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點擊右上角關注,閱讀更多養生知識!

路誌正, 全國名老中醫, 儘管已經是96歲高齡, 但依舊耕耘在臨床一線, 除堅持每週出診外, 還時常外出講課, 並從事師承帶徒、帶博士後等工作, 幾乎沒有閒的時候。如此大的工作量, 卻依然見他精神飽滿, 步履輕盈, 思維敏捷。這一切, 與路老注重養生保健是分不開的。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肥甘厚味”宜少食

路老說, 前些年雖然生活不富裕, 但所遇患者, 疾病也相對簡單,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 物質水平好了, 大家都吃得飽、吃得好, 好東西在面前, 大家也往往控制不住食慾, 一不留神就容易吃過頭, 結果很多病就隨之而來, 疾病譜也越來越複雜, 人的健康也愈發不堪一擊。要想健康, 首先就是要先管好這張嘴。

我們日常的飲食, 切記要把握一個原則“粗細好壞”都要吃, 但都不能過。飲食中粗細好壞中的“壞”, 其實就是指的“肥甘厚味”的飲食。這些大魚大肉會增加老年人的消化負擔, 但卻是優質營養來源, 因此不能不吃, 但一定要少吃。而對於甜食, 路老更是強調要儘量少吃, 因為甘能讓人滿。甜的東西吸收很快, 所以開始吃飯時不要吃甜的。像中國那個八寶飯, 都是最後再上。吃水果也一樣, 飯後待會再吃, 否則會有礙脾胃。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一日3杯茶, 皆有醫理在

路老喜茶, 從中年開始, 他就養成每天3杯茶的習慣, 上午喝綠茶, 下午喝烏龍茶, 晚上喝普洱茶。

之所以這樣安排, 其實大有門道所在。

綠茶屬於茶中之陽, 有升發陽氣之效, 可使心神俱旺, 並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 使心腦得以滋養, 故適宜早晨飲用。

而中午一頓飯, 肯定會有很多油膩食物, 勢必妨礙脾胃的運化, 進而使脾胃功能減弱。所以午飯後要喝烏龍茶, 其成分主要是單寧酸, 與脂肪的代謝密切相關, 飲之可“去人脂, 久食令人瘦”。而且, 烏龍茶還能刺激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 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 促進脂肪燃燒, 可以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含量。下午喝烏龍茶有健脾消食、促進消化的作用, 對於健運脾胃、防病養生很有好處。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夜間陽氣趨於裡, 氣機下降, 人體在一天的勞作之後, 需要調養心神、脾胃, 為明天的工作養精蓄銳, 中醫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 經過發酵後再加工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 會形成一層膜附著在胃的表層, 對胃產生保護作用, 長期飲用普洱茶可護胃、養胃。而且, 要喝就喝陳年普洱, 陳年熟普洱茶中的咖啡因經多年陳放發酵, 作用已減弱, 所以喝後不會讓人興奮, 能使人安靜入睡, 更有補氣固精作用, 溫飲還可以治療尿頻, 因此是晚上飲用的佳品。

崇尚“食姜”的養生哲學

早在孔子時就提出“不撤姜食, 不多食”的養生思想, 生薑是調養脾胃、養生防病的必備之品。

翻開古今醫書, 記載生薑不乏其見。生薑可醒腦提神, 促進血液循環, 有防治動脈硬化、抗衰老的作用。姜是助陽之品, 自古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 姜還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通經活絡, 對腎虛陽痿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路老說, 吃薑也有技巧, 當天氣變化、氣候變冷時, 吃幾片生薑, 可通陽禦寒, 溫脾暖胃, 激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散發體表的寒氣, 這樣就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當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 吃上幾片姜或者在菜裡放上一點姜, 能夠改善食慾, 增加飯量。尤其是有胃潰瘍、虛寒性胃炎、腸炎的病人, 經常吃一點姜, 對於改善惡心、嘔吐的症狀, 是很有好處的。夏天天氣暑熱, 生吃涼、冷食物較多, 形成體表陽氣盛、體內脾陽虛的狀況, 這一季節多吃生薑, 可以有效保護脾胃的功能。所以古人有“冬吃蘿蔔夏吃薑, 不用醫生開藥方”的說法。

生薑具有保健的作用, 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吃薑應遵循古人的警示:“一年之內, 秋不食姜;一日之內, 夜不食姜”。秋天氣候乾燥, 燥氣傷肺, 再吃辛辣的生薑, 容易傷肺, 加劇人體的失水、乾燥, 所以秋季不宜吃薑。如果吃薑太多, 薑辣素在排洩時刺激腎臟, 會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的症狀。一天之中, 晚上陰氣最盛, 經過一天的奔忙, 到晚上需要休息, 陰氣內斂, 生薑為發散之品, 晚上吃薑, 容易耗氣, 所以晚上也不宜吃薑。另外陰虛火旺、有內熱之人, 或患有癰腫瘡癤、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胃潰瘍、膽囊炎、腎盂腎炎、糖尿病、痔瘡者, 都不宜長期食用生薑。尤其是陰虛燥熱體質, 表現為手腳心發熱, 手心有汗愛喝水, 經常口乾、眼乾、鼻幹、皮膚幹、心煩易怒、睡眠不好的人, 吃薑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太極、站樁, 還有“微運動”

路老認為, 多運動, 就可以讓身體加快新陳代謝, 對於增強免疫、調節體質都是有好處的, 而且還能幫助消化、保持大便通暢, 只要上下路一通, 很多病邪也就祛得差不多了。從中醫角度來說, 多出去活動, 以外動四極, 內養髒氣, 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老人、年輕人都一樣, 人體陰陽的平衡其實也就是一種運動。

梅花樁屬於導引、氣功療法的範疇, 不僅對高血壓、腸胃病等疾病有一定療效, 而且對防病保健、益壽延年亦有著良好的作用。練習站樁的具體方法:練前先淨二便, 鬆開領釦, 腰帶不宜過緊;兩腳分開平行與肩同寬, 兩膝關節微屈, 頭向前微傾, 身體自然挺直;含胸拔背, 松肩垂肘, 小臂抬起, 兩手心相對或對胸如弧形, 置於胸前10~15釐米。排除雜念, 思想集中, 心情愉快, 全身放鬆, 以舒適為度。兩目垂簾, 微露一線之光, 注視準頭 (鼻尖) , 意守丹田或足心 (湧泉穴) 。自然呼吸, 不可憋氣, 逐漸調息至細, 腹式呼吸要慢、深、長, 舌抵上顎, 唾液不斷增多, 可緩緩嚥下, 時而提氣縮肛。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路老還說, 現在年輕人講微博、微信, 其實運動也可以是微運動。比如在車上運動, 做做頭部運動, 活動下手。在等車的時候, 把腿腳踢一踢, 也算是運動了。

晨起梳頭, 晚上沐足

規律的生活作息是健康的基石。每天醒後、睡前有兩件事不要忘記——

1.晨起梳頭, 通調氣血:唐代孫思邈、北宋蘇東坡、南宋陸游, 這幾位看起來不太相關的古人, 卻有著同一種養生之道, 即每日梳頭按摩。合理梳頭可以起到按摩頭部的作用。每天梳頭10~15分鐘, 可以刺激頭部經絡, 通暢氣血, 調養精神。梳頭時用牛角或桃木梳子為好, 從前額開始向後, 緊貼頭皮部位, 以用力大小適中、動作緩慢柔和為宜。在兩分鐘內大約梳100次為一回。當頭皮有微熱微脹感覺時, 說明已經達到預期目的。梳頭5~7天后, 洗頭一次, 堅持2~3個月就能感到頭皮瘙癢減輕, 頭屑減少, 頭髮不再脫落, 失眠症狀相應改善, 並有頭腦清醒、耳聰目明之感。除此之外, 每天晚上做按摩頭部及身體的幾個動作, 包括搓耳朵、抓耳朵、搓後頸、揉腹部、搓腳心等也是很有用的。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2.晚上沐足, 促進睡眠:中醫認為,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 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沐足療法“雖治在外, 無殊治在內也”。通過中藥沐足可以滲透、刺激足部的敏感反應點, 調節臟腑器官功能, 調暢經絡氣血, 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睡眠障礙的人尤可取此法。

飲茶、食姜、站樁,皆是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