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麻子说水浒,越说越有谱。若对你口味,记得加关注。三克油。

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招安,是很多读者心头永远的痛。招安到底是对是错,千百年来,读者莫衷一是争论不休。可是,你知道吗,最先提出招安设想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另有其人。更出乎意料的是,在看穿官场腐败、佞臣弄权的王朝实质后,此人果断摒弃自己的观点,最终成为梁山上反对招安最强烈的人。

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这个人就是宋江的结义兄弟,行者武松。

在水浒原著第32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中,武松在青州孔太公庄上遇到宋江,两人酒后闲谈,聊到日后规划,武松说道:“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是全书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招安设想。而宋江听后也很高兴,表示赞同。

可以说,这时的武松虽然经历了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人生变故,但对赵家王朝上层的腐朽认识不足,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体会不深,对帝国仍心存最后一丝幻想。加之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武松认为只有招安才是落草的唯一归属。

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梁山大聚义后,恰逢重阳佳节,宋江召开菊花大会,并酒后赋《满江红》一首。其中一句写道:“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是宋江第一次在正式场合表明招安的构想。但这时,武松公然跳出来大骂:“今日也道招安,明日也道招安,招冷了众兄弟的心!”在对待招安的问题上,武松又是梁山上第一个表示反对的人,这也出乎宋江的意料。和宋江嫡系一直赞成招安、鲁智深等人一直反对招安不同,武松从最初提出招安到最后强烈反对,他的思想发生大反转,也实现了从自我中心到思考时代的质的飞跃。

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那么,在招安这个重大问题上,武松为什么会有前后两种不同态度呢?麻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武松初识宋江是25岁左右,正是用拳头思考人生的状态,宋江送点小恩小惠,立即成为他最忠实的打手。武松在江湖摸爬滚打几年后,上了梁山,30岁左右,开始进入用头脑思考人生的阶段,对宋江的那一套开始有所反感、反思。

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其次,武松落草,正式开启黑社会模式,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感触。在与鲁智深、杨志的亲密交往中,又对朝廷黑暗、佞臣专权的官场现实有了深刻理解。在探索人生出路的过程中,武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这种最终定型的三观,与宋江忠君思想截然不同。

水浒中,最先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竟是他!最后他还能得以善终!

再者,武松杀人较多,招安后难免会有仇家前来寻仇。这也是武松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也正是因为武松反对招安,在征方腊后,武松不愿做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最后才躲过一劫,得以善终。

武松思想上的这种转变,在明清小说中比较罕见,也是小说发展史上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也正因为这种性格思想的变化,才使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与众不同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