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人們提到梵高、莫奈時都會這樣感嘆:往往藝術家們生前都窮困潦倒,遭遇坎坷,去世後人們才會發現他們作品的價值。似乎沒有這樣的境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藝術家。

之後,我又看到過一句話去解釋這樣令人惋惜的現象:梵高、莫奈去世前詆譭他們的那群人後來也都死光了,迷戀他們的是那群剛剛長大的年輕人

把眼光拉回現代。爆款潮牌OFF-White的設計師Virgil Abloh即將入主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擔任創意總監的消息不脛而走,驚掉了所有吃瓜群眾的下巴。甚至有人百思不得其解——Virgil Abloh會把老牌時裝屋LV打造成第二個街頭潮牌嗎?聽起來似乎很可怕。

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 網友將OFF-White標誌性的減速帶圖案與LV商標結合 )

不僅是LV,包括Dior、GUCCI、Balenciaga、Prada在內的國際知名品牌都正在調整步伐,也頻繁的出現老牌時裝屋聯名街頭潮牌的現象。他們都準備好了將曾經古典優雅的女性形象轉向更加年輕率性的新女性形象。

為什麼這些奢侈品巨頭為什麼都要幹這麼冒險的事?打碎自己的品牌文化,去樹立新的形象,消費者能接受嗎?

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事實情況是,你不這麼做,你就會迅速被淘汰。

聰明的時尚美業工作者已經發現,現在的年輕人正在佔領消費者比例,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與審美去消費奢侈品。而我們的美甲美睫,算做輕奢消費的話,也正在被新鮮的血液覆蓋。

這群生機勃勃的年輕人,他們通常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開闊的眼界,隨著時代在進步,甚至憑藉自身的號召力、影響力逐漸在主宰這個時代

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微博、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的出現,更是給了年輕人更多表達自己的機會,而信息不斷更迭的特性也影響著所有人。

國內外意見領袖們的觀點越來越被重視,如果你不跟隨他們的腳步做出判斷與改變,很快你就會被他們放棄。這也象徵著你會被時代放棄。

並不是聳人聽聞。早在2016年,就有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奢侈品市場在經歷了幾年的消費高速增長後,湧現出了更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他們的品位和消費習慣都不同於以往的高端消費主流,“千禧一代”必定是未來的消費主力

同期,瑞士銀行(UBS)也曾發表研究數據:亞洲和美國的年輕人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尤其在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平均年齡比歐洲消費群體年輕15歲,比美國消費者年輕20歲。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歐美奢侈品巨頭頻頻跑來中國辦秀和開店。他們正在計劃討好年輕的中國消費者。

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維多利亞的秘密”2017上海大秀後臺)

那麼,中國的美甲美睫店主,面對著這麼大一塊“本土肥肉”,有什麼理由不去迎合年輕消費群體?尤其是具有高端審美品位的年輕人。

真正關注時尚的“千禧一代”,已經開始擁抱更獨特的美甲款式,嚮往更有想象力的圖案,哪怕“鬼畜”,也比千篇一律的好。貼得規規矩矩的金銀線對他們早沒了吸引力,越閃越好的超大“珍珠水鑽”也被他們的審美所拋棄——拜託,我們又不是暴發戶。

接下來,國內的美甲店主想要收穫更多有質量的消費群體,必定要懂得迎合這群優質年輕人的審美品位。就好比多年前的中國時尚產業,似乎有了些苗頭,但總是“劍走偏鋒而渾然不覺”,到現在卻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像那麼回事。

在全球年輕化潮流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美甲店主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在考慮這群年輕人的時候,也不需要太擔心上一批奢侈消費主力的流失。那是一群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老人”,他們對時尚的東西接受度遠遠比你想象中的高,年輕人愛玩的那些潮流元素,他們同樣在意。

事物總有個發展過程,時尚產業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大家難免找不到方向,只有一步一步摸索嘗試才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美甲行業也是這樣。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找準機會爽快地轉型,應對新的行業態勢,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