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裡?

中國零售業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線上線下同品同質同價”。所有具有這個特徵的基本上都是新零售。或者反過來講,所有新零售公司基本上都具有這個特徵。


說起來很簡單,不管你在上海市中心還是東莞小鎮,不管你生活在北京CBD還是五環外,你都能夠用同樣的價格、買到同樣的東西。一袋三隻松鼠的碧根果,你可以在安徽蕪湖的店鋪買到,也可以在微信上朋友轉發的鏈接裡買到。買到的東西品質一樣,價格也一樣。



這兩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裡?



以線上線下同品同質同價這10個字為標準,盒馬鮮生、米家有品、網易嚴選、名創優品等,都是典型的新零售公司。它們都有線上、線下的渠道,且實現了線上線下商品的同質同價。


這樣帶來的一個好處是,用戶消費行為變得理性,該在線上買時就在線上買,該在線下買的時候就在線下買。


因為當你確信同一個品牌的產品,無論在線上或者線下渠道,你能買到的是同質同價的高性價比產品,你就不會糾結於渠道了,怎麼方便怎麼來。


一個佐證是,如果你去研究天貓雙十一歷年的數據,女裝、美妝等品類排行榜靠前的位置,頭幾年幾乎被茵曼、韓都衣舍、阿芙精油等“淘品牌”佔領;但最近兩年,第一名回到了優衣庫、百雀羚等從線下發展起來、與“淘品牌”對應的所謂“傳統品牌”手裡,而且Top 10裡的“傳統品牌”也多起來了。


中國之所以成為新零售的代表,究其根本原因,是“舊”零售的基礎太差。


在中國,零售環境成熟度一直不高。真正開始有零售環鏡,是1990年代商業地產開發之後。如果算上消費能力、消費文化與市場政策這些因素,中國零售環境的起步和發展,大概始於2000年左右。


也就是說,中國電商產業起步之前,整個線下零售環境快速的發展時間也才十年。在2000年~2010年這個週期裡,中國的零售渠道沒有實現覆蓋和下沉。


那個時代的商業地產不愁租,中國線下零售在那個週期裡被扭曲了——要承擔商業地產的高租金,就要想辦法在這個店鋪上加高溢價;與此同時缺乏連鎖渠道,所以品牌下不去,導致在二三線城市的商場裡,你會看到很多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品牌,一件衣服賣兩三千塊錢。


這導致我們在線下買不到好東西,或者即使買得到,價格也是不合理的。這樣的現象,越是在小地方,就越離譜。



這兩年流行的新零售“新”在哪裡?



從2008年開始,電子商務迅速普及,第一次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了品類豐富的高性價比產品。電商因此在中國獲得了超速發展。在5年~6年的時間裡,中國電商的滲透率遠遠超過美國20年的水平。


在這個時期,消費者在線下掃商品碼,再去線上搜索、比價,然後購買,成為一種新現象。因為同樣的商品,在線上能買到價格更便宜的同款。2014年中,阿里還曾正式發佈 “碼上淘” 戰略,一度被視為對線下商超宣戰。


在新零售這個節點上,這些新興的通路幫助大量好的商品迅速滲透、覆蓋到線上和線下,這在中國是首次如此大規模地出現。


中國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線上線下同品同質同價填補了線下原本的市場空白,也幫線上零售增加了實地購買場景和麵對面決策的機會。兩者一攪動起來,中國的零售發展速度會比美國快許多。


線下和線上的渠道第一次深度融合,對創業者來說意味著: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如果你做出了一個真正好的產品,湊巧你擁有掌控線上和線下渠道的能力,你就可以把產品通過所有的渠道銷售給最多的人。


換句話說,在新零售的第一個階段,做好的產品肯定有大的出路。機會來自於渠道的統一。渠道的融合,導致原來各有側重的渠道同質化,創業公司在同質化的渠道之間競爭,“好東西”就能冒頭。


“線上線下同品同質同價”則真正讓零售形成了一整個鏈條的數據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