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名利自從容

據《晉書》載,有一次,晉武帝召見太守胡質之子胡威,詢問:“大家都說你們父子清廉,到底誰更清廉?”胡威回答:“我父親的清廉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而我清廉卻唯恐別人不知道,我遠比不上父親。”可見,相較於清廉本身,對清廉之名的在意程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境界。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跟名利打交道。所謂名利,即名聲與利益。追求名利之心人人皆有,無可厚非,但於黨員幹部而言,對待個人利益的態度卻與普通群眾有著本質區別。為什麼黨員幹部的楷模焦裕祿、廖俊波、楊漢軍始終被人民所敬仰、所懷念?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公而忘私、勤勉奉獻、堂堂正正,“心中裝著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充分體現了黨的宗旨和信仰。黨員幹部只有時刻保持為民為公的態度,將名利置之度外,才能心清如水、自在從容,不會在追名逐利的世俗中隨波逐流,不會因身外之物的得與失而大喜大悲,更不會為他人功成名就而心生嫉恨。

古語云:“縱有糧倉萬擔,不過日黍三餐;縱有廣廈三千,不過夜寐一床。”在真正的革命者和共產黨人眼裡,名利全為身外之物。陳雲同志生前常說:“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一直謝絕宣傳自己,不拍電視,不出畫冊,電視劇《陳雲出川》已經開播了,卻被他緊急叫停。他一生不採華名,不興偽事,卻把英名和業績留在了人民的心裡。反觀如今的少數幹部,“名利觀”變質,習慣表演作秀、善於自我貼金,在名利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終身陷囹圄。兩相對照,高下立判,足以證明“善修而名自隨之”。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當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風起雲湧的時代不等待彷徨的“散步者”,強軍事業呼喚敢擔當的“挑山工”。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求黨員幹部正確看待名利,築牢思想防線,做到“叫衝鋒要敢往前進,讓轉身要留下好身影”;要糾正“重顯績、輕潛績”的政績觀,主動清除那些根深蒂固的“和平積習”,想問題、作決策多算部隊建設發展的大賬,拿出精力多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老老實實求戰鬥力標準之“真”、紮紮實實立能打勝仗之“實”;要多找找自己的不足,常看看與別人的差距,以進取心對待眼前工作,不務虛功,用出色成績和過硬表現贏得組織信任、群眾認可。

看淡名利自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