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

李原草


最近在重讀《月亮與六便士》,上一次讀已經是多年前。

前幾天發微博說“剛做藝術的時候看不出來高更哪兒好,現在再看卻感動的讓人想哭”。

高更、塞尚、梵高並稱“後印象派三傑”。

梵高的人氣是一如即往的炙熱,但是高更似乎一個更隱秘的暗號,它可以作藝術愛好者的暗號,也可以作為文學愛好者的。

我曾經以為《月亮與六便士》只是拋棄眼前苟且追求夢想的故事,但這次重讀卻發現是我自己把它讀淺薄了。

這個世界上,卻是有成千上萬個“高更”,他們出生、成長、人生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覓得一份體面的工作、娶一個還算入眼的妻子、生一個不招人煩的孩子、拿著夠花的工資,過著中產的生活。

就像小說中的形容。

“他們過著老一套的生活,平淡無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時候我們見了面,不待他們開口,我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話。

就連他們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他們的人生就象從終點站到終點站往返行駛的有軌電車,連乘客的數目也能估計個八九不離十。”

高更做了,哪怕在如今信息流動極通暢、人口流動極自由的時代,所有人幾乎都不敢做的事情。

放棄衣食無憂、有望躋身上層社會的證券經紀人身份,年近四十逃離了家鄉,隻身一人前往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

1891年6月8日,結束了63天長途航程的高更來到了塔希提島。

他的行李裡,只裝了顏料。他沒有一天接受過美術教育。

但就像最近自己剛聽到米蘭昆德拉的一句話,“自學者和學生的差別,不在於知識的廣度,而在於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異。”

其實也到今年,藝術從業的第三年,我終於明白,藝術是不用學習的,你所需要的是重啟你被規則與秩序掩蓋了的,那一部分辨別美的天性。

高更的畫裡幾乎都是強烈的陽光,濃密的森林。

女人們頭上的花環與蜜色的皮膚,芒果、木瓜、馬纓丹的香味,每一種顏色都和情感一樣,都達到飽和的最高濃度,而畫布上的時間流逝彷彿靜止。

後來我自己造了一個詞,叫“生命力濃度”,可以用來評判人,也可以評判作品。高更的人和作品都擁有極高的生命力濃度。

在那裡,他像當地土著居民一樣赤足裸身,布衣素食,並娶了一個土著女子為妻。

高更在島上,做個畫家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是像個最後的困獸,在用自己微薄的行動與歷史的洪流對抗。

梵高孤身來到島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厭惡工業化、厭惡大機器、厭惡在工業革命下的人類失去所謂自由之精神。

而我寫到這裡心情更加複雜,高更,沒有改變任何事。

其實你不能準確的判斷這個世界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它更通暢,更便捷,更美好 ,它光鮮亮麗、盡然有序、一塵不染。

可同時信息社會同時變成了一個算法社會,這個社會推薦給每一個人他想看的東西、他想消費的東西。這個社會太擔心你過不好了,於是連選擇都替你做好了。

以為自己在自由作出選擇,其實永遠都是被數據選擇。

高更像一個終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尋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廟。

我們普通人不會理解那種痛苦,也不會有資格感受到那種幸福,就好象一伸手就能觸摸到美,彷彿“美”是一件可以觸碰和撫摸得到的實體。

那是一種整個人被無限思慕之情籠罩以來,幸福又孤獨地走上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

都說路的盡頭是月亮,可誰都不知道要走多久。

知道“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的時候,我年紀還很小,我只知道六便士是眼前的苟且,月亮是詩與遠方。

六便士作為一地瑣碎很好理解,卻不懂為什麼要把月亮作為一個“實現不了的遠方”。

現在我懂了,因為天上的一輪月亮,是純真,是神秘,更是這種美好的孤獨。

同時,月光也是愛,是男女之愛,更是慈悲之愛。

赫胥黎說月亮是塊石頭,但它是塊神秘的石頭,或更確切,正因為它,世間有了神秘之情。

柔和的月光傳遞彼此默契的寧靜。神秘的月光激發我們敬畏之情。冷峻的月光訴說靈魂的寂寞與孤立,渺小或骯髒。多情的月光喚起我們的愛。不僅愛某個人,甚至愛宇宙眾生。

這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畫在近四米長的粗麻布上,上面有無數種人類曾經歷過的可怕環境中、曾經體驗過的悲傷之情。

它們是輪迴,是生活本身,是永恆。

嬰兒、孩童、女人、老婦,採摘果實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

我總感覺高更這時已經有了“慈悲”,他試圖用畫布上的永恆,去叫醒沉迷於短暫瞬間的眾生。

高更成功了,作為一個藝術家。

高更失敗了,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

高更逃離之後的每一次作畫,就是推著每夜會回到初始位置的巨石。在他身上,能看到另一個普羅米修斯。

那是被刻進人類血液裡的,心底最深處的,殉道基因。

我一直都知道啊,這個世紀瘋狂,沒人性,腐敗。

而月亮卻一直清醒,溫柔,一塵不染。


南妹妹


這是一個我喜歡的小姐姐推薦給我的,她讀很多書說話超級有才華,強推給我這本。我還沒看完,但是它確實不同於傳統小說,主人公難以以世俗的眼光理解,而他確實不屑於世俗。可能是崇高的藝術吧,天才確實和我們想得不一樣。看到一半覺得有些過分,但又無權批判,希望到最後可以有所感悟。


炸雞塊喲


昨天kindle下載,今天讀完。

每個人都會有月亮,也有六便士。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物質。小時候的理想是長大後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隨著年齡增大,與夢想卻漸行漸遠,夜晚躺下時思考著想追逐夢想,可第二天起來卻依舊按部就班,因為有太多東西難以捨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蹉跎而去,直至終老。

書中主人公查爾斯為了追求自己夢想,毅然決然放棄擁有的一切,去畫畫,而且不是以經濟為目的的畫畫,不管世俗旁人的眼光,純粹的追尋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多少人想得而又沒勇氣得的一種行為!

趁年輕,有夢想就去追尋!


醉酒沙漠


生活中有美好理想,也有一地雞毛的現實。



手機用戶61497568792


作為一個即將奔三的年輕人,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既要選擇事業的發展方向,又要為自己的婚姻幸福考慮!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或早或晚。在遇到《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是焦慮,浮躁,活在別人的眼光下,對於未來的很多憧憬和幻想抱著消極和不可能的態度。對於成功的理解就像書中一位醫生人物:亞力克·卡邁克爾的定義一樣——身兼要職,多金,美妻,榮譽。。。

讀完此書,雖說不能完全改變我,但是在我世俗的心靈上產生了驚濤駭浪般的撞擊。作者毛姆以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性格以及精神追求為主線,描述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是追求靈魂的真我,即便是忍受肉體上極大的痛苦與折磨,他看得見自己的靈魂,並且能夠與之溝通,他看似表面看似落魄,實則他活出了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所無法企及的高度。書中例舉了諸多類似斯特里克蘭一樣的人,如亞伯拉罕醫生,布呂諾船長任務的故事,看完後我對人生的意義以及成功有了新的定義,追尋本心,這是一個看是容易,實則艱難的事。

此外,這本書給我另外的啟發就是,追求理想,任何時候都不晚。在現代這個急功近利,事事求快的時代。很多人,很多社會無形準則,給當代的年輕人灌輸了,年過三十就無退路的思想,讓處於二十好幾的年輕人焦慮不堪,急功近利,浮躁得不得了,甚至給自己判了念過三十,我的人生就再無其他可能性的死刑。但是本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多麼偉大的畫家,他真正開始畫畫的年紀是40多歲,一個家庭幸福,工作體面的中年男子!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放棄所有用的這美好的一切,去追尋虛無縹緲的靈魂精神,但是,只要我們還有夢,只要願意邁開步伐去追求,相信你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願你讀完此書,能夠思悟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找到心中追尋的聖地!

(下圖為月亮與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原型高更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