅奧教授的“霍桑實驗”到克萊蒙特大學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較為翔實地介紹了國外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在粗略翻閱之後,我順手遞給攤主五角錢,拿起雜誌邊走邊看。

因為這篇文章,我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並對現代管理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致每每遇到有關管理的書籍就愛不釋手,有時候連吃飯的生活費都弄得沒得了也毫不介意。幸虧當時的同學情誼深厚,同班的耿同學看到我有時間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便隔三岔五把我拉到半邊,悄悄地給我個三塊五塊的飯票。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彼得·德魯克的名字就在我腦海裡深深地紮下了根。無論是《公司概念》《管理的實踐》,還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只要是他的書,遲早都會來到我的案頭。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順手翻開一本書,一頁一頁地仔細閱讀,不時在上面劃出一道道的紅槓槓,也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被當今世人津津樂道的彼得·德魯克管理兵法,無論是分權與授權、顧客是企業存在的目的、不創新的風險比創新高得多,還是化社會問題為商機、公司經營不能炒短線、管理者的三大使命(實現公司目標、讓員工有成就感、履行社會責任)、知識產業時代經濟全球化,在那個時候就非常堅實地住進了我的腦海。在斗城畢業那年,學校為提高我們這屆學生的適應能力而專門開設的企業管理課,我順理成章地以賣燒餅的成績輕鬆過關。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1950年元旦,病重的世界創新理論鼻祖、商業史研究奠基人、創造性毀滅的發明人、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瑟夫·熊彼特,曾對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魯克父子說過:“我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知道僅僅憑藉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

約瑟夫·熊彼特這句發人深省的話,後來成為彼得·德魯克衡量自己一生成敗的基本標準。他一邊教書,一邊做諮詢,一邊寫作,非常自如地在三種不同的身份之間切換,冒著被學院派邊緣化的危險,深入管理的實踐一線觀察思考,進而實事求是地得出自己的結論。因而他的研究成果,沒有學院派常用的管理模型和數據分析,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風格簡單、直指人心的觀點和故事。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彼得·德魯克這種尊重事實、讓事實說話的研究方法,也深深地影響了我。不但平時十分注意生活點滴的收集和整理,而且在工作中一旦遇到什麼難題,也不是像學院派那樣查閱經典、請教上方,而是非常細緻地在觀察現場,冥思苦想,多方尋找更加符合實際的處理方案和解決辦法。

1987年2月,我在四川廣播電視大學,脫產攻讀的黨政管理幹部基礎專修科,按要求要撰寫一篇10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然而對於寫什麼卻又一時舉棋不定。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就在苦思冥想之際,彼得·德魯克進入我的夢鄉,於是我把目標管理引入當時頗為時髦的幹部責任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的構想,並就其中的目標和考核兩大關鍵問題展開論述。論文不僅順利通過評審,還因為“對各種問題所提出的主張辦法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可行性”而被評為優秀。

李耘樅  |  追隨大師德魯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