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小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引言:《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意思是,一个人有多次失误,积怨难道要等到显著时才去处置?在积怨应该在还没显现的时候提早谋划才是。

一:看似很平常、让你不以为然的事情,往往决定着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春秋末年,赵国大夫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他有俩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但因其对俩个儿子的品行不甚了解,所以不知道究竟确定谁为继承人才能光宗耀祖。思来想去,便把他的日常训戒言辞写在俩块竹简上作为考核内容,为期三年,分别交给俩个儿子,并嘱咐说:“好好记住!”时间一到,赵简子开始检验,大儿子半天都憋出一句话且还把竹简给弄丢了;而小儿子则截然不同,不仅倒背如流还随身携带着竹简。自然,小儿子无恤成了继承人。

三则小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二:我们看似做的是正确的事,但或许并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比什么都好。

战国初期,有一天,在音乐笼罩的氛围下,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魏文侯是个音乐大师,一听这乐曲便知道音调不协调,指正道“左边高了”。一听这话,田子方笑了笑,在在魏文侯疑惑的表情下说“您的职责是要懂得任用乐官,而不是当一个乐官”。

三则小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三:有人说,“我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求问心无愧”,但要警惕的是,三人成虎,足以毁掉一个人。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个不知详情的人听闻此事后便去告诉曾参的母亲,对于儿子的品行,做母亲的哪能不一清二楚,便不做理睬,泰然自若地继续织着布。等到陆续来了三个人告知她同样的事情后,曾参母亲立刻扔下机杼,跳墙逃走了。

三则小故事,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鄙人的拙见已明,您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