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屎把尿」對寶寶傷害有多大?

李宣澤


不建議給寶寶把屎把尿!

如果寶寶很長時間依靠大人來幫助判斷是不是要上廁所,等到他再大一些,他會完全不知道根據尿意或是便意來進行如廁,同時也會影響寶寶膀胱和括約肌的發育,到2歲之後就容易出現頻繁尿床的情況。

如何進行如廁訓練?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大小便訓練的指導建議:從1歲半開始。但是每個嬰幼兒的生理發育存在個體差異,所以針對每個嬰兒來說,什麼時候進行如廁訓練不應該有個統一的時間表,只能說大致在1歲半前後,多數孩子在2歲時才會表現出對“自己上廁所”的興趣,但也有部分孩子要等到2歲半甚至更大。具體的嬰幼兒如廁訓練時機可以根據嬰兒發出的身體信號來確認:

第一,嬰兒在便後能感覺到尿布或者紙尿褲潮了,通過聲音或者動作表達不舒服的感覺,例如大聲叫或者不安地拉扯著尿褲;

第二,嬰兒在有了便意時能通過語言、動作或者其他方式表示,例如突然不說話並兩腿夾住不動;

第三,在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能堅持住不尿床,例如午睡時;

第四,樂於學著成人的樣子上廁所等。根據嬰幼兒發出的這些身體信號,養育者可以有意識地開始引導孩子如廁。

以上信號都達到了,就可以經行上廁所的訓練了。但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會你的寶寶用簡單、準確的方式表達上洗手間。你可以把尿布上的汙物丟進馬桶以作示範,或讓寶寶觀摩家庭其他成員如何使用馬桶。

第二,給嬰幼兒穿的褲子要容易穿脫。

第三,選擇適合孩子如廁的尿盆,一定要雙腳可以著地的。

第四,給孩子準備一些有關訓練上廁所的繪本故事,進行快樂的如廁訓練。

第五,家長要多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是給予小紅星或小貼紙,也可以是逛公園或延長講故事的時間,多用語言上的讚美,譬如“你已經跟大孩子一樣學會用馬桶了,真棒!”,即使孩子努力了沒拉出來也要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


兒科醫生鮑秀蘭



說實話,我是很反對給寶寶“把屎把尿”的,我也不答應讓寶寶的外婆和奶奶給他這麼做,否則我會大聲呵斥制止的。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為什麼不能套用老一輩“把屎把尿”的做法。


老一輩“把屎把尿”做法對寶寶的不利影響:


1.不利於膀胱的發育,易造成儲尿量減少,以後出現尿頻症狀。

2.容易造成肛裂、脫肛。把尿時寶寶的身體重心下移,導致腹部壓力增大,容易造成脫肛、肛裂等。

3.傷害孩子心理。明明沒有尿意卻硬被大人把尿,每次都要寶寶哇哇大哭收場,經常如此甚至會讓寶寶對排便產生抗拒。

4.影響脊椎發育。

雖然把屎把尿有壞處,但適當的把便是沒有太大影響的。媽媽可以掌握寶寶排便前的信號,及時把便,一般都能把出來。千萬不要強迫孩子排便,或者在夜間把尿,影響孩子睡眠。

如果寶寶被把屎把尿過於頻繁,往往學會自行排便的時間較晚,因為他們習慣通過被“把”這個動作刺激來排便,而不是自己的便意。

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大動作發育基本完成,可以熟練的完成坐、蹲、站等動作;此時括約肌發育也已成熟,經過如廁訓練後,寶寶可以很好的自行排便。

如果寶寶在尿尿方面比較有規律,也可以早些試試。而西方兒科醫學界主流觀點則是:寶寶2歲,再開始大小便訓練比較好。


如何給寶寶做排尿訓練:


1、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此階段寶寶身心發育有限,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

隨孩子天性,想尿就尿,不必著急排尿訓練,過早訓練可能造成寶寶心理負擔,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

在孩子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家長看到他們尿溼或弄髒褲子,應有意識地告訴他“寶寶尿了”,以培養其理解能力。

2、1歲半~3歲:進行行為指導此階段肌肉神經已有一定的發育,開始能夠控制尿液的“存”與“放”,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

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3歲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可以採取措施儘量避免弄溼床鋪,但不能刻意要求他們不尿床。

兒科醫生建議,睡覺前不讓寶寶喝大量水或吃過多水果;夜裡固定把1~2次尿。

3、3歲後:慢慢克服尿床每次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後延,先半小時,再1個小時、2個小時。

這樣能夠慢慢鍛鍊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逐步改變,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

如果過了五六歲還是尿床,就應去醫院檢查一下。每個寶寶的訓練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必要去和其它寶寶進行比較。

訓練如果不順利的話,也不要過於擔心,只要方法得當,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如何給寶寶做排便訓練:


訓練前的準備:

首先,家長要給寶寶買個嬰幼兒專用的坐便盆,大小高度適中、造型可愛,這樣才引起寶寶的興趣。

其次,以下個要點可作為判斷孩子能否接受訓練的標準以及訓練指南,你在真正開始訓練孩子學習用便盆大小便之前,要對孩子講清道理並對他進行技能訓練。

1、有關身體的知識。告訴孩子身體都有哪些部位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包括人體的排洩部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大小便是從哪裡排出來的。

用把孩子的身體各部位一一指給他看並告訴他怎樣稱呼這些部位的辦法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

讓他們看你是怎樣大小便的,當然,最好讓同性的父母為他們示範。不必顧慮這樣做會使孩子神經受刺激,你可以做得很自然。孩子對此不會有什麼想法。

2、排洩用語。孩子需要學會用語言或手勢告訴父母他們要大小便。說話晚的孩子顯然更多的是用手勢。

孩子怎樣表達都可以:上廁所,大便,小便,解手,拉屎,尿尿,使用哪個詞都可以,只要大家能明白孩子的意思就行。

3、訓練孩子的排便意識。你的孩子知道他什麼時候想要排便嗎?他能知道自己是拉褲子還是尿褲子了嗎?這些是保證訓練成功的重要技能。

許多幼兒不到1歲時就能夠發出他就要排便的信號。當他們長大一些時,這些外部信號往往消失了,但他們的父母可能可以意識到孩子在做什麼?

特別是當他們總是走到屋角排便時。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早期的表現幫助孩子理解或講出他們大小便的感覺。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對你有幫助,謝謝!


小尉媽咪育兒集


對於兒童和父母來說,掌握如廁訓練都是重要的發育里程碑。

歷史回顧

在美國,兒童如廁訓練的方法於上個世紀得以發展。在20世紀初,如廁訓練技術更強調生理準備狀態,而將兒童作為被動的參與者。在20世紀20-30年代期間,學界內推薦的是早期訓練及嚴格制定計劃。在1929年,美國的《父母》("Parents")雜誌稱,大多數健康的嬰兒可在8周齡時開始接受訓練。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關於如廁訓練的兩大理論:以家長為中心的方法(主要貢獻者為Azrin和Foxx);以兒童為中心的方法(由T. Berry Brazelton提出)。

  • 以父母為中心的訓練法 —1974年出版的《一天內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Toilet Training in Less Than a Day")一書介紹了完整的方法。

  • 以兒童為中心的訓練法 — 1962年,Dr. T Berry Brazelton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如廁訓練方法。該方法建議,僅在嬰兒達到特定的生理和行為就緒標準後才應開始如廁訓練。

在開始如廁訓練前,兒童必須已經能夠控制其括約肌。在9-12月齡時,兒童就可進行括約肌反射控制的局部調節,12-15月齡時可主動協調控制括約肌。在12-18月齡時,至括約肌的錐體束完成髓鞘形成。


父母也要做好相關準備,從12月齡開始,開始觀察寶寶,形成如廁訓練的準備。

  • 兒童在15月齡時開始意識到意外大小便

  • 兒童在18-24月齡時開始引起看護者注意其弄髒的尿布,並能夠口頭區分大小便

  • 兒童在24月齡時會告知他們的排便需要

  • 兒童在30-36月齡時開始要求被帶去入廁

  • 兒童在48月齡時形成成人的排便方式



陳舟醫生


感謝邀請。“把屎把尿”對寶寶的傷害見仁見智,我家寶寶出生就開始把屎把尿💩,現在一歲九個月每天早晨自己一泡便便,洗漱後早餐。


我生完孩子是孩子爸爸和外婆在醫院裡陪產,因為我家有四姊妹身體都很健康,都是孩子外婆一手帶大的,所以我比較放心孩子外婆的育兒觀念。

我是在當地婦幼保健院生的孩子,醫生也沒有交待不讓把屎把尿。剛出生的前三天都是拉在紙尿片上,每次都是溫水清洗,寶寶還是紅PP了,第三天外婆每隔兩個小時就把一次,小傢伙都很乖,有時候還是會尿在片片上。

一週後小傢伙要尿或拉粑粑就哭,然後就把屎把尿了,尿完吃奶就開始睡覺。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挺好。

但是我表妹家一個鄰居的孩子,每次把屎把尿就要哭,家長就使囊擺氣的一定壓著孩子非讓孩子拉屎拉尿,結果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有很嚴重的痔瘡問題了。後來去醫院動了手術才好,孩子受罪大人受累。

另外一個也是鄰居家小女孩,四歲半了還要穿著紙尿褲,不會自主拉屎拉尿。孩子的控制肌是需要大人協助培養的。

這位寶媽帶孩子從我們當地一直看到北京醫院,從兒童醫生一直看到心理醫生。結果小女孩現在既自卑又膽小,平時也不與人溝通交流,家長煩的時候更是非打即罵,如今好好的一個孩子口吃很嚴重。

所以說把屎把尿屬於見仁見智,孩子哭的時候就抱起來,過一會兒再把,尿在片片上了就清理乾淨換一換。

帶孩子要有耐心。如果是不把屎把尿,在一歲半的時候就要開始教孩子蹲著尿尿、拉粑粑了的,遲了就不太容易訓練。

當然也有些家長是在孩子兩歲以後開始訓練的,都可以,但是要講究方式方法。這只是建議。


豆媽親子閱讀


現在網上一邊倒的批判“把屎把尿”,而堅持這麼做的老人基本沒有網絡話語權。我其實不反對偶爾把一下,讓寶寶小屁股順便通通風。

“把屎把尿”的害處

由於寶寶身體正在發育之中,把屎把尿對寶寶的脊椎及括約肌發育不利、容易引發痔瘡和脫肛。此外,這種行為對寶寶不夠尊重,不利於寶寶心理發育。

如廁訓練

寶寶1歲半左右,如果媽媽發現寶寶有時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這意味著媽媽可以開始做些簡單基本的排尿訓練了。

  • 方法一:給寶寶準備一個可愛的尿盆,媽媽估計時間差不多了,多提醒寶寶,讓寶寶喜歡上把尿這個遊戲。

  • 方法二:比較開放的家長,上廁所的時候讓孩子進來“觀摩”。孩子會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


MM育兒雜談


我個人覺得,把屎把尿會不會對寶寶造成傷害,最重要的是看你把尿的那個姿勢正確不正確。如果姿勢正確,時機恰當,也不一定會對寶寶造成傷害。

我家女兒就是一直把屎把尿的。晚上睡覺,只要她一哼唧就知道是要尿了,拉起她把完,她馬上就睡著了,很規律。我們家二寶,晚上不習慣把尿,她哼唧的時候也不把,他帶著紙尿褲。結果他一晚上要醒好幾次。不排尿他就睡不踏實。後來就給他摘了紙尿褲把他尿,結果沒有養成習慣他很不喜歡,越把越哭。現在二寶逮哪哪尿。而我們女兒在很小就習慣把尿很少尿床,尿之前總要給你信號,一歲之後從沒有尿過床。

有個小女孩由於把尿姿勢不對,孩子哭還強行把,結果傷到了退,成了瘸子。所以如果把尿一定要小心。


張慢聊育兒


一直都知道把尿不好,但是為什麼不好,很多人也一直說不清楚,相信很多新的爸爸媽媽都不清楚這個問題。

兒科專家表示,給孩子把屎把尿是不可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對孩子的髖關節有異常刺激。孩子的髖關節處於非常脆弱的階段,把屎把尿的姿勢如果不當,對孩子的髖關節會有異常刺激,不利於孩子髖關節的生長髮育。(關注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2、不利於孩子膀胱功能的發育。1歲前孩子的膀胱儲尿功能非常弱,幾乎有尿就排,隨著孩子的生長髮育,孩子的膀胱儲尿能力會越來越好。但把尿會刺激嬰兒排尿,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孩子會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3、易造成脫肛、肛裂等情況。嬰兒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在他沒有便意的時候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非常容易造成脫肛的情況。而脫肛又會造成寶寶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容易進一步引發肛裂。

  4、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嬰兒一個小時尿五六次都是很正常的情況,如果在陪孩子玩耍的過程中,不斷給孩子把尿,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甚至會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緒。

  5、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屎把尿是強迫排便的過程,孩子連拉撒的自由都被剝奪了,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無論什麼原因,其實家長最關心的一個點還是把尿能達到訓練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嗎?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這還是比較成功的排尿訓練。

到底能不能給孩子把大小便?不如先來看看國內幾位最權威的育兒專家們是持什麼態度的吧。(以下專家觀點均轉自新浪微博)

專家一:崔玉濤(北京和睦家醫院兒科主任,中國著名兒科專家)

核心觀點:反對把大小便,建議用紙尿褲或者尿布,靜待孩子發育成熟後家長因勢利導形成排便習慣。

給嬰兒把尿並不是一件好事。把尿既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象。1歲半左右的孩子就逐漸有自主排尿意識了,到時因勢利導很容易形成排尿習慣,戒掉尿布。有人擔心尿布使用時間長,可能影響孩子的生育能力,其實國外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也未發現這種現象。

專家二:張思萊(著名兒科專家,兒科主任醫師)

核心觀點:反對1歲內給孩子把尿,但發現孩子有大便前的表現後可以把大便。

我主張孩子1歲之內可以把便,但是不主張把尿,因為孩子大便前都有表現,只要家長掌握孩子要大便的跡象,一般都會把出大便來,但是孩子尿是沒有表現的,一旦孩子打冷戰,你再把尿已經晚了,已經尿出來了。家長頻繁把尿還容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尤其是夜間把尿更影響孩子的睡眠,也不利於膀胱儲存功能健全。

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不提倡把尿,不利於膀胱儲尿功能建立。對於把便,一般孩子大便前都有一些面部表情,如眼睛發紅,嘴角向兩邊使勁裂嘴,或者發出吭吭的聲音,孩子可能要大便了,這時把便是可以的,但是把便的時間不要長,一般5分鐘左右即可不要超過10分鐘。隨著孩子6個月學會坐以後,建議坐盆大便。

核心觀點:支持把屎把尿,包括夜間和睡前把尿,孩子7-8個月會坐立後應訓練坐盆排大小便。

3~4個月嬰兒,可把尿。把尿時媽媽發出噓噓聲音,訓練幾次,寶寶就能形成條件反射。在這種聲音的刺激下,寶寶就會排尿了。寶寶吃完奶後10分鐘可把次尿,以後可每隔1~1.5個小時再把次尿。每次把尿時間不超過1~2分鐘,時間太長,寶寶會不舒服。把尿可持續3個月,到7-8個月會坐時,應訓練坐盆排尿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家都把,還不是沒事?

請問:您尿頻,尿急,尿灼,尿不盡麼?是不是晚上睡覺老起夜?睡前不排尿不舒服?出門前不排尿不舒服?出門後經常想著廁所在哪兒?上學時候考試前總覺得想尿尿?如今還有便秘困擾,痔瘡呢?沒有!!??也許時候未到。如果以上症狀你有二項,恭喜,你小時候被把過屎尿了。

中國十人九痔,許多男性為什麼總有前列腺疾患麼?那就是膀胱功能不穩定引起的,逼尿肌無法自主收縮,引起尿頻,尿急,遺尿,簡稱:尿失禁!!!膀胱功能不穩定知道為什麼嘛??嬰兒期尿道括約肌受損。


一路童行


傳統觀點並不把寶寶上廁所當成什麼大事。爺爺奶奶一般都會給孩子把屎把尿,把孩子兩腿一分,隨著“噓——噓——”或是“嗯、嗯”的聲音,讓孩子飛流直下三千尺。但是這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後卻有很多隱患,遭到了很多育兒專家的反對。

家裡的老人常說,“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把屎把尿怎麼就成了危害呢?

原來,把屎把尿的動作不利於孩子髖關節發育,還容易造成脫肛、肛裂等現象。而當大人控制孩子便溺時,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膀胱反應,導致寶寶沒有自我排便的意識,對膀胱充盈沒感覺,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憋不住尿,膀胱容量小,容易尿頻。

可是,如果不把屎把尿,難道讓孩子一直穿紙尿褲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12個月前,寶寶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膀胱和排便的。在18-24個月左右,大部分寶寶會有一定的膀胱控制能力。等到2歲半到3歲時,寶寶在白天清醒時已經可以控制自己的膀胱,這時,國外的寶爸寶媽就會開始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也就是讓寶寶自己獨立上廁所。

那是不是所有寶寶在2歲半到3歲就能學會如廁呢?

這也要看寶寶的發育情況。有些身體發育緩慢的寶寶,在3歲甚至4歲時才會開始如廁訓練。如果寶媽寶爸操之過急,在寶寶的膀胱控制能力還較弱的時候就開始如廁訓練,寶寶學習如廁反而會更慢。有些寶寶在白天清醒時已經能自己如廁了,但是在夜裡卻仍然會經常尿床。


兜媽愛叨叨


老一輩人都說要早一點給孩子立規矩,早一點把屎把尿,我不認可這個做法。


兒子十一個月多了,我依舊給他穿紙尿褲,換的次數很勤,從小到大沒有紅過屁股,沒有穿開襠褲!我認為開襠褲穿了更不衛生,屁股和生殖器都裸露在外面,很容易受細菌的感染,所以,儘管親人朋友三番五次的建議給孩子穿開襠褲,我都是一笑了之。有的人說尿不溼戴久了會羅圈腿,這個說法也不成立,羅圈腿是先天性的,尿不溼沒有這麼大的威力吧!

把屎把尿對嬰兒的傷害還是蠻大的,寶寶的頸椎還未發育好,強制性的把屎把尿,是會看到效果,那只是條件反射,並不是真的有用,一切順其自然吧,等他大一些了,自然什麼都會了。


辣眼睛的小黑豆


夏日炎炎,很多人可能用傳統的帶娃方法:給寶寶穿上開襠褲,定時把尿。尤其家中的長輩可能會這麼告訴你:穿什麼紙尿褲,孩子他爸小時候都是這麼把尿的!

如果你真的每天給寶寶定時“噓噓”,現在請馬上Stop!因為1歲以下的寶寶經常把尿,不但不會讓寶寶更早學會自主便尿,甚至還會有其他危害。自從結婚生完孩子以後,我的那裡變得越來越松馳,老公都不來興趣了,自從珈了spsp後接⑨②又恢復了以往的緊緻,老公現在每天都早早的回家。

從小把尿可能會有哪些危害?

太早把尿會破壞寶寶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寶寶讀幼兒園後可能還常常尿床。因為控制排洩的肛門括約肌和膀胱在寶寶18-24月大時才開始成熟。從小把尿的話,寶寶對便尿的反射就完全依靠大人指令,而不是靠自身的膀胱和括約肌反射排便,這樣既不利於寶寶排便系統的成熟,也不利於寶寶後期養成健康的如廁習慣。

另外,1歲以前,寶寶的脊椎和髖關節發育還未成熟,把尿的姿勢可能會造成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把尿時間過長也不利寶寶的髖關節的發展。

不能把尿,0-1歲寶寶如廁問題怎麼解決?

不能把尿,那就用尿布或紙尿褲吧!

尿布比較經濟,但需要手洗、晾乾,工作量很大。用紙尿褲等話可以減輕年輕媽媽不少工作量,但夏天炎熱,要做到及時更換,幫寶寶清洗屁屁並塗護臀霜,這樣可以儘量避免紅屁屁的情況。至於“紙尿布(尿不溼、紙尿褲)影響孩子生殖器發育”的說法是不科學,紙尿褲在全球很多國家已用幾十年沒有發現類似問題,媽媽們不必擔心。

但媽媽要注意,不能給寶寶把尿,並不意味這你可以很早給寶寶開始如廁訓練了。年齡雖然不是決定如廁訓練的硬性指標,但一般情況,至少寶寶擁有成熟的消化系統和膀胱,對大小便有一定控制能力時,才適合開展如廁訓練,也就是18-24個月左右。當然,如廁訓練的時間也因人而異,有點寶寶可能需要到27月齡才做好如廁訓練的準備,男孩可能比女孩要晚些,媽媽不要操之過急哦。

1歲半後,如何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

大多數18個月左右的寶寶雖然達到了如廁訓練的生理成熟度,但剛開始坐在痰盂或馬桶、蹲在便池上時,TA往往不願意鼓勁讓腸子運動起來排便,而是憋便。

要想如廁訓練的過程更輕鬆更快速,還要依賴寶寶快速發育的小腦袋,在心理、認知和語言上也要做好準備——表現出自主意識,希望自己控制事情,對於使用馬桶表現出好奇心,且樂於模仿;能夠嘗試用語言表達大小便的需求,明白大人的指導。

爸爸媽媽這麼做

1、觀察寶寶“想要大小便”的信號

寶寶蹲下來、抓住尿布、雙腿交叉;嘴裡咕噥、臉皺在一起;退到角落或蹲在沙發後面;或者不停跺腳,轉圈圈……這些都是寶寶察覺到便意時的信號。每個寶寶的表現可能不同,爸爸媽媽要掌握自己寶寶的如廁信號哦。

2、為寶寶上廁所做示範

利用這階段寶寶愛模仿的特點,讓寶寶看你上廁所,同時解釋你在做什麼。除此之外,還可以用玩具娃娃來做示範,或借用專門的繪本來告訴寶寶如何上廁所。

3、按寶寶的意見選擇馬桶

帶寶寶到商店去試坐兒童馬桶,當做是一件可以騎的玩具,能讓寶寶感覺到放鬆自在。

4、教寶寶明白便意與上廁所的關係

當你注意到寶寶有要上廁所的跡象時,應主動問TA:“要便便嗎?告訴媽媽!”從而讓寶寶知道——感覺到便意,就及時說出來。

鼓勵寶寶堅持坐到馬桶上,直到出現排便或到15分鐘,讓寶寶知道在馬桶上便便。

對於寶寶便便的習慣培養,媽媽不要操之過急,1歲以下不應該把尿,到寶寶18-24個月大時就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在進行如廁訓練時,寶寶雖然能逐漸控制自己的便意了,但可能還會出現尿床現象,這也是正常的,媽媽不要因此苛責寶寶,一定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