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5000起征,幫你算算總共能省下多少錢?

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

此次新個稅法最大亮點在於綜合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新個稅法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徵點和稅率。

“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

新個稅法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5000元以及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新的個稅稅率表按月換算後計算繳納稅款,並不再扣除附加減除費用。

也就是說,自今年10月1日起,老百姓便可享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上調和優化調整稅率結構帶來的降稅紅利。

個稅5000起徵,幫你算算總共能省下多少錢?

新舊個人所得稅稅率對比表

例:以北京地區某職工為例,來看看職工個稅繳納額在調整前後的變化(五險一金按月工資的22%)

個人所得稅=(稅前收入-五險一金-專項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起徵點)×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速算扣除額計算方式:上一級最高應納稅所得額×(本級稅率-上級稅率)+上級速算扣除數

調整前:(8000月收入-22%×8000月收入-3500起徵點)×10%-105速算扣除數=169元

調整後:(8000月收入-22%×8000月收入-5000起徵點)×3%-0=37.2元

與以往單純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不同,本次稅改提出專項附加扣除、調整適用較低稅率的級距等措施,都是在為中低收入者降稅減負。就綜合所得稅率來看,此次修改還擴大了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東明指出,這次修改個稅法較大幅度降低個人所得稅負,特別是降低低收入群體的負擔,能夠直接增加廣大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擴大消費即期支出,改善消費預期,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作用、基礎性作用。

稿酬應納稅收入將減半 勞務報酬、特許權使用費減20%

據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介紹,有的常委會委員和專家提出,稿酬所得需要長期的智力投入,在稅負上應給予一定的優惠;有的建議對於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在減除必要的費用後計算收入額,以體現量能課稅、淨所得徵稅的原則。

因此,經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研究,建議採納這一意見。將第五條第二款修改為“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餘額為收入額,其中,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雖然從條文來看,稿費收入的確享受了比較大的稅負優惠,但但是不少文字工作者和人大常委認為,這一規定實在是太過複雜,難以理解。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彩霞就提出:“(草案)對‘稿酬所得’先用了20%扣除,後面再‘減按’70%計算,我算下來就是按56%計稅,建議法律直接規定稿酬所得按56%計算,不要這麼麻煩。”

教育貸款贍養等專項附加扣除會簡化手續

一審草案引入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二審稿在此基礎上,新增了贍養老人支出,生活中這些必要開支都將在申報個稅時予以抵扣。

作為推動稅收公平的重要舉措,專項附加扣除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關注。不過,目前通過的個稅法案中並沒有提出相應的配套措施,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表示,根據稅法授權,國務院下一步將對扣除的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作出具體規定,初步考慮對專項附加扣除設置一定限額或定額標準。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作為新引入概念,這裡面有諸多細節需要考慮。例如具體實施時,可能涉及跨區域的數據聯網,而且還要對納稅人的各種“專項支出”予以審核,工作量很大且無比繁瑣。“在實施過程中,建議儘量採取簡化的辦法。”

具體如何扣除,究竟是據實列支、憑票扣除,還是人均指定標準扣除?操作規範還有待個稅法實施條例來明確。據《人民日報》,“原則是儘量簡化手續,便於操作。在設計流程時,能通過信息系統查驗的,儘量不要求納稅人提供證明”。

明確個人所得用於慈善減稅規定

草案二審稿還對個人所得用於慈善捐贈方面的規定進行明確。

一是,在法律中直接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扣除予以明確,即:個人將其所得對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二是,將草案關於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商有關部門確定”的規定修改為“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