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林召棠中状元的神奇故事

预知林召棠中状元的神奇故事

岭南师范学院 唐有伯

岭南吴川林召棠(1786-1873),清道光三年(1823)高中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十一年,出任陕甘乡试主考官;由于他秉性正直,淡泊人生,不愿混迹官场,不久即辞官归里。他工书法,善诗文,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著作存世。林召棠自幼聪明好学,才气横溢。许多教过他的师长都把他视作俊秀,断言他将来必成大器。民间流传不少反映林召棠少年才气过人的传说。这都不足为奇,奇的是有两个人事先已经预知,林召棠将来会金榜夺魁。这两个故事少有人知,小子今天就来讲一讲。需要声明的是,以下所讲,丝毫没有杜撰和想象,也不是搜集来的民间故事。它们都是白纸黑字记录在官方编修的的地方志中。当然,地方志记载的有的也来自传说,不见得都是事实,这就需要靠明智的读者去分析了。

预知林召棠中状元的神奇故事

一、白马去了状元归

话说清朝康熙末雍正初,广东阳江报邨头地方住有一人,名叫许绍中。他祖籍开平,因其祖父从江西学得了堪舆术,在阳江寻得了风水宝地,才搬过来定居的。许绍中的祖父临终前对他说:相地术虽然不是儒家的正道,但也应该按照儒家对仁人君子的要求去做。我生平的著述你要收集起来,好好保存;这样许绍中就得到了祖父风水术的真传。后来,许绍中父亲去世,许绍中相得一个好墓葬穴位。但有行家说,那是“青龙沙陷,不利长子”。因许绍中是长子,劝他不要把父亲葬在那里。许绍中说,抱着私心而放弃风水宝地,那不是不孝吗?况且我有三个弟弟,如果福气保佑他们,我有什么疑虑的?还是坚持把父亲葬在了那里。没多久,许绍中就被任命为吴川县学的训导。许绍中一上任,就围着学校转了几圈,考察地气地脉,发现形势不协,风水不好。他相中了一块好地,又联合本地乡绅,向上级申请移建学校,得到批准。新学宫建成后,许绍中在墙壁上题写了“白马去了状元归”几个字,留下了预言。这是雍正五年(1727)的事。

以上小子转述的是《[民国]阳江志》中的记载,紧接着这段记载之后,《阳江志》写道:

后吴川白沙垄冲塌,林召棠遂以第一人及第。邑人怀其德,立主祀之。

这是说,过了近一个世纪,古老的预言实现了。“吴川白沙垄冲塌”,林召棠于1823年考中状元。人们领悟到,“白沙垄”就是“白马”。吴川人感念当年许绍中选择吉地,移建学宫,给吴川学子带来好运的功德,就给他立了牌位祭祀他。

故事的可信度如何?有两个关键。

一是“白沙垄冲塌”这个事实。查地方志,吴川没有叫“白沙垄”的地名。不过在林召棠的故里吴阳霞街,却有一个地方名“白沙”,也叫白沙湾。据当地朋友介绍,“白沙垄”就是白沙湾上的“白沙江塍”,就在由白沙湾进入状元坊的路口处,离状元故居不远。当年林召棠由霞街到金莲庵是走白沙垄的。林召棠59岁母丧丁忧,从此,居家不出,在金莲庵旁作“寄庐”。因此他与白沙垄有不解之缘。白沙湾过去湾阔水深,碧波荡漾,蔚蓝无底。江岸青山起伏,林木拥翠。江面千帆竞拔,渔船、货船、客船争相泊岸,商贾云集,买鱼沽酒,击掉讴歌,蔚然成观。可惜如今湾成烂塘,渔樵、商客再无踪影。

据《[光绪]吴川县志》载,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十八日夜,“飓风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坏房屋舟楫、溺死人畜无算。”又据《[光绪]高州府志》记载,道光二年(1822),即林召棠高中状元的前一年,高州府地发大水,茂名冲塌450多间房,淹死13人。吴川的“白沙垄”在这两次的大水中被冲塌,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从故事本身看,事实和预言基本符合。

二是许绍中是否真留下了“白马去了状元归”预言。

许绍中迁建学宫,历代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均有记载。吴川学宫建于元至正九年,在旧县治左,南向;一直到雍正五年前,多次在原地翻修、翻建。雍正五年至六年,许绍中按原来规制,将其移建于盐运使分司旧址,在县治右,西向。以后地址再没有变动。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许绍中在学宫墙上写下的预言及其应验的故事,除《阳江志》外,高州府志、吴川县志俱无记载。因此,它可能源于阳江的民间传说。

当然,即使这个预言应验的故事,确有其事,它也可能是附会或巧合。因为风水这玩意是否有充分的根据,还是众说纷纭。但下面的故事却着实使人费解。

二、吉梦授笔呼破状元名

与林召棠同时代,吴川还出了一个才子林联桂(1774~1835年)。林联桂原名家桂,字辛山,与林召棠一样,也是聪明早慧,博学能文,出口成诗;与番禹著名诗人张维屏等被称为“粤东七子”,名噪一时。林联桂比林召棠大12岁,嘉庆六年(1801年)选为拔贡,九年(1804年)中举,但会试屡不得志,直到道光八年(1828年)53岁才考中进士。此后在湖南绥宁、新化、邵阳做县官,终于邵阳任上。林联桂钦慕雷州大清官陈瑸,以他为榜样,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以兴文振教为第一要务,为地方和百姓做了大量好事,死后连回乡归葬的钱都没有;可见是少有的清官。林联桂又勤于笔耕,有《见星庐诗稿》、《见星庐古文》、《馆阁诗话》、《作吏韵话》等十多种著作。

嘉庆七年(1802)林联桂被选为拔贡,赴京城国子监进修,朝考(皇帝面试)完回到家乡。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已故的父亲来到家里,向他要一管好笔,说是要送给林召棠;于是林联桂呼唤书童去取笔。过了一会,一回头又见文昌帝君坐在堂上。文昌帝君命令他的侍者拿来了两支大笔,笔管上系着彩带,把笔交给林联桂的父亲,说:“这两支笔是林召棠以后用的。”这时,梦醒了。

1802年林召棠才十六岁;他的家在吴阳霞街,林联桂的家在吴川西北的塘缀,两地相距甚远。他们二人并不认识,林联桂也没听说过林召棠这个名字。

嘉庆十七年(1812),林召棠、林联桂都去高州参加府试。林联桂把十年前的梦说给了朋友们听。这时两人虽然已经相识,但比较疏远,没有什么来往。嘉庆二十一年(1816),林召棠得中举人。他与林联桂是同年人,两人一起去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同居京城,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到了道光三年(1823),林召棠先一步会试中式,廷对第一,成为状元;林联桂写了一首《御阶行》词祝贺他。词的下阕写的就是梦中授笔的事:“当年吉梦灯前卧,授笔灵官座,果然双管大如椽,先把芳名呼破。百花头上群仙,领袖操劵先书左。”

林召棠得中状元后即告假回乡省亲,那是道光四年(1824)。他到林联桂书斋拜访;林联桂请他挥笔题写“授笔堂”,悬挂室中,又说起以前的那个梦。

这个预知梦的故事并非传说,是林召棠在其《心亭亭居笔记》中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述下来的。现把林召棠的自述原文抄录如下,供读者欣赏、研究。

《心亭亭居笔记》云:嘉庆壬戌辛山兄选贡 朝考归。梦先大夫过访,索佳笔与召棠。辛山呼童子取笔,少顷回首见文昌帝君坐堂上,命侍者持大笔两枝,管系彩绦,授先大夫。文昌帝君曰:“以是为召棠他日之用”,遂寤。时余方十六,与辛山居止相远,辛山不知余名召棠也。壬申就试高州,辛山与朋旧言之。时与辛山踪迹甚疏。余以癸酉选贡,丙子乡举,年皆与辛山相若,同居京邸,相爱甚至。甲申过访辛山书斋,属余书“授笔堂”悬其室,云:此乃殿撰未第时事也。及癸未廷对第一,辛山赠以御阶行词,其后阕云:“当年吉梦灯前卧,授笔灵官座,果然双管大如椽,先把芳名呼破。百花头上群仙,领袖操劵先书左。”(录自[光绪]吴川县志卷十,[光绪]高州府志卷五十四与此同)

林召棠把事件的时间顺序写得非常清楚,使人很难怀疑它的真实性。也许有人会问:这个故事会不会是林召棠自我编造的呢?林召棠学问渊博、道德高尚,读的是圣贤书,力行圣贤事。小子确信:他是不会编造的。不过,故事仅来自林召棠的自述,确实属于“孤证”;如果能有其它佐证,会使人更加信服。于是小子在古书中穷搜了一番,还真找到了一条旁证。

嘉庆十七年,吴川知县高翥率全县子民捐款,重修文庙(学宫)。次年完工后,高知县又为大成殿捐了一盏长明灯。林联桂就此写了一篇《大成殿长明灯记》。《记》中讲了一番圣人之道代代相传的大道理后,写道:

邑侯曾掇巍科,将以此灯为吾吴示之的乎?吾邑必将有抡元夺魁而起、以副侯之望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县官大人以前考试曾名列前茅,他是不是以此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奋斗目标?我们吴川一定会有人拔地而起,金榜夺魁,不会辜负县官大人的期望!

林联桂的语气非常坚定,充满信心,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假大空的表态;最有可能是文昌授笔的那个预言梦,支持他写出了这豪迈的保证。十年之后,林召棠果然“抡元夺魁而起”,成了有史以来粤西地区的唯一状元。

这个故事够神奇的,也不易找出破绽。不管“冥冥中自有定数”这句话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一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奥妙无穷!

(本文对“白沙垄”的考察,得到了吴川郭安胤先生的帮助,“白沙垄”即“白沙江塍”一段的文字亦为郭先生所写。特此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