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衆籌行業發展研究2018》正式發售!

《中国众筹行业发展研究2018》正式发售!

《中國眾籌行業發展研究2018》

新書正式發售

眾籌家人創諮詢編撰的最新眾籌行業白皮書《中國眾籌行業發展報告2018》(下文簡稱“白皮書”)即日起正式發售。

本白皮書將在眾籌發展的轉折點上詮釋眾籌行業的現狀、前景與價值。

眾籌家人創諮詢團隊已經深耕眾籌多年,自2016年起連續出版完成了覆蓋全行業、全平臺數據的眾籌白皮書——《中國眾籌行業發展報告2016》、《中國眾籌行業發展報告2017》。

全新的《中國眾籌行業發展報告2018》由眾籌家CEO陳亮、眾籌家人創諮詢負責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毅主編,全書分為十二章節。

第一章 中國眾籌的興起。從眾籌的誕生開始,探討眾籌的起源、價值、類型。

第二章 中國眾籌的三個階段及特徵。首次以數據為依據,將中國眾籌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並深度剖析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和行業表現。

第三章 全球眾籌發展概況。對全球眾籌數據進行了權威統計,開國內先河。同時重點分析美國、英國等眾籌先進國家行業發展情況。

第四章 眾籌行業門戶及各類協會組織。首次將行業自律組織和行業第三方納入研究範疇,探討其對於行業健康發展的意義。

第五章 行業宏觀數據統計。統計並展示眾籌行業全平臺2017年全年數據,是全書最具價值性、獨特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分別對權益型眾籌、股權型眾籌、物權型眾籌以及公益性眾籌等4種眾籌類型進行了數據分析、案例解析和發展趨勢預測。

第十章 眾籌細分市場發展現狀。細分市場研究是該系列白皮書的特色之一。每年的眾籌白皮書均對包括實體店鋪眾籌、科技眾籌、農業眾籌等8大眾籌細分市場進行當年的數據統計和模式研究。

第十一章 眾籌與監管。梳理了網絡眾籌在中國誕生以來重大的風險事件,並對控制風險的國內外眾籌法律法規進行了研究和解讀。

第十二章 2017中國眾籌行業大事記

2017年是中國眾籌深度洗牌的一年,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逐漸暴露以及互金專項整治的推進,國內眾籌平臺數量從巔峰時期的500餘家,回落至目前的不足300家。行業洗牌的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眾籌在野蠻生長後的冷靜思考,體現了行業從盲目擴張到精細化發展的轉變。

今年6月開始,網貸行業進入暴雷潮,無疑也增加了眾籌行業的不安情緒。在這樣的整體環境下,中國的股權眾籌發展現狀究竟如何?眾籌模式的未來是否仍有前景?這些問題亟待給出答案。

本書在此背景下誕生。

最權威的眾籌全平臺數據統計

2017年眾籌情況一覽表

《中国众筹行业发展研究2018》正式发售!

白皮書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共上線過眾籌平臺834家,其中正常運營的為294家,下線或轉型的為540家;

運營中平臺的平臺類型分佈為:權益型平臺90家,股權型平臺89家,物權型平臺62家,綜合型平臺41家,公益型平臺12家;


2017年全年共有76670個眾籌項目,其中成功項目有69637個,佔比90.83%;

2017年全年成功項目的實際融資額約為260.00億元,比2016年成功項目融資額增加了42.57 億元,同比增長19.58%;

在細分領域中,2017年汽車眾籌市場的全部項目數和成功項目數都最多,成功項目融資額也最高。除汽車眾籌外,實體場所及科技眾籌的整體市場規模較大;

2017年,成功項目中融資額排名前10的股權型項目融資額均在6000萬元及以上,成功項目中融資額排名前10的權益型項目融資額均超過3000萬元。

白皮書指出,眾籌行業還是保持著強勁的上升,只是各類型的眾籌發展嚴重不平衡。數據顯示,2015年底是股權型眾籌發展的拐點,到了2017年底,全國的股權型眾籌完成的融資總額僅有33.61億元。2015年以後眾籌行業的增長主要來源於權益眾籌和物權眾籌。

2017年開始,行業內平臺數量急劇下降,但權益、物權眾籌項目和實體店鋪股權型眾籌項目的項目數量及融資金額都是一路上升態勢。因此,白皮書認為,很多平臺經營困難被迫下線,而少數平臺找到了自己的發展路徑。少量的平臺佔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提高。

國內首次以數據為依據劃分眾籌發展三階段

人創諮詢通過積累7年的數據,在整理和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首次將國內眾籌行業發展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2011-2013年是中國萌芽起步階段;

2014-2015年是爆發增長階段;

2016-2017年是行業洗牌階段。行業洗牌階段有兩層含義,一層是這個階段中,股權型眾籌(即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融資金融及項目數急劇下滑,行業觀望氣氛濃重;第二層含義眾籌平臺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市場集中度開始提高,經營不善的平臺退出市場,而少量平臺探索出自己的路子,開始大力擴張,市場佔有率迅速提高。

白皮書指出,眾籌成功項目數量及融資額是反映行業景氣程度最重要的兩項指標。

從平臺數量上來看,經歷了從快速增長到快速下降的整體態勢。其中,2016年底運營中的平臺數達到峰值532家,而2017年底急劇降低到294家,甚至低於2015年底的運營平臺數量301家。

從項目數量和融資額上看,2011.7-2014.12各年彙總後的成功項目數和融資總額分別為4226個和9.31億元;

2015年全年的成功項目數和融資總額分別為15218個和88.68億元;

2016年全年的成功項目數和融資總額分別為48437個和217.43億元;

2017年全年的成功項目數和融資總額分別為69637個和260.00億元。

從這兩項指標來看,眾籌行業整體呈良好發展態勢。

但報告也指出,2015年底是股權型眾籌發展的拐點,到了2017年底,全國的股權型眾籌完成的融資總額僅有33.61億元。也就是說,2015年以後眾籌行業的增長主要來源於權益眾籌和物權眾籌。

全面梳理和解讀眾籌監管政策

政策是眾籌行業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直接關係到行業的命運。但由於眾籌模式在國內經過複雜的創新和變化,帶來監管了諸多難點,因此針對眾籌行業的監管政策始終不明朗,由此也制約了行業規模的擴大和更多參與者的進入。

為此,白皮書梳理了2014年以來股權眾籌的相關監管政策,從最早的《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到《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再到《股權眾籌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股權融資專業委員會成績等政策和監管動作,白皮書對其進行了充分的解讀,實屬國內首次。

通過對政策的延續性解讀,白皮書認為股權眾籌的發展現狀是政策強幹預的結果。互金的嚴監管風暴波及了股權眾籌,一定程度遏制了快速發展的勢頭。股權眾籌2015年至2017年的發展頹勢而2017年多項政策利好以及證監會將股權眾籌試點管理辦法的制定納入年度立法計劃,必然將推動股權眾籌的重新崛起。

不僅如此,本書在國內首次進行了中美眾籌監管政策對比研究。

在本次的白皮書中,美國眾籌發展概況和監管研究被納入了專門的章節進行了梳理與探討,統計了美國眾籌行業的各項數據,同時對於眾籌行業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深度解析了被稱為美國《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案》即“JOBS法案”的同時,與中國監管政策進行了對比研究,並總結了美國在實踐和監管方面的種種經驗。

白皮書提出,對於中國股權眾籌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借鑑作用,為中國眾籌未來發展路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一是推進平臺建設。完善“領投+跟投”運營模式。可借鑑美國經驗,由國內社會獨立第三方、公信力較強的部門組織合格投資者提供項目驗證服務。在遵守股權型眾籌投資人要求的法律框架下合格投資者驗證報告的發放會促使我國眾籌平臺降低投資門檻,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二是設立更利於眾籌發展的法律條文。借鑑美國經驗,中國股權眾籌法律條文可以考慮將設定的合格投資人下限標準改為對投資人與融資人發生額度進行上限設定。當前監管部門對合格投資人設定了標準,投資者投資單個融資項目的最低金額不低於10萬元、個人金融資產不低於100萬元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30萬元。按照“公開、小額”的界定這個標準並不合適,參考美國做法設定上限更能保護投資人與融資人。即投資上根據投資者年收入或淨資產的一定比例進行投資上限設定;融資上設定融資上限可以讓更多的小企業進入眾籌利於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

三是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例如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強化對眾籌平臺的監管。眾籌平臺尤其是股權型眾籌平臺應以項目信息披露為核心,進行監管並建立體系化、制度化的眾籌平臺信息披露制度,以緩釋投資人與融資人之間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風險。美國對眾籌平臺進行嚴格的監管為中國眾籌平臺提供了參考。中國監管部門應要求眾籌平臺根據投資項目和投資者的不同採取不同的風險提示措施。

本書目前已開始公開發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