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蕹菜(拉丁文名:Ipomoea aquaticaForsk),是番薯屬光萼組植物。在福建、廣西、貴州、四川稱空心菜,福建稱通菜蓊、蓊菜,江蘇、四川稱藤藤菜,廣東稱通菜。

該種原產東亞地區,現已作為一種蔬菜廣泛栽培,或有時逸為野生狀態。中國中部及南部各省常見栽培,北方比較少,宜生長於氣候溫暖溼潤,土壤肥沃多溼的地方,不耐寒,遇霜凍莖、葉枯死。分佈遍及熱帶亞洲、非洲和大洋洲。除供蔬菜食用外,尚可藥用,內服解飲食中毒,外敷治骨折、腹水及無名腫毒。蕹菜也是一種比較好的飼料。

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蔓生或漂浮於水。莖圓柱形,有節,節間中空,節上生根,無毛。

葉片形狀、大小有變化,卵形、長卵形、長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17釐米,寬0.9~8.5釐米,頂端銳尖或漸尖,具小短尖頭,基部心形、戟形或箭形,偶爾截形,全緣或波狀,或有時基部有少數粗齒,兩面近無毛或偶有稀疏柔毛;葉柄長3~14釐米,無毛。

聚傘花序腋生花序梗長1.5~9釐米,基部被柔毛,向上無毛,具1~3(-5)朵花;苞片小鱗片狀,長1.5~2毫米;花梗長1.5~5釐米,無毛;萼片近於等長,卵形,長7~8毫米,頂端鈍,具小短尖頭,外面無毛;花冠白色、淡紅色或紫紅色,漏斗狀,長3.5~5釐米;雄蕊不等長,花絲基部被毛;子房圓錐狀,無毛。

蒴果卵球形至球形,徑約1釐米,無毛。種子密被短柔毛或有時無毛。

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生長習性

蕹菜原產於南方,性喜溫暖、溼潤氣候,耐炎熱,不耐霜凍,在長江流域各省4~10月都能生長。

地理分佈

該種原產中國,作為一種蔬菜廣泛栽培,或有時亦為野生狀態。中國中部及南部各省常見栽培。分佈遍及熱帶亞洲、非洲和大洋洲。

物種分類

蕹菜在栽培上有品種之分,有的以栽培條件分為水蕹菜(又叫小葉種或大蕹菜)和旱蕹菜(又叫大葉種或小蕹菜),有的以花色分為白花種(植株綠色,花白),紫花種(植株各部 略帶紫色,花淡紫)。

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植物價值

營養

空心菜是鹼性食物,並含有鉀、氯等調節水液平衡的元素,食後可降低腸道的酸度,預防腸道內的菌群失調,對防癌有益。所含的煙酸、維生素C等能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具有降脂減肥的功效。空心菜中的葉綠素有“綠色精靈”之稱,可潔齒防齲除口臭,健美皮膚。

空心菜的粗纖維素的含量較豐富,這種食用纖維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膠漿及果膠等組成,具有促進腸蠕動、通便解毒作用。

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空心菜性涼,菜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預防感染。因此,夏季如經常吃,可以防暑解熱、涼血排毒、防治痢疾。嫩梢中的蛋白質含量比同等量的西紅柿高4倍,鈣含量比西紅柿高12倍多,並含有較多的胡蘿蔔素。

藥用

莖葉

性狀:莖葉常纏繞成把。莖扁柱形,皺縮,有縱溝,具節,表面淺青黃色至淡棕色,節上或有分枝,節處色較深,近下端節處多帶有少許淡棕色小鬚根;質韌,不易折斷,斷面中空,葉片皺縮,灰青色,展平後呈卵形、三角形或披針形;具長柄。氣微味淡。以莖葉粗大、色灰青者為佳。

性味:甘;寒

歸經:腸;胃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溼。主鼻衄;便秘;淋濁;便血;尿血;痔瘡;癰腫;折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0~120g;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1. 治鼻血不止:蕹菜數根,和糖搗爛,衝入沸水服。(《嶺南採藥錄》)
  2. 治淋濁,小便血,大便血:鮮蕹菜洗淨,搗爛取汁,和蜂蜜酌量服之。(《閩南民間草藥》)
  3. 治翻肛痔:空筒菜二斤,水二斤,煮爛去渣濾過,加白糖四兩,同煎如飴糖狀。每日服三兩 ,一日服二次,早晚服,未愈再服。(《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4. 治出斑:蕹菜、野芋、雄黃、硃砂。同搗爛,敷胸前,(《嶺南採藥錄》)
  5. 治囊癰:蕹菜搗爛,與蜜糖和勻敷患處,(《嶺南採藥錄》)
  6. 治皮膚溼癢:鮮蕹菜,水煎數沸,候微溫洗患處,日洗一次。
  7. 治蛇咬傷:蕹菜洗淨搗爛,取汁約半碗和酒服之,渣塗患處。
  8. 治蜈蚣咬傷:鮮蕹菜,食鹽少許,共搓爛,擦患處。(⑥方以下出《閩南民間草藥》)

各家論述:

  1. 《南方草木狀》:能解冶葛毒。
  2. 《醫林纂要》:解砒石毒,補心血,行水。
  3. 《嶺南採藥錄》:食狗肉中毒,煮食之。
  4. 《廣州植物誌》:內服解飲食中毒,外用治一切胎毒,腫物和撲傷。
  5. 《廣西野生資源植物》:根莖春爛煨熟,熨吹乳。

《陸川本草》:治腸胃熱,大便結。

蕹菜——空心菜、通菜蓊、蓊菜、藤藤菜、通菜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淡;平

歸經:腎;肺;脾經

功能主治:健脾利溼。主婦女白帶;虛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00~250g。

附方:

  1. 治癆傷肺熱吐血:蕹菜根半斤,白茅根四兩,紅莧菜根四兩,鮮山紅根二兩,棕樹根一兩。燉,加肉、白糖服。(《重慶草藥》)
  2. 治婦女白帶:蕹菜根一斤,白木槿花根半斤。燉肉或燉雞服。(《重慶草藥》)
  3. 治齲齒痛:蕹菜根四兩。醋水各半同煎湯含漱。(《廣西藥物植圖志》)

各家論述:

  1. 《分類草藥性》:專治婦人白帶,虛淋,久咳,盜汗。
  2.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利水和脾,行氣消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