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acity & Coursera:在線教育雙雄

by 楊學成

今天專程前往山景城(Mountain View),拜訪了兩家相距不到6公里的在線教育巨頭,Udacity和Coursera:

Udacity & Coursera:在線教育雙雄

互聯網對於教育的改變,始於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的崛起。2008年開始,有很多傳統大學的教授試著嘗試這種方式,最初的做法是把自己教授的課程直接放到互聯網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費學習使用,並輔助以博客、論壇等交流方式。旋即,這種新型在線教育方式流行了起來。

三年後的2011年,斯坦福大學的Sebastian Thrun和Peter Norvig聯合開發的《人工智能導論》免費在線課程,僅僅通過電子郵件邀請的方式就收穫了全球16萬註冊用戶,甚至收到了斯坦福大學停止招生的禁令。Thrun不能理解斯坦福大學的這種做法,這讓他下定決心離開斯坦福,並於2011年秋創辦了Udacity。Thrun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專家,後來還加入谷歌,是谷歌自動駕駛汽車的共同發明人,是一個才華橫溢又特立獨行的技術和商業天才。

Udacity並不是將傳統的線下授課簡單搬到線上,而是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質。在Udacity平臺上課,更像是玩遊戲,學生受到的不是知識點的轟炸,而是各種問題和小測驗的鋪天蓋地,教師只是簡單介紹主題,然後由學生主動去解決問題,是一種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方式。

受Udacity的鼓舞以及認識到了在線教育的廣闊前景,Coursera和edx也取得了飛速發展,並列成為MOOCs模式下誕生出來的三大巨頭。然而,在瘋狂燒掉投資人的錢之後,三大平臺都面臨著盈利壓力,畢竟打著「教育公平」和「普惠教育」旗幟的在線教育似乎在人們的眼裡生來就是個非盈利機構。但是,如何可持續成長是擺在所有在線教育平臺面前的戰略性難題。

基於此,Udacity再次率先取得突破。2014年,Udacity推出了納米學位計劃(NanoDegree),這是一種與硅谷的頂尖科技公司聯合開發的職業培訓計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公司大牛的指導,獲得實踐項目的意見反饋,而結業後可以直接到合作公司就業。Udacity用這種方式將企業、學生和平臺聯繫在了一起,並與聯合企業建立起了循環提升的人力資源合作關係。

我今天到Udacity總部樓下的時候,恰好遇見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幾名學生正在車旁討論。簡單攀談了幾句,才知道原來這是Udacity與谷歌Waymo合作的自動駕駛工程師培訓項目,這輛車只在周圍巡航,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動駕駛的技術原理並進行相應的實踐教學活動,而學生結業後可以進入Waymo就職。目前,Udacity也跟中國的滴滴出行和百度有類似的合作培訓項目。

與Udacity不同,Coursera實現盈利主要採用「付費課程」的方式,這家平臺的創始人也是兩位斯坦福教授,華裔人工智能專家、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就是其聯合創始人。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是斯坦福計算機系教授Daphne Koller。

Coursera最初是徹底的免費教育平臺,所以採取的做法是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上線了大量的在線課程,註冊用戶數也是最多的。吳恩達之後,平臺管理由前耶魯大學校長Rick Levin接任,憑藉其教育領域的人脈又進一步擴充了課程資源儲備。

直到最近,新任CEO Jeff Maggioncalda正式接棒Coursera,Jeff坦誠承認MOOCs時代的狂熱已經過去,未來Coursera將堅定地走商業化路線,「證書」將會成為整個平臺的核心,一方面加大與企業界的合作,另一方面拓展在線學位的開發。

Coursera的Slogan也從過去的「Take the world's best courses, online for free」,改成了「We envision a world where anyone, anywhere can transform their life by accessing the world's best learning experience」。不再強調免費,而是注重學習體驗,這預示著放手讓商業迴歸商業。

結論:改變,始於創新,終於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