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近日,藉著小孫子有其外婆照看,老伴難得擠出一點時間休息一下,就和老伴到旅行社報了名,到所謂的華東五市去轉轉,還特意選了個不走夜路的團隊。其用意不在於旅遊,而在於放鬆一下心情。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這次華東五市,夜宿無錫市,暢遊蘇州定園,夜觀黃浦江,晨遊烏鎮,雨遊杭州西湖,拜謁南京中山陵,逛了夫子廟商業區,一路下來緊緊張張,僅有四天時間,跑了十幾個地方,用腳去想一想,就會知道會有什麼好的旅遊感受。但是這次千里之行,使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學會了一個字,這個字在自己腦海了留下了深深地印記,這個字就是“甪”字。

我們此行的第二天,一大早就驅車趕到蘇州,參觀明代宰相劉伯溫的官邸——定園。這是一個不大的園林,裡邊奇趣迴廊,小橋流水,頗具蘇州園林的特色。但是畢竟佔地只有幾十畝,用了一個小時就參觀完畢,根據行程的安排,晚上要夜遊上海,白天只剩下太湖公園一個景點,也是沒有多少玩頭,地導提議增加一個甪直小鎮,由於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還不樂意去,導遊解說是陶鑄先生筆下《多收了三五斗》所描寫的地方,於是增加了對甪直小鎮遊玩的興趣。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我們從定園出發,一二十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甪直。假如不是導遊一路的介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一下車看到景點牌子上的甪字,馬上就唸成了用字,因為不細心看,用字上邊的一撇很容易忽視掉。“甪”這個字發音是LU(鹿)。

甪直小鎮是一個具有濃郁水鄉風情的古鎮,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在自己腦海裡對甪直可以說是一片空白,說起江南水鄉,總想到江南的周莊、烏鎮,但是遊過之後,覺得它的水鄉風貌、歷史底蘊完全不輸於那些名氣在外的古鎮。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據導遊介紹,甪直小鎮6000多年前這裡就有先民聚集和活動,鎮南張陵山上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2500多年前,這裡就開始了風景區的開發,吳王闔閭在鎮南建離宮,吳王夫差在鎮北建梧桐園。建鎮以來,這裡一直就是吳中地區人煙最稠密的一個鎮。這裡為什麼叫“甪直”?有這各種各樣的說法。比較直白就是說這裡有六條河,三橫三直,鎮西有吳淞江流過,這樣的結構,像煞一個天然的“甪”字,所以鎮名叫“甪直“。還有一種比較迷信的說法是“甪直”之名得之於“甪端”,這是當地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吉祥之獸。據說甪端有兩個過人之處:一是日行一萬八千里,從前的人把它的樣子刻成印章,蓋在書信和公文上,抱了一個快速送達的心思;另一個是博學多聞,過去的讀書人喜歡把它做成小擺設,討個吉利。甪端是什麼樣子?誰也沒見過,但甪直鎮上有甪端的石雕,這也許就是傳說中甪端的樣子了。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不愧為水鄉,一個小鎮,周邊有五個湖,境內有六條河。真是水網密佈,舟楫代車。小鎮依街有河,河上不時可見石拱小橋。街上不見車流穿梭,卻見河上小舟穿行。 沿河的街上有古老的廓棚,廓棚下還有“吳王靠”。遊人到此可以邊休息,邊賞景,邊吃零食,談笑風生。河道上會有很多碼頭。甪直有各種各樣的碼頭,不但可以上下船,還可以在這裡洗衣洗菜。甪直的碼頭,有單獨的只有臺階沒有河灘的碼頭,也有兩面臺階中間河灘的碼頭;有路邊公共的碼頭,也有一家一戶獨用的私家碼頭。有的碼頭已經搖搖欲墜,但還在發揮餘熱。說到小河,不能不提到河邊的船纜石,也就是小船停泊時系船纜的船鼻石。如果你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河道的駁岸上各種不同的船纜石。甪直的河多橋也多。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甪直古鎮,原來有各式各樣的橋72座半。至今保存完好的還有四十餘座。“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是甪直古鎮的一個特色。我國著名橋樑學家茅以升稱這裡是“中國古代橋樑博物館”。在水鄉甪直,小河、古橋、廓棚相映成趣,組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說到甪直古鎮的橋,不得不說和豐橋,這座橋位於甪直古鎮的中部,南北走向,跨於古鎮東西市河上。這座橋將甪直古鎮劃分出了過去與現在,一頭是甪直古鎮小橋流水,古色古香,一頭是寬闊的馬路,整齊劃一的樓房。據蘇州方誌記載,這座橋建於宋代。這是江南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這座橋的建造工藝也很先進,拱券兩端全無榫鉚,用的是“並列法”砌築工藝。這是甪直古鎮的標誌性景點。我們穿過這座石拱橋,映入眼簾的就是甪直的獨角神獸石雕。漫步在甪直街頭,兩旁都是古老的建築,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據導遊講,小鎮上還有幾處保存完好宅院,都很有參觀價值,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還是和老伴一塊參觀了葉聖陶老先生筆下的萬盛米行。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1917年至1921年,葉聖陶先生曾經在甪直“五高”執教五年。甪直小鎮上不僅有葉聖陶先生紀念館。在這裡,他開始感到教育有“甜津津的味道”。從這裡,他開始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墓就在當年他工作過的地方。碑牆上是趙樸初題寫的“葉聖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後人在當年教室的原址上,重建了展覽廳。葉先生的半身銅像安放在黑色花崗岩底座上,莊嚴肅穆。彷彿他還在這裡思考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後壁有趙樸初的題詞“一代師表”。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葉聖陶老先生在他的《多收了三五斗》小說的開頭就寫到:“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裡面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萬盛米行”是一家始建於民國初年,規模宏大的老字號店鋪。米行門面的屋簷下懸掛著“萬盛米行”的金字招牌。步入店鋪內可以看到收購糧食的櫃檯,櫃檯上排列著收購用的鬥,整個米行基本展示了當年米行的格局。穿過店堂,再穿過一個石板大院,後面就是“耒耜堂”。現在“耒耜堂”已改成具有水鄉特色的農具展覽館。這裡展出的許多農具,在這裡展示的農具大部分自己青年時期都見過、用過,看到這些,馬上就回憶起過去的歲月,頓時生出一種親切感。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走出萬盛米行,看看手機上的時間,與導遊約定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於是自己又跨過一座小橋,進入一個依河而建的居民家裡,和一個老者攀談了幾句,他說,到了甪直,不能不說河,不能不說船,不能不說寺,不能不說甪端聖獸,因為這是甪直的魂,到了不得不離開的時候,我依然回首看了看聳立在和豐橋旁的大牌坊,牌坊面對現代都市的一面上書上端是“甪直古鎮”四個大字。兩側的楹聯是“古鎮遠揚名為存羅漢楊家塑,唐詩晚開照來拜江湖甫裡祠”,面對古鎮一面上端是“水鄉澤國”,兩旁的楹聯是:“長橋短橋楊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後浦荷花,鷗送船歸釣家”。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甪直,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

看著車來車往的大街,聽著導遊催著上車的呼喚,只好加快腳步,再見了甪直,這個千年古鎮,從此以一個難識的地名,一片難忘的水鄉深深印入自己的腦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