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如果讓德國單挑美國,德國能贏嗎?

道門玄宗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二戰德軍單挑美軍有沒有勝算?

德國不能在軍事上和美國單挑,假如兩國單獨開戰,德國必敗。大家先看一組數據:

在1945年二戰勝利之時,美軍現役軍隊1100萬:陸軍89個師650萬人(含支援和陸航部隊),陸軍航空兵各型戰機8萬架;海軍385萬人,海軍陸戰隊50萬人,海軍軍艦數量10759艘。

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航母150艘(含護航航母)、戰列艦10艘、潛艇203艘、各類飛機30萬架、坦克自行火炮10萬輛、大炮37萬門、軍用卡車350萬輛。

1941年美國在軍事上還是個中等實力的國家,除了太平洋艦隊比較有實力外,陸軍只有10萬人。短短4年美國憑科技、工業製造、人口、能源一舉成為世界軍事強國,我們來比較下美德雙方的軍事潛力:

德國、美國軍隊數量和兵員素質:

德國在一戰後進入老齡化,二戰爆發前總人口6700萬人,所以希特勒並沒有想過2戰損失會這麼大,他是希望打一場裝甲部隊為突擊力量的閃電戰,能接受的德軍陣亡數字是200萬。

所以直到1943年德國才進行總動員,武裝部隊達到1050萬人,但這已經是德國人口能經受的極限。後面再放寬年齡進行徵兵時,已經是少年和老年為主,到2戰末期兵員素質已經降到低點。


美國人口是德國的2倍,有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實施普遍義務兵制度,如果有危機可以隨時徵召國民警衛隊、預備役入伍,而且兵員素質高:

美國人基本會操作步兵武器,民用飛行員、司機、海員等人員非常龐大。加上美德戰爭文化不同,德軍經常以少戰多,做無謂的犧牲,用士兵去衝擊對方的機槍陣地,部隊減員非常快;

而美軍對軍事器材的損失不在乎,非常注意減少士兵傷亡,沒有數量優勢不會發起攻擊,一旦失利會主動撤退。所以美德若開戰,美軍會始終在數量上佔據優勢(2戰美軍就沒死幾個人)。

德國與美國在科技與工業製造能力:

在科技上美德處於同一個水平,甚至德國在某些軍工領域還略有領先,但美國在海軍、遠程轟炸機、空中運輸、陸軍機械化處於絕對領先地位。

在工業製造方面,德國1944年達到軍工生產峰值,年產坦克、突擊炮1.9萬輛,各型飛機產量2萬架。美國經濟總量、軍工產能佔世界的60%。

並且比後5位德蘇英法日總和還要高,是德國的4倍,1944年美國的軍工製造能力,各型飛機年產量達到7.4萬架、坦克3.5萬輛、軍用卡車100萬輛,海軍武器的產量更是比世界總和還高几倍之多。

德國與美國在戰略能源與石油的比較:

戰爭打的是鋼鐵與石油,德軍以閃電戰著稱,但始終沒有建立數量龐大空軍和裝甲部隊,原因是德國受制於石油的短缺。

雖然德國有煤制油技術,加上羅馬尼亞油田的產能,還是不足於支持德國空軍、裝甲部隊使用,更不用說讓德軍機械化了。

大量的德國步兵師只能依靠騾馬來運輸和補給,德軍是數著石油庫存打完二戰的。相反美國是世界第一石油大國,佔世界石油開採量的70%,美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其陸軍能夠高速機動。

美國海軍的實力比全世界海軍總和還要強,德國海軍除潛艇外在美軍面前只有捱打的份,所以兩國開戰一定是美軍進攻,美國在海空軍方面對比德國有絕對優勢,德軍的優勢在於陸軍。

美德戰爭空戰是決定性的戰鬥,美德空軍決戰,美軍有絕對優勢:


  1. 美國各型飛機的產量差不多是德國的4到5倍,美德飛機沒有質量代差,結果是數量決定戰爭勝負,美國的遠程重型轟炸機處於世界領先,能執行地毯式轟炸,是德國裝甲部隊最大剋星;
  2. 美軍飛行員一旦達到飛行時間要求或成為空戰英雄,會被送回國擔任飛行教官,因此美軍精英飛行員會被保留;而德軍空戰王牌一直在前線戰鬥,一旦戰死其經驗得不到保存和傳授,優秀飛行員數量會一直下降;
  3. 美國民用飛機飛行員數量居世界第一,經過培訓會產生大量合格飛行員,而且大量飛行員以志願者身份參加過不列顛空戰,也具備豐富戰場經驗。
  4. 德國石油短缺,無法支持大規模空軍使用,而美軍可以敞開石油供應,其軍事設備都是大排量的,美軍根本沒有節約石油的觀念。
  5. 美軍所謂的怕死只是戰爭觀念不同,指揮官對於傷亡數字非常關注。但對於決定性戰役,美軍也是不計傷亡的,看看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鏖戰就知道了。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徹底顛覆原來精英決勝的理論。在龐大的人口、武器製造、資源的數量優勢下,戰爭會走向一邊倒的方向。

美國人口是德國2倍,gdp是德國4倍,工業製造能力是德國5倍,資源是德國的10倍以上。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大大簡化戰鬥機和坦克的製造工藝、降低軍工材料的質量(如用木材替代鋁質機翼),依靠數量戰勝德軍的質量優勢,蘇聯各項軍工生產只有德國2倍。

而美軍軍工質量與工藝高於蘇軍,數量更遠超蘇聯,德軍雖然有戰術優勢、戰鬥意志也比美軍高,但在如此龐大的武器數量面前也要敗下陣來。當然,德國如果提早研製出原子彈,雙方和談罷戰也是有可能的。

二戰有有史以來第一次以絕對數量優勢取勝的戰爭,打破以往兵貴精而不貴多的精兵理論。在漫長殘酷的戰場上,數量才是決定性的砝碼。


菸酒閣大學士


在沒有徹底擊敗歐洲大陸的所有對手並且整合歐洲之前,德國是無法戰勝美國的。

二戰雙方的決戰是德國戰蘇聯,美國戰日本,如果雙方全力對決,德國陸軍佔優,美國海軍佔優,控制不了海洋,就無法控制世界。

美國早有準備,老羅斯福在任時,為美國設的兩個敵人,第一德國,第二日本,之後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對手果然就是這兩家,在戰略上美國佔了先手,而在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戰略則是儘可能避免美國參戰。

美國佔據地利,東西兩個大洋,必須有強大的海軍才能真正威脅美國,二戰期間美國的海軍實力突飛猛進,很快達到真正的霸主水平,德國再強大也只能望洋興嘆。美國南北兩端不存在威脅,一戰期間德國異想天開聯絡墨西哥,那個在美墨戰爭被打服的傢伙怎麼可能形成威脅?

即便海軍強大到具備當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消滅了美國海軍之後,還是不能打敗美國,因為美國有廣闊的縱深,又沒有不可替代的經濟中心,再加上美國均勻分佈的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戰爭能力,德國強大的陸軍到了北美的結局恐怕還不如在蘇聯。而德國一來縱深不夠,二來地理上不具備優勢,根本守不住,所以贏沒指望的,最好的結局是談和。


京虎子


德國單挑美國,那麼意味著沒有其他國家的參與,國土即德國本土和美國本土,人口也一樣。

國土:德國約36萬平方公里;美國約963萬平方公里。

人口:德國約7000萬人;美國約1.3億人

經濟:毋庸置疑,美國本土工業製造能力和軍事平均實力等在二戰時期最為強大,德國當時經濟居歐洲第一,但許多戰爭資源基本靠進口,德國科技較為發達,其黑科技和創造能力領先世界,二戰德國之所有源源不斷的戰機坦克完全是不斷的進攻掠奪式發展,可以說德國經濟和工業僅次於美國。

軍事:德國陸空軍橫掃歐洲,獨特的閃電戰舉世聞名。陸軍坦克:虎式、豹式、一、二、三、四各型號坦克和各式自行火炮等還有精銳的國防軍與黨衛軍,二戰著名軍事將領德國基本佔一半。海軍是著名的潛艇部隊。美國軍事,簡單來說爆發和續航強的一批,就只說一個吧,從德國閃電戰波蘭開始算起,美國造了151艘航母。

總而言之,以二戰地球儀上的版圖地理,德國必輸無疑。

一:德國戰爭潛力遠小於美國,人均素質雖不相上下但人口數量相差太大,一旦開戰德國兵源遠不如美國,石油更是握住德國裝甲命脈。

二:德國國土縱深遠小於美國,德國閃電戰征服歐洲各國,歐洲各國版圖過小,四通八達的鐵路線可以讓德國坦克開赴任意戰場,但卻在蘇聯境內吃了癟直至戰敗。同一個道理,雙方戰略縱深相差太大了,而且雙方隔著一個大西洋,或許德國陸軍窮極一生也無法到達美國本土。

三:德國納粹的法西斯制度只能讓它不斷的發動戰爭贏得勝利去贏得國民的支持,,不斷地掠奪資源去維持德國的高負荷運轉。美國聯邦立憲制相比於此更好。

四:美國工業能力碾壓德國,且德國本土資源匱乏。GDP方面看1940年,德國為561億美元,而美國為1013億美元,1945年美國甚至達到2230億美元,可以說雙方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戰爭機器全力運作,整個二戰美國生產8萬餘輛坦克、26萬餘架飛機、238萬餘輛軍事車輛,更是擁有151艘航母,堪稱恐怖;而德國整個戰爭其間只生產了約3萬輛坦克、14萬餘架飛機、35萬餘輛坦克。

雙方不是一個重量級選手,已經註定最終結果,更要命的地理環境已經讓德國失去了最後的翻盤之力,或許沒有大西洋,德國強大的裝甲洪流可以以閃電戰馳騁在美國本土,還不用擔心寒冬降臨,再給加上成功先於美國研製出原子彈,擁有一波流的機會去擊敗美國。

可惜戰爭沒有如果。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根本打不贏,與美國相比,德國的戰爭潛力要遠遠不及,希特勒很清楚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戰爭早期一直都向美國示好,目的就是希望美國不要過早參與戰爭。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戰中,德國主動對英、法、蘇宣戰,但是卻在1941年12月才開始對美國宣戰的主要原因。

二戰發生前,德國就已經意識到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因此在開戰之初一直都極力避免讓美國找到參戰機會。

在二戰發生前,德國對美國戰爭潛力的判斷,與日本相比是有著巨大的差異的,在德國人看來,美國工業發達且遠離歐洲,因此德國在沒有完全擊敗歐洲敵人之前,並不適合發生與美國之間的戰爭衝突。

因此在二戰發生的早期,德國一直都在儘可能的避免美國參戰,為此希特勒還專門下令,要求在大西洋上實施“破交戰”的德國潛艇,不準攻擊美國國籍的貨輪,以避免讓美國找到藉口,參與到二戰的進程中來。

二戰期間的德國,戰爭潛力根本就不能喝美國相比。

二戰期間的德國人是非常清楚一件事情的,那就德國的自身國力,根本就不是美國的對手,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

因為德國國土面積狹小,僅有53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000萬左右,且國內缺乏石油、鋼鐵等重要戰爭資源。而美國不同他的國土面積超過915萬平方公里,國內人口超過1.3億,此外美國國內擁有從石油到煤炭再到鋼鐵等所有的戰略資源,完全可以自己自足。

因此即使當時的德國工業技術超過了美國,但是這種技術上的超越並不是壓倒性的,完全可以用數量彌補上。因此很多時候德軍在美軍的人海戰術下,也不得不感到異常的絕望。

整個二戰期間,德軍生產的武器裝備主要有:海軍主力艦艇:9艘各種戰列艦,10艘巡洋艦,10輔助巡洋艦,42艘驅逐艦,1188艘潛艇,航母0艘;空軍:飛機113514架;陸軍生產和俘獲坦克52522輛。

而美國與德國相比就恐怖多了。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武器裝備:坦克8萬輛、飛機20萬架、戰列艦22艘、巡洋艦106艘、 驅逐艦598艘、大型航母15艘、輕型航母9艘、艦隊護航航母30艘。此外還有11艘航母在建。

與德國相比,美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之後,所產生的巨大生產能力,是德國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能都一邊支援蘇聯英國在歐洲戰場上作戰,一邊還能開動航母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開戰的底氣所在。

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根本就不害怕戰爭損耗,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生產武器裝備的速度甚至超過了戰爭中裝備損失的速度。這不能不讓德國人感到無比絕望,有的時候錢真的是可以砸死人的。

所以即使在二戰中德國與美國單獨開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基本上沒有什麼勝算的,這是一個讓德國人感到絕望的事實,實際上當日本人在1941年向美國宣戰時,德國和日本戰敗的結局就已經被確定了。


落下m


飛機對比:二戰美國軍用飛機為262524架,德國軍用飛機為140885架。美國軍用飛機幾乎是德軍的兩倍。



坦克對比:美國輕型坦克為29680輛,中型50632輛,重型坦克2202輛,自行火炮與突擊炮2263輛。_德國輕型坦克為5968輛中型坦克為19516輛重型坦克為1830輛自行火炮突擊炮21044輛。


美國二戰生產了26艘大型航母,9艘輕型航母,115艘護航航母,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203艘潛艇,幾萬艘各型登陸艇。反觀德國受一戰限制和地理緣由,海軍除了名噪一時的U型潛艇(擊沉中立國和盟軍數千艘艦船)其餘的艦船根本不值一提。

美國的軍資製造在開戰後增長了幾十倍。而德國隨著戰爭的拖延卻走下坡路。所以當然德國是贏不了美國的。德國之所以在歐洲橫行是以閃電戰的快,坦克裝甲的先進,和軍事學校培訓出的高素質軍官和軍隊素養,而美國遠在北美,閃電戰是行不通的,必然陷入消耗戰,因此美國必勝。



歷史軍武研討員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這問題問的扎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德國作為戰敗國,美國在德國境內駐軍近四萬,至今仍深受其害。(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德國之所以戰敗,與美國的參戰不無關係,好飯不怕晚,雖然美國加入的晚,但發揮的作用卻大,很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極同盟國一面的標誌性國家,而德國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一面的國家。

戰爭輸贏不止在紙面的硬實力,還有很多戰爭過程中的偶然因素,偶然因素與必然因素的疊加才是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就德國來說,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若真是與美國直接爆發正面衝突,那麼現在的世界就不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蘇爭霸格局,更不會是眼下的一超多強格局。


而是一個世事難料的結局,因為西歐國家除英法王八對綠豆看上眼以外,彼此互相看不順眼,尤其是英德矛盾與法德矛盾,簡直要不共戴天了。

即使德國在與美國的交鋒中兩敗俱傷,被英法“黃雀在後”,英法兩國彼此之間也照樣尿不到一個壺裡,憋著要大打出手的。

何況德國與美國直接爆發衝突的戲碼很難上演,若不是地區衝突演變到世界性的戰爭,壓根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回事。

德國和美國在第二次打戰前夕的地位差不多,雙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存在感都不強,兩國不是幹仗的幾率更大,而是聯合的幾率更大,雙方要是聯合的話,世界的樣子肯定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當然,以德國人的精細,以美國人,雙方若真是爆發衝突,肯定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雖然雙方不具備爆發衝突的條件!


歷史三日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軍事力量是很強的,不過這是在歐洲。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最強的依然是美國,美國和德國根本不是在一個級別上的,儘管當時的德國陸軍非常的強大,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期,後期美國參戰以後供應給盟軍的裝甲部隊也讓德國軍隊心驚膽戰的。假設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和美國軍隊兩者展開單挑的話,德國會取勝嗎?就要看德國會採取什麼樣的戰術了?

經濟上:不用懷疑,美國國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軍事實力等等其他方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是最強大的,那時的德國經濟在歐洲是第一的,不過極絕大部分的戰爭資源都需要進口,德國的科技水平比較的發達,其中的黑科技和創造能力都是瑤瑤領先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之所以有持續不斷的戰機與坦克投入戰場,是因為德國人所採取的是侵略式的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德國在經濟領域和工業領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

德國軍隊實力最強大的是陸軍,所創造的戰績公開認可是世界最強大的陸軍,德國陸軍經歷過一戰二戰的洗禮,自身的戰鬥經驗畢竟的豐富,然而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沒有像德國軍隊經歷過那樣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幾乎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用對付蘇聯了,不過盟軍在西線戰場上和德國的軍隊對抗中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在海軍方面美國的海軍實力要比德國海軍強大,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懷疑,然而從戰爭的開始之初在海軍方面,海軍卻是德國的短板,在攻擊英國的行動過程中,因為沒有絕對的自海權,因此只好仰天長嘆。



空軍方面,德國的力量也是非常的有限的,德國的空軍實力基本上不能和英國的空軍比,在和英國展開的不列顛空戰中,在法國但德國空軍基地和英國的直線距離只有十幾裡,而英國的空軍基地距離德國的本土接近幾千裡,不過英國空軍依然能對德國進行遠距離的轟炸,1942年,英國空軍能夠一次性的調動上千架的飛機對德國本土進行空襲,然而此時的德國空軍已經不能阻擋英國的空軍對德國的空襲行動。


在經歷過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基本上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德國總人口為6000多萬,因此希特勒並沒有想到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損失率會這麼大,希特勒是期望打一場由裝甲部隊為主力的閃電戰,德國能接受的陣亡人數是200多萬,因此一直到了1943年德國才進行了全面的動員,軍隊的人數達到了1000多萬,不過這已經是德國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後來再降低了徵兵的條件時,基本上已經是少年和老年為主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期德國士兵的數字已經降低到了最低點。

綜合上述,如果德國和美國單挑的時候在陸地上美國肯定不是德國的對手,不過決定戰爭的勝負有很多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美國是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因此二戰時期的德國如果單挑美國的話,德國肯定會敗的。


努力成就你我他


在1942年美國巨大的戰爭潛力全面轉向戰爭之前,德國絕對可以把美國搞死,而且不是用少的可憐的納粹海軍和短腿的空軍,更不是用開著3號坦克的陸軍裝甲部隊,而是利用美國的一個經濟死穴把它封死在北美大陸,具體手段就是鄧尼茨元帥的“潛艇戰”。很多軍迷都對鄧尼茨的大西洋無限制潛艇戰耳熟能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海軍元帥差一點就給美國在1933年之後的又一次金融危機。

由於美國是一個對外貿易依賴十分嚴重的國家,儘管他的資源豐富、幅員遼闊、工業發達但是散佈於大西洋上鍊接南北美洲的商船隊,對於華爾街的資本運作仍然十分重要,在這時北美洲的工業基地與南美洲的資源、市場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尤其是咖啡、藥品、乳畜品等美國社會需求比較大的大宗商品直接決定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否,而美國工業對海運的依賴也是非常嚴重的,內部鐵路網遠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也不承擔太多的工業運輸,在羅斯福新政期間這種貿易關係稍有降低。而鄧尼茨就是誤打誤撞的點到了美國的死穴。

1942年1月~ 6月的半年時間裡,德國潛艇前後出擊了100多個批次,取得擊沉商船397艘、軍用船隻數艘的驚人戰果,而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僅有 7艘被擊沉。這些商船損失意味著什麼呢?他直接導致美國東海岸獲得南美洲生活補給品和加拿大工業原料的渠道中斷,美國社會又一次出現了美元貶值、人民買不到生活用品的現象。政府不得不對白糖、咖啡定量供給。鄧尼茨的攻擊吃掉了美國20%的油輪導致墨西哥灣的石油無法運到東海岸,美國的油產品供應中斷,此時的美國別說轉入戰時經濟軌道就連日常經濟活動都難以進行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利刃軍事


二戰論戰鬥力、兵種協同、戰略戰術、戰役指揮,美軍是肯定幹不過德國鬼子的;但美國善於玩詐,有可能會騙得過德國鬼子。論國力德國雖遜於美國,但若兩國相鄰,絕對可以重創甚至幾個月滅亡美國,就象一個月滅亡法國那樣。美國人恐怕承受不起那麼多場次的死100萬一仗的大戰役,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會打出“華盛頓格勒”保衛戰和“紐約格勒”保衛戰,會直接打白旗投降,就象法國。戰場上的交換比也會是類似蘇德戰場很難看,好幾名美國兵的命換一個德國鬼子的命。好在蘇聯不可能袖手旁觀,蘇共領導的紅軍會大舉出兵援助,蘇聯和美國會最終取勝。然後美國又會象1777年獨立戰爭後那樣,閉口不提法國大舉出兵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幫助與貢獻,大肆宣揚是美國民兵大陸軍打敗了德國,沒俄啥事。就象美國的象徵“自由女神”,其實是法國贈送美國的,但現在有誰知道呢?


跪下叫姐888


假設美國是德國的鄰居,戰爭初期美國必敗,美國軍事力量是在二戰中期才發展起來的,初期才十萬總兵力,根本沒法與德國比,希特勒上臺後,大力發展軍事力量,打出口號,要大炮不要黃油,財政百分之六十都用於發展軍事力量,到1942年,德國軍費開支幾乎相當於英美法蘇的總和,尤其大力建設陸軍部隊,而且德國科研力量比美國強,武器裝備質量比美國高,還差一點就研製出了導彈和核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