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我總是否定自己的兒子,但是不代表我不愛它,相反,我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題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曾讓很多人不能承受,究其原因是前幾章關於哲學思想的論述,讓一眾希望一睹大師之筆風采的讀者望而卻步。昆德拉不像現在的許多作家一定要接地氣兒,上來就要抱住讀者的大腿,反而是在一開始就警告你,只想單純看愛情三角關係的讀者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這本電商常年打折的書,爭議頗多。一派將米蘭·昆德拉視為小資情調,對此嗤之以鼻,一派人覺得自己段位不夠,看不懂。

某網百科上這樣寫“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蕾莎、薩比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而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等等,我讀書少,你能好好說話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新加坡早報也不好好說話,一位作者這樣評價小說的男主人公托馬斯

“是個處處睡的爛男人,害怕負擔拒絕責任……這樣一個發掘每個女人不同之處的淫棍,竟然是男一號,真讓人覺得沮喪。”

簡單介紹一下這本小說的男主人公吧。

粗暴地講,外科醫生托馬斯可以說是一個“淫棍”,而且還是一個有文化的“淫棍”。他最奇葩之處,就是忠於對妻子特蕾莎的愛情的同時,還睡了二百多個女人。這也是被很多重視道德的讀者們不屑的地方。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如果我們非要把他當成一個“淫棍”,那麼去讀這本書就毫無意義,相反,如果我們去分析他行為背後的動機,也許可以有助於我們更加認真的生活。

托馬斯將一句話奉為圭臬:“只能活一次,就和沒有活過一樣。”

什麼意思啊?人只能活一次不是很正常嗎?活過就是有所經歷,怎麼可以說沒有活過。這句話好像出自於一個沒有愛過,快樂過,悲傷過的人之口,難道所有的人生經歷對他來說都一文不值嗎?

怎麼可能,當特蕾莎因為他出軌而難過的時候,他的心痛也是刻骨銘心的,他發文進行政治批判,因拒絕修改自己的言論而失去工作,社會地位急轉直降,成為一名底層的擦玻璃工人。

那麼他憑什麼大言不慚地說和沒有活過一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要理清這個腦回路,我們不得不先來談談“永恆輪迴”這四個字。在小說的開篇,米蘭昆德拉就搬出尼采的哲學概念,這麼沉的書袋兒,上來就砸了一眾讀者的腳,很多讀者不敢往後翻了。

但永恆輪迴其實沒那麼難理解,其實就是提出了一種假設:人的生活會循環往復。這是個細思極恐的假設,這意味著,在你的人生中,如果你做錯了一個選擇,那麼這個錯誤會永遠重複下去。儘管你能從1歲活到100歲活上個無數遍,但是你永遠沒有辦法修正自己的錯誤。如果永恆輪迴真的存在,人生得多沉重啊。然而我們現實生活,相對於永恆輪迴的生活中好像就沒有這麼恐怖了,我們的生活不但不會永恆循環,而且只有一次。但是問題又來了,就像托馬斯想:

“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好像一個演員沒有排練就上了舞臺。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

可以看得出來,托馬斯並非一個單純的浪蕩子,而是一個對生命慎之又慎,常常嚴肅而深入地思考它,真正認真生活的人。而無數在生活重面臨選擇的人也該跳出選擇本身,來思考這個困擾著托馬斯的問題。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你選擇的哪一條路是更好的更對的。當生命丟給你幾條路,你只能硬著頭皮踏上任意一條。你當然恨不得將生命的進度條拉到最後,看看你走的這條路到底對不對,但是你沒有這個機會,未來是你親手創造的,卻不見得是你樂於創造的。那麼我們在無常且只有一次的生命面前,究竟該如何存在?

反正在托馬斯看來,生命不太厚道,它使人生顯得那麼草率,而這個草率是不由自主的。而在僅有一次的生命中邁出每一步也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每一步都在你的人生中意義重大,這種輕帶來的重,就是所謂不能承受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昆德拉借托馬斯之口道出了對人生的價值的質疑。而“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這句話,更是在慨嘆人生的虛無。人生沒有意義啊,昆德拉嘆息著,否定著人生。

但這不是昆德拉對生命的厭惡,而恰恰是以否定的方式去表達生命的熱愛與珍惜。

就像父親對戳著兒子的腦門兒罵:“蠢蛋”,不是不愛他,只是恨鐵不成鋼罷了。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存在呢?

托馬斯的回答是,輕鬆➕愉快。

既然生命只能活一次,那為什麼不活得輕鬆一點?因為秉持著這樣的生活理念,所以他放棄對與前妻的孩子盡一個父親的責任,從來不留女人在自己家過夜,只維持性伴侶的關係。過上了自在的生活。

本來生命已經輕得他無法承受。但他沒想到還有他更無法承受的,直到他的生命中出現了特蕾莎。從來不讓女人在家裡過夜也不在女人家裡過夜的他,讓她在自己家裡待了一個星期。他害怕太晚回家,因為特蕾莎在等他。他在和情人上床的時候偷偷看錶,想盡快結束。更有甚者,這個拋棄所有責任,渴望像原始人在森林裡恣肆奔跑的男子,竟然為特蕾莎進入了婚姻!

結婚歸結婚,托馬斯還是出軌,但是這一點兒都不影響他對特蕾莎的愛,因為他有一種靈肉分離的“特異功能”,在這種“特異功能”中,性和愛是毫無關係的。所以他可以和二百個女人達到肉體高潮,但他的精神高潮只屬於特蕾莎一個人。特蕾莎經過了層層選拔,經過托馬斯大腦的最終考核,成為了托馬斯唯一摯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那麼特蕾莎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特蕾莎是一個忠貞,傳統的女性,同時她也預設婚姻就應該是忠貞的,所以婚後,面對托馬斯的出軌她一直特別痛苦。因為她在童年時期,就是一直在母親的羞辱中度過的,她母親禁止她在洗澡的時候關門,並且和她說你的身體和其他人的一個樣,你沒有權利覺得羞恥;一個東西有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你沒有理由去掩著藏著。而托馬斯一對多的性關係,恰恰也是在對她說,生理慾望找誰都可以釋放,因為身體是功能性的,包括她的身體,也毫無特別之處。

二人分分合合,特蕾莎每一次的離開,都讓托馬斯同時感覺到恢復自由的快樂,和思念特蕾莎的悲傷,但是後者總是久久糾纏著他,所以二人總會重修舊好。

但托馬斯的風流始終沒有停止,特蕾莎的憂愁也始終沒有停止。直到有一天,特蕾莎拋出了一個非常悲傷的比喻。

這個比喻,打動了托馬斯。

她對他說:“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長時間了。你每個星期來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來,我滿眼都是土。”

特蕾莎的絕望完全牽動了托馬斯,“他覺得自己再沒有力量來承擔對她的愛了。”

特蕾莎用絕對的忍耐和忠貞,將愛滲漸漸滲透給托馬斯,她告訴他存在不為了輕鬆加愉快,而是為了愛和責任。在特蕾莎的一次次痛苦和柔弱面前,托馬斯終於放棄了自己嚮往的絕對的輕的生活,離開有情人投懷送抱的環境,和特蕾莎到鄉下生活。

因為他發現他無法承受的是自己給特蕾莎帶來的痛苦,特蕾莎的所有情緒都牽動著他,令他無法起飛。

無法起飛的同時,他也找到了心靈的歸屬,特蕾莎緊緊牽著他,讓他的心免於無家可歸。

而那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我們為什麼不輕鬆加愉快呢?

你可以,但是絕對的自由真的給你快樂嗎?如果體會過被牽動的幸福,你還會想要絕對的自由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是我兒子,太輕了我抱不動……

昆德拉在一開篇就在告訴我們要警惕絕對的自由。

“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 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