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都被朋友圈騙了

提到眾籌捐款,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朋友圈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幾個眾籌鏈接,都是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家人...點進去一看,籌集的醫療費大多都是幾千,最高的也就剛剛過萬。對於治病救人來說,這些錢只是杯水車薪。

以眾籌為引流基礎,點進去看,只需幾塊錢,就可享受30萬的大病保障,這真的靠譜麼?

原來,我們都被朋友圈騙了

最近我的朋友圈又開始頻繁出現“XX籌”“某某互助”,分享的好友都是老家的朋友或是長輩,每條分享都會解釋的很清楚,說明求助人是自己遠房親戚,或是小學同學的親舅舅,人物真實,內容真摯,紛紛轉發刷屏。

原本以為這些互助、眾籌,隨2016的火爆到2017的整改已經銷聲匿跡,可是沒想到,它們的受眾人群已經從一線城市蔓延到四五線城市,不得不感嘆互聯網的傳播能力。

傳播範圍廣了,專業解讀卻沒有跟上,好多四五線城市的用戶無法及時瞭解行業信息,也沒有專業判斷能力,僅僅是被廣告宣傳所吸引。

1、眾籌能解決多大問題?

目前,眾籌平臺雖然可以成為貧困患者籌集醫療費用的一種途徑,但大多數人並不能籌到足夠的醫療費用,只能籌集幾千,或者上萬的費用。因為:

一、越小的城市,朋友圈涉及的範圍就越窄,眾籌參與者無非就是身邊的親戚朋友,外加部分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而已;

二、現在眾籌平臺上的事例太多,人們的“愛心”捐獻已經處於麻木狀態,除非有相應的媒體報道宣傳,效果可能好一些,單純的只依靠平臺,籌集夠醫療費用,幾乎不太可能。

2、互助是未來的一種保障方式嗎?

以眾籌為引流基礎,點進去看,只要幾塊錢,就可享受30萬的大病保障,對這些“愛心”人士肯定有絕對的吸引。僅用幾塊錢就能撬動幾十萬的保障槓桿,簡直就是佔便宜,所以朋友們紛紛投入了互助的“懷抱”。

如果眾籌不管用,那互助是未來的一種保障方式嗎?

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不是說互助的形式不能長存,而是目前各種互助平臺本身,不太靠譜。

只要幾塊錢就可成為互助平臺的會員,如果不幸患病,最高可以獲得30萬元的救助金。

如果會員中有人罹患重病,那麼就要從每位會員的賬戶中,平均扣除一定費用用以承擔救濟金,如果賬戶的餘額不足,無法分擔費用,就需要再次充值,以保證會員資格的長期有效。

聽上去這個規則沒有什麼問題,人多力量大,每個人出一點小錢,就能幫助一個人,而當自己有難的時候,大家也可以幫助自己,這便是互助的含義。

但實際上這卻是個既危險又難填滿的無底洞,為什麼這麼說呢?

危險是因為,目前這種互助平臺無法定義到任何的監管機構。互助的內容與保險相似,都是保障一定範圍內的重大疾病,但它並沒有保險公司的資質,也不受到銀保監的嚴格監管和保護,肯定不能與保險劃為等號。

早在2016年11月,那時的保監會就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於互助平臺更是重點強調,其存在大量問題,互助計劃存在嚴重誤導消費者,承諾的賠付難以兌現,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等內容。不僅如此,平臺收集大量會員資金,而且無人監管,很有可能發生金融風險。

假設平臺一共有1千萬的會員,每人入會需交9元會費,那麼一共就是9千萬元的資金,它既沒有資金監管機構管存監管,也沒有像保險公司專業的資管部門進行資本運作,不僅資金不能平穩增長,而且萬一老闆要是見錢眼開,卷錢跑路,用戶就真的維權無門了。

所以,沒有嚴格的監管,這對消費者本身就是一個大危險。

至於平臺本身,對於會員來說就是一個無底洞,要時刻保持賬戶內餘額充足,否則無法提供救助金,那麼自己的會員資格也就自動喪失,之前存進去的錢,相當於打了水漂。

也許有人會質疑,平臺幾千萬的會員,輕輕鬆鬆就能湊夠30萬,每個人出不了多少錢,自己肯定也不會有多大損失。有這些想法的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以短期的現狀樂觀的估計了未來。

首先

,第一批接觸網絡互助的人群,都是年輕人,年齡偏小,自身的健康情況肯定良好,按照健康風險的粗略估計,如果25歲接觸互助平臺,女性按照40-45歲高發疾病,男性按照50-55歲高發疾病,那麼這批人群大量爆發賠付事件的時間是在20年或30年後。

其次,成為會員時,健康條件篩選的極為寬鬆,這就說明未來這部分人群,患病的幾率要比購買保險的人群高出很多。

所以,可想而知,在未來的20、30年裡,會出現大量申請救助的案件,對於給付幾個案件的救助金,每年賬戶還需要存入幾百元,試想一下,如果大量爆發申請,在平臺不跑路的情況下,會員賬戶肯定是要大把大把的充錢了。

也許有人又會反駁,現在會員就有幾千萬,等到20年後,人會越來越多,還是可以負擔的起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忽略了一個細節,

會員人數指的是註冊會員人數,比如一個人註冊了網絡互助的賬號,並首次在賬戶中充值,但再也沒有續充,當他的賬戶餘額為0,平臺就無法扣除他應當分攤的互助金,但這個人,卻會一直在會員人數中顯示,相信這種殭屍會員在互助平臺中不佔少數。

還有,因為沒有監管,我們無法得知平臺披露的會員人數數據真偽。

所以,別再為這種毫無監管安全可言的保障買單了,不僅浪費錢,而且也無法獲得保障。既然有了保障意識,就安心的選一款保險產品,別為了貪圖眼前的小利,到最後喪失了真正的保障。

如果寶貝需要保障,瞭解一下少兒重疾險,比如慧馨安,5歲的小孩,買一份慧馨安,50萬的保額,保障到完成學業,每年保費只要400塊。感興趣的小夥伴請戳:小孩子,都該人手有一份(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如果成人需要保障,不妨買一份重疾險,比如最近新上線的

達爾文1號,不僅保費低,重疾保額可以增長,而且如果保障終身身故還能返還保單現金價值,感興趣的小夥伴請戳:扒一扒在媽媽群裡很火的一款重疾險(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現在的保險產品為適應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形態越來越多,保障類的價格也越來越低,只需要多多瞭解,總能選到一款適合自己的好產品。別在相信朋友圈裡的“假保障”,一份保單才算給自己最好的承諾。


關注雅其金融平臺,貸款、信用卡、理財一手掌握。

原來,我們都被朋友圈騙了

點擊“瞭解更多”或下方按鈕,一鍵進入詳細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