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

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這處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位於四平村六村屯與大河屯(上思屯細村)的交界處。這裡原來的地勢是兩邊呈斜坡形,水平高度60多米。兩邊斜坡底部相距150多米,中間有一條寬6米多、深2米多的天然河道從北往南而過,兩邊是30多畝的水田。這處隧洞和土壩水渠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才建造起來的。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建造這處隧洞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條水渠要從這裡經過。這條水渠叫做"東支渠",總長5000多米,始於上黃大壩下游水渠(引用"龍山水庫"的水),終於石龍鎮安旺村獨木屯,途中經上黃屯、上思屯、六村屯、回頭屯和六稔屯。上述村屯相當部分的田地地勢較高,用不到"東干渠"的水灌溉農田,只能靠"望天水"。所以,政府為了解決這些村屯的農田灌溉問題,就興建了這條水渠。然而,這裡是這條水利工程施工難度最大、所用土石方最多、投入人力財力最多的地段,兩邊呈斜坡形約有300多米寬、60多米高的大缺口,跨度大,加之國家當時落後,鋼筋、水泥等建築材料短缺,沒有施工機械,無法建"天橋式"水渠,只有土法上馬先把河道建成雙孔隧洞,然後用泥土把大缺口填平建成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這處隧洞建於1964年冬,由桂平縣羅播鄉土石建築第二工程隊承建。因當時國家落後,鋼筋、水泥短缺,所以隧洞建造只能是沙石結構。所用的石頭就地取材,靠鋤頭挖、人力挑。河道里的石頭用完了,就用到附近的石頭。經過半年的時間,建成了寬6米丶高4米、長100米、頂部為半圓形的雙孔隧洞。

第一期工程(建隧洞)完成後,接著又進行第二期工程即填平大缺口的施工。當年建水利,不像今天有挖掘機、裝載機、大噸位的汽車等作業運輸工具。那時只有少數的板車、雞公車。要運輸大量的土石方,最大的辦法是依靠群眾的一根扁擔兩隻篸簊,一點點的搬運。當時國家採取不同政策鼓勵地方參與興辦水利工程,由社與社、鄉與鄉合辦,民辦公助。為了保證按期完成任務,石龍鄉與羅播鄉合作,隧洞建成後羅播鄉工程隊並沒有撤退,繼續參加大缺口的填土工作。同時石龍鄉政府舉全鄉之力,號召全鄉各生產隊、各部門單位和石龍高中學生一齊參加大缺口填土勞動,大力開展群眾性水利工程建設。

據老人回憶,那時的場面是前所未有的,大壯觀了。工地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紅旗招展,還掛有很多橫幅,上面寫著宣傳標語,如:水利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廣泛動員,全民參與,興起水利建設新高潮;把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勞動的人們川流不息,分工合作,有的挖土,有的運泥,有的推泥,有的夯土,剷土聲、刨地聲、夯土聲、車輪的"骨碌"聲、扁擔的"咯吱"聲、"噔噔"的腳步聲,還有叫喊聲,交織在一起,變成一首首悅耳動聽的勞動樂曲,熱鬧極了。大家勁頭十足,幹得熱火朝天,以埋頭苦幹、你追我趕的精神奮戰在水利建設第一線上。歷經半年的緊張而快速的建設,終於把大缺口填平建成梯形土壩水渠。到1965年冬,這個地段的所有水利工程建設全部完工。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東支渠"這座水利工程是"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的特定產物,是石龍鄉政府貫徹"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石龍鄉人民執行新中國成立之初確定的"防止水患,興建水利,以達到大量發展生產的目的"的水利建設的基本方針的又一個成就。它的建成在一定年代對擴大農田的灌溉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確實發揮了重大作用。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現在,這條水渠由於年久失修,多處破裂,淤泥沉積,雜草叢生,已無法放水使用而被廢棄。懇望國家、政府做好維護工作,繼續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要讓它成為歷史遺蹟。

桂平石龍鎮四平村一處50多年前建造的水利隧洞和土壩水渠

圖 / 文 / 覃新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