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爲何變成了冷血?

獲取更多資源和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閱讀陪伴成長”(ID:ziranyangyu)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這幾年,

育兒書上、專家講座中、網絡文章裡,

都出現了這樣一個詞:

“溫柔而堅定”。

這是一劑育兒良方,

讓很多家長都想刻進腦髓裡。

看到寶寶爸準備要發火,

便會像唸咒語一樣朝他喊:

“溫柔而堅定!”

斬斷寶爸的氣焰。

甚至把它變成毛筆字畫,

裱在牆上,

簡直有種要成為家風而傳承的氣勢。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這五個字,

不驕縱、不懲罰,

走的是育兒中間路線,

彷彿成了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指路明燈。

小拍小時候吃冰淇淋拉過肚子,從那以後我便對冰淇淋都懷有警惕心理。

放學接她回家,小拍想吃冰淇淋,

我都是用很溫和的語氣對她說:“吃了會拉肚子哦,你也希望自己健健康康的,對吧?”

她有時不說話,有時又會和我糾纏,抱著我說:“媽媽,我就是想吃嘛。”

我會繼續溫柔地對她說:“吃了會拉肚子,對身體不好。”

她繼續糾纏,我繼續溫柔地重複,

偶爾她鬧起脾氣,耍起賴,甚至乾脆坐在地上哭鬧起來,我依然站在一旁,穩如泰山、堅定不移。

她哭著哭著也沒有辦法了,有次甚至對我吼了一句“媽媽,你太冷血了,我討厭你”,然後一邊擦著淚一邊跑得老遠。

孩子生氣對我說重話,我是可以接受的,那時我還對自己能這樣“溫柔而堅定”地堅持原則,頗有成就感。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很多父母出於對“溫柔而堅定”,

表面上的理解去執行,

雖然不打不罵不暴力,

沒有讓孩子破壞規則,

但也沒有關心孩子的感受,

沒有嘗試用更合適的辦法解決問題;

而是和孩子僵持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其實是把這個原則,

演變成了“軟暴力”。

看到這裡,

我們要思考一下,

是不是我們經常用的也是“軟暴力”,

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溫柔而堅定”的含義,

還是隻是從表面去執行,

導致孩子覺得我們“冷血”!

但是我們的孩子是寬容的,

他們會給我們改變的機會,

讓我們扭轉認知,改變自己。

我在改變中,一直在想,“溫柔”到底指的是什麼?

我發現,溫柔不僅僅是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也不僅僅是接納孩子哭鬧的情緒,最關鍵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的需求。

孩子只會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心理發展和興趣愛好等等,去張嘴或者動手要自己想要的。

2歲的寧寧,在家翻出來一瓶大人吃的鈣片。

屁顛屁顛跑來找我幫忙說“媽媽,打開打開”。

放在以前,如果用“溫柔而堅定”的方法,我可能會蹲下來和她溫柔地說:“這個是媽媽吃的鈣片,寧寧不能吃哈。”

那她或許又要撒嬌、耍賴,然後我又要抱著哭鬧的她,冷靜地等她哭完。

大人很累,

孩子也不開心,

那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寧寧是想打開蓋子,看看裡面是什麼對嗎?”(第一時間撫慰住了寶貝情緒)寧寧點點頭,還叨咕說:“寧寧想吃。”

對於寧寧這樣的年齡看見什麼都好奇,我理解她的需求說:“哦,寧寧想嘗一下瓶子裡的鈣片。”(支持、接納、理解寶貝的需求)

但表達完理解以後,並不意味著,我就要立刻給她吃。我話鋒一轉說:“可是瓶子裡的鈣片,不想出來呢,我們叫它出來好不好。”(堅持自己的想法)

寧寧看著我,笑起來答應:“好。”於是我就先喊了一聲:“小鈣片,你快出來,寧寧想吃你。”(用遊戲、用好玩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寧寧一聽就咯咯咯笑出聲了,跟著我奶聲奶氣地喊:“小鈣片,你快出‘nái’,寧寧想吃你……”(吸引寶貝注意力)

我們笑作一團,我又接著說:“看樣子小鈣片不想出來,寧寧可以先搖一搖,聽聽它在裡面跳來跳去的聲音。”(轉移寶貝注意力)

寧寧拿過瓶子亂晃起來,一邊笑著一邊當搖鈴玩。過一會兒就沒了興趣,扔在沙發上,玩別的去了。

兩三歲的孩子,遊戲、角色扮演都是非常好的方式達到的原則“堅定”。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堅定”!

到底指的是什麼?

我想,

並不是單純指態度堅定,

而是儘量用靈活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去達到“堅定”這個目標。

其實孩子揹著我,纏著爸爸都吃過幾次了,也沒發生拉肚子的情況。

我不可能讓我的女兒一輩子都不吃冰淇淋,我的底線僅僅是儘量想讓她少吃一點。

假期全家出門玩,小拍又嚷著要吃冰淇淋,我問:“你上次吃是什麼時候呀?”

小拍想了想說:“好久好久了呢,過了夏天,我就再也沒吃過了。”

我說:“那看起來你真的很想吃哦。”小拍點點頭。

我接著說:“那好吧,這麼久沒吃了,可以吃一個,但是得買一個小的,和妹妹分著吃。”

小拍狂喜,沒想到我居然會同意,飛速跑去小賣店裡挑冰淇淋去了。

其實這也是一個“以退為進”,對待孩子的策略。

看起來似乎妥協了,但卻不是無原則無條件的妥協——“買一個小的,和妹妹分著吃”,就是妥協的條件,而且沒有走出這件事的範圍,胡亂提條件,也沒有破壞我的底線。

當然,這也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臨時想出來的策略,對待小拍這麼大的孩子,有時候,甚至可以啟發他自己,想出雙方都滿意的辦法。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親子諮詢老師曾說:

“在對孩子有所要求時,

面對孩子的各種反應,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應對辦法,

才能最終達到目標。”

沒有一個辦法是萬能的,

“堅定”原則的方式,

可以多種多樣,

慢慢的我們腦子也會轉得越來越快。

溫柔而堅定,

並不是溫柔地把孩子拒絕以後,

就看著孩子哭鬧,

等著他自己妥協來達到堅定。

而是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根據事情發生的具體情況,

靈活地堅持底線,

達到“堅定”的目標。

雖然這對我們的要求好像又提高了不少,

需要整合一些對自家孩子有用的技巧和方法,

但能用更柔軟的姿態,

去解決親子問題,

相信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

都願意去努力的。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用有限的時間,

給孩子智慧的陪伴。

相信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

都願意去努力的。

我們的溫柔而堅定,為何變成了冷血?

文章來源優爾教育(ID:yoercom)

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平臺轉載使用,須保留本平臺註明的“文章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繫。貝貝媽個人微信號75727308。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賬號“閱讀陪伴成長”ID:ziranyangyu“ 這裡,有你最需要的育兒經典文章和資源,有貝貝媽的一路陪伴。我們為關心寶貝學習成長的你,送上教育信息、教育資料、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方法與經驗,讓“閱讀陪伴成長”成為我們0-18歲家長交流分享的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