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來源丨喜馬拉雅FM中國大百科的精品課《迷你百科脫口秀》

2018年已經過了一半了,大家還記得新年時許下的心願和目標嗎?

學生黨可能給自己定下了過四級過六級的目標,甚至想過每天挑戰100個單詞,卻因為不能堅持而沒實現;上班族可能會給自己定製不熬夜不晚睡的小目標,卻因為沉迷修仙不可自拔而天天熬夜。

這些目標的不能實現可能是因為惰性,可能是因為目標的困難,如何才能讓自己堅持做一件好事,努力培養好的習慣呢?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被過度解讀的“21天習慣法”

很多人可能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只要堅持21天,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雖然聽上去挺靠譜,但其實這是一個過度解讀的言論。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這句話起源一位美國的整容醫生,他原本是為整容手術和截肢病人寫下的這句話。這位整容醫生髮現,整容後的人平均需要21天來習慣他們的新面孔,而截肢病人具有幻肢體驗,往往需要21天才消退。

但是,習慣某個狀態和物體和形成一個習慣是不一樣的,也許這兩個概念在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混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21天習慣法”這個說法。那麼,養成一個習慣究竟需要多久呢?

2010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做了一項研究,直接考察習慣的養成過程。他讓被試者每天重複一項和健康相關的活動,持續84天,看有多少人可以形成習慣。

結果發現,堅持到最後的被試者都表現出相似的行為模式。早期的重複在自動化行為形成中至關重要,隨著行為的不斷重複,自動化的水平將逐漸達到穩定,這時才認為習慣已經形成。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平均而言,全部被試者需要66天的時間來形成這些習慣,但是這項研究總共只有96名被試者,所以66天這個數據也不是絕對的,個體化差異仍然存在,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有些人可能養成習慣只需要18天,有些人可能需要200多天。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養成新習慣

一般認為,一個人形成習慣的速度和早期家庭教育有關,同時,神經科學領域對習慣的研究發現,大腦中的基底節和前額葉都起到重要作用。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基底節於維持下意識的行為相關,而前額葉與行為控制相關,比如某人看到甜食就想吃,這時,基底節讓他不自主地動手去拿食物,而前額葉的作用是控制他自己不要去拿。

大家都希望基底節在面對好習慣時發生作用,而前額葉在面對壞習慣時發生作用。如何實現呢?現在還不得而知。或許,這是未來神經科學家可以大有作為的一個研究方向。

“微習慣”告訴你如何養成新習慣

雖然尚且還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養成新習慣,但能告訴你怎麼樣才能養成新習慣。有人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習慣輕鬆簡單的事情往往比習慣困難的事情更為簡單。

在習慣的養成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習慣本身的難度,習慣每天喝三杯水和習慣每天背100個單詞的差別很大。如果想養成好的習慣,也應該從小的微習慣開始。

打破“21天習慣論”:培養新習慣,“微習慣”讓你事半功倍!

比如說你想要好好鍛鍊,先別從大刀破斧的運動開始,可以用每天三個俯臥撐來逐步培養每天的習慣;比如說你想過英語四級,先別一上來就用hard模式每天背單詞,而是從每天的10個單詞開始做起。

在斯蒂芬·蓋斯寫的一本書《微習慣》裡也有提到習慣的形成,微習慣就是當你想要培養一個新習慣時,不要立刻讓自己開足馬力,而是要對新習慣進行大幅縮減,讓其成為一個極小的動作,一定是小的不可思議的一小步。

書中提到,微習慣不會消耗大腦前額葉的很多資源,所以更加容易做到。微習慣應以自身條件為主,做自己覺得簡單、有動力,而且覺得是好的事情,這樣才不會半途而廢,能輕易養成。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若是有時覺得困難,也可以適當給自己一些獎勵和放鬆,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加有動力去前行。

關於主播:

中國大百科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品,最權威、最全面的百科知識分享品臺。

《迷你百科脫口秀》專輯專門講述生活中的小智慧、熱點後的冷知識,為朋友圈不斷刷新三觀的謠言闢謠。

關於喜馬拉雅: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點擊“瞭解更多”↓ 你會發現這篇文章沒有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