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之後的人工智慧時代,開啓了哪些機遇?我們如何把握?

互聯網之後的人工智能時代,開啟了哪些機遇?我們如何把握?

本文的閱讀價值: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以衛星視野俯視中國經濟的全局版圖,為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職場精英們拉開時代的畫卷,提煉出最具生命力的經濟主脈,讀者可以於滄海橫流的時代大勢中,定義自身方位,思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四十年後,互聯網將傳統經濟世界攪得天翻地覆,形成了全新的三維結構:一維的傳統產業、二維的互聯網、三維的人工智能。一維世界如同巨蟒蛻皮般沙潰重構(實體經濟的重組),二維世界呈三足鼎立之勢(BAT三分天下),三維世界正在起步(傳統產業+軟件+硬件)。

落後就要捱打,高維世界降維打擊低維世界的優勢盡顯,如同四代隱形戰機獵殺傳統三代戰機,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衝擊呈現三個波次:

第一波(2003年-2010年):網店衝散實體店,社交顛覆通訊,門戶瓦解紙媒

第二波(2010年-2015年):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服務業、金融業遭受衝擊

第三波(2015年-2018年):從線上向線下滲透,滴滴、摩拜、美團冒出地面

三個進攻波次,如同日軍侵華的戰略佈局,以城池、碉堡為點,公路、鐵路為線,點線制面,分片分區封鎖,大快朵頤收割。

自此之後,互聯網時代慢慢接近尾聲,一個全新的時代悄然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說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是“連接”,那麼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就是“判斷”!

互聯網時代的本質是效率!信息的傳輸速度之快,是騎馬、信鴿時代所無法比擬的。為了提升效率,網絡佈線與無線信號的“連接”已經遍佈全球,網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極大地方便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於互聯網時代的“連接”,技術在人類社會的上空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虛擬世界意外地沉澱了一筆全新的資產——數據,數據是人類在虛擬社會的足跡。

數據的價值,為形成更高維的世界提供了土壤。如同草、羊、狼的進化關係一樣(先有草,然後有羊,最後才有狼)!如果說,互聯網是草,數據是羊,那麼處於食物鏈頂端、更高維的生物——狼的出現,就是大勢所趨!

即將登上歷史舞臺的高維生物——人工智能,這個全新時代的到來,得益於三大基礎體系的成熟:一、互聯網時代構建的“連接”;二、互聯網時代沉澱的“數據”;三、算法的成熟:神經網絡、深度學習(電腦圍棋大師阿爾法go大勝李世石已經讓世人見識了)。

阿爾法go與李世石對弈時,沒有人為干預,一切都是算法、數據在電腦內部攪動。

機器自主判斷——這是人工智能時代區別於互聯網時代的典型特徵!

算法、數據在電腦裡的攪動,如同人類大腦的攪盡腦汁!

理論上說,除了情感、藝術等高級意識活動之外,人腦的智力活動都可以被電腦替代,這意味著,繼工業時代的機器替代了人類體力之後,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正在替代人類的腦力,各行各業的職場精英們正面臨被替代的威脅。

我們正處於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升級的前夜!

機器沒有情緒,也不知疲倦,可以沒日沒夜地幹活,對工資、社保也沒有要求。未來社會的主要矛盾,可能轉化為人與機器競爭的矛盾。

互聯網之後的人工智能時代,開啟了哪些機遇?我們如何把握?

人工智能時代的快速腳步讓人類猝不及防,三大高地正在快速形成:

一、線上大腦

各行各業的經驗、算法、數據逐步匯聚到雲端,全球互動,共建共享,未來的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不僅僅是“連接”,而是發展成為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智能網絡,這意味著在我們的上空將會出現一個“超級大腦”,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如同阿爾法go下圍棋一樣)有條不紊地執行著各種任務,人們使用互聯網的方式,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從簡單的信息傳輸變成購買五花八門的智能服務。

智能網絡如同電影《天網》一樣(我們的話題不討論科幻,而是現實的商業話題),這是人工智能時代最高效的發展範式。

從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跨越,有著巨大的鴻溝:互聯網公司近二十年的入口爭奪戰與海量數據積累。

沒有互聯網時代收入囊中的入口,數據流就是無源之水,很快就會枯竭;沒有新陳代謝的海量數據流,人工智能就沒有生長的土壤。

也許人工智能的主戰場是為老牌的互聯網公司準備的,這是大象遊戲的主場,只有少數的互聯網巨頭拿到了船票。

作為創業者,難道就沒有一點機會?也不一定,鱷魚需要牙籤鳥為其剔除牙縫裡的肉,大象雖大,也踩不死螞蟻,BAT為了擴充自身的領地,也需要拉幫結派招募同盟軍,人工智能時代來得太快,海量的數據太大,而BAT現有的胃還太小,一下子消化不了,所以,BAT紛紛採取了打造生態的思路,自己抓主業,細分領域外包給第三方合作者。

有心的讀者,可以進一步研究百度大腦、阿里雲、騰訊雲的戰略佈局,從生態戰略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細分領域。

二、線下機器

僅有大腦,沒有四肢,是不完善的體系,人工智能時代必然會在各行各業催生出千姿百態的機器人,解決各行各業的特定問題,如:京東研發的無人物流車已經上路,替代了傳統的快遞員,解決了物流行業的特定需求。此外還有餐廳的送餐機器人,兒童陪伴機器人等。

線上有云端網絡負責思考與指揮、線下有千姿百態的機器人負責執行具體的指令。這就是未來的商業藍圖,也是現今互聯網生態的進化方向。

線下機器人領域,是一個值得中小創業者重點關注的發展方向,這個領域並非一定依賴互聯網時代積累的入口與數據,有很多領域更側重行業經驗、行業內網數據,以及特定的硬件資源,其發展模式帶有非線性與跳躍性的特徵,不容易形成壟斷,由於涉及傳統行業的經驗與特定的硬件生態形成的壁壘,行業機器人領域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有著較多的時空供中小創業者生存,是一個躲避巨頭、彎道超越的好方向。

三、智能製造

互聯網向製造業延伸,將曾經成千上萬人的工廠變成“機器工作,一人值守”的智能工廠,也會成為必然。

世界有先見之明的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發展戰略: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中國的互聯網+。時代的變革正在由產業鏈的下游逆流而上,對居於上游的製造業進行智能化改造。

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發展規律是先B端(阿里巴巴),後C端(淘寶),人工智能時代是否也會延續這一規律?

我們認為,很可能的變革軌跡是:線上大腦,智能製造,線下機器。

為什麼會是這個順序?理由如下:線上大腦承續了互聯網時代的高速度、用戶量、用戶習慣,互聯網的“快字決”,將會在人工智能時代繼續,所以線上的智能網絡將會成為變革的先鋒。

緊隨其後的是智能製造,這一順序與互聯網進入中國的發展規律同理,資本與企業對成本與效率的追求,以及企業爭奪產業主動權的競爭訴求,比家庭消費者的消費訴求更加強烈。

最後來到的將是線下機器(走進千家萬戶的機器人),中國市場接受高科技的機器人服務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技術、消費水平、消費認知、法律等方面來看,將會有一個長時間的緩衝期。

人工智能時代是一個比互聯網時代更偉大的時代,信息技術從“連接”向“判斷”的升級,意味著社會的發展能級也將從“效率”向“效能”躍遷,“效率”只是提升了速度,更快地達成目的,並沒有產生增量,而“效能”則是創造了全新的能力,這種能力創造了全新的市場,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增量價值。

“效能”才是人工智能時代最具商業意義的

想像空間,也是未來商業機遇湧現的源泉!

互聯網之後的人工智能時代,開啟了哪些機遇?我們如何把握?

互聯網之後的人工智能時代,開啟了哪些機遇?我們如何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