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斜溝:位於兩幅斜屋面交叉的陰角處設置的排水溝道,用琉璃瓦或蝴蝶瓦的底瓦鋪設。還有用白鐵皮鋪設的。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墀頭:墀頭(chí tóu)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構建之一。為硬山山牆伸出至簷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兩邊山牆邊簷,用以支撐前後出簷。墀頭築於一棟房屋的兩邊牆上,俗稱“腿子”,或“馬頭”。墀頭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以簷收頂,為戧簷板,呈弧形,起挑簷作用。中部稱爐口,是裝飾的主體,形制和圖案有多種式樣。下部多似須彌座,叫爐腿,有的也叫兀凳腿或花墩。墀頭的裝飾簡繁不一,簡單的則全無雕飾,只疊合多層梟混線。而複雜的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類吉祥圖案。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垛頭:同墀頭,位於山牆廊柱以外的牆體部分稱為垛頭。垛頭共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部挑出以承託簷口,中部為牆身,下部為勒腳。垛頭厚與山牆相同。

●梢子:墀頭上挑出部分,由幾層形狀特殊的磚件組成,從下而上分別為荷葉墩、半混、爐口、梟、頭層盤頭和二層盤頭。

●金滿鬥(牆):空鬥牆體中磚與磚之間形成的空盒內填充碎磚石、土等,由此形成的牆。

●木梳背碹:是帶有一定弧度的磚碹。因其起拱弧度形如老式木梳背部曲線故名。

●平碹:一般用於跨度較小的窗洞口上部,起過樑作用。

●圓光碹:又稱”月光碹”。多用於月亮門,用經加工後的磚擺砌而成圓形碹。

●異形碹:形狀異形的碹,如多邊形瓶形碹等。

●虎皮牆:在牆體砌築完成之後還要在外牆面的各石塊間勾突出灰縫,由此形成的牆面似虎皮斑點而得名。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清水牆:磚牆只做勾縫處理,對外裸露磚牆面,勾縫後的牆體外表整潔、樸實、高雅。

●金鑲玉(牆):或稱“金包玉”,由土坯和磚共同構築的牆體,將土坯或碎磚石作為內牆心,以磚作為牆的外立面。。

●兜肚:垛頭上部的一塊方形刻有圖案的板磚。

●五形山牆: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如潮汕人的房屋往往把屋山做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形狀,這是信風水的房主用自己的生辰八字喜用神來定義的。例如八字喜金的,就把山牆牆頭做成“金”字形。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倚柱:壁柱雖然保持著柱子的形式,但它實際上只是牆的一部分,並不獨立承受重量,而主要起裝飾或劃分牆面的作用。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一塊玉:磚細牆門下枋面上,四邊起線框,兩端作線紋裝飾,位於中間之長方形枋心部分(下圖三角部分)。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三飛磚門罩:用磚三皮,逐皮疊澀挑出作為裝飾,常用於牆門門罩,圍牆頭及垛頭上作挑簷。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排山勾滴:硬山懸山或歇山,博風槫上之勾頭與滴水。豎帶外側,博風板上方,施以勾頭瓦和滴水瓦防山尖雨淋,勾頭和滴水頭向山牆之外排列,此列瓦壠稱排山。排山合角處,即山尖最高一塊瓦用勾頭,故稱排山勾滴。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華廢:就是排山勾滴,宋官式中稱華廢。也就是歇山、懸山建築的瓦做在垂脊之外橫置著一排勾頭瓦當的部位,實際是屋山出際的位置,故又謂之“屋廢”。唐構有在垂脊與排山勾滴之間保留2-3隴筒瓦,稱為“裹隴華廢”,在日本盛行。

●趕宕脊•博脊:歇山沿落翼面上部與水戧成45度相連之脊,屬於山花板下屋面上端的壓頂結構,是山花板底與山面坡屋面交界處的屋脊,它也是在山花板之外的半邊脊。趕宕脊中間向內凹成八字形者為八字趕宕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山牆、簷牆、隔牆、半牆、塞口牆、圍牆:根據牆體所在不同位置,位於房屋兩端沿進深方向依邊貼而建的牆叫做山牆。根據立面不同,山牆又可做成硬山牆、屏風牆、觀音兜三種。沿開間方向,位於簷柱處的牆叫簷牆(前牆、後牆);用於分隔屋內空間的牆叫隔牆(有的地方稱夾山);位於窗下的矮牆叫半牆;天井兩旁以及廳堂前後的牆即其前、左、右三面牆體稱為塞口牆;分隔院落的叫圍牆。

●臥瓶嘴、三飛磚、壺細口:吳式或徽派建築常用的簷頭垛頭疊磚方式。

●一丁一順:砌牆時,按牆體面闊方向砌置的條磚稱“順”,按牆體進深方向磚置的條磚稱為“丁”。一順一頂就是每層磚以一橫一縱交替壘砌,這種做法又稱“梅花丁”。以此規則,在砌牆用磚時還有“一丁三順”(一塊丁接三塊順)、“一丁五順”(一塊丁磚接五塊順磚)、“多層一丁”(多層順磚加一層丁磚)等。

●平磚、側磚、順砌、丁砌、錯縫:磚塊平放為平磚;磚塊側立著放為側磚;將磚沿牆面闊方向放為順砌;將磚按牆進深方向放為丁砌;上下兩層磚縫交錯為錯縫。

●屏風牆•馬頭牆•封風牆:又叫馬頭牆,為高出屋面,並依照屋面提棧的斜度砌成階梯狀的牆,因有防火漫延之功能故又稱防火牆。屏風牆有三架屏風、五架屏風等不同,每級牆體頂部做有雙落水瓦頂。五架屏風的總寬按五份半計,中屏風寬佔一份半,其餘四架各佔一份。中屏風簷口距屋脊底的高度為四尺半(130CM),將中屏風簷口距屋面簷口的總高分成三份,作為五架屏風牆各級簷口之間的距離。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觀音兜:山牆由下簷成曲線至脊,高起若肚兜狀故名。觀音兜有全觀音兜和半觀音兜之分,半觀音兜山牆自金桁處起曲線拔高至頂,牆頂高度距屋脊底三尺(約83CM)。觀音兜高於屋面的部分,內外兩側均須做平出飛磚,鋪蓋瓦。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牆門、門樓:塞口牆中間所開通道門為牆門,高出塞口牆之上的稱門樓。

●金剛牆:不在建築物正面、側面明顯部位泛指建築物臵於隱蔽部位的牆體。橋體拱券底部或平橋橋面下真正的承重牆體,即橋墩。它有平衡拱券側推力和支撐力,另外還做成兩端尖頭狀,以起到分散水流對橋體的衝力作用。

一般被罩面遮擋的隱形結構牆,如東陵地宮入口處的牆也叫金剛牆。琉璃檻牆,琉璃影壁等,在琉璃面磚後部的實牆體以及建築天溝部位砌的矮牆也稱金剛牆。

●雲牆:把圍牆做成高低起伏曲線狀的牆。

●築脊:牆頂或正脊上用瓦築脊方式。將瓦豎立緊排在攀脊或滾筒瓦條上,瓦頂作蓋頭灰者統稱築脊。

●遊脊:一種較簡單的正脊築脊方式,用小青瓦相疊而斜鋪於攀脊之上者為遊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花筒脊:滾筒瓦條上用磚瓦疊砌,脊頂採用蓋筒者稱花筒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瓦作:唐代殿宇瓦作以全灰筒瓦為主,唐中後期已開始有琉璃瓦構件出現,也只是用在屋脊、吻和簷口處,即琉璃圍邊青瓦裝芯的屋面。到了金代以後才出現了全用琉璃瓦的屋面。琉璃瓦以黃色為貴,用於皇宮與寺廟。綠琉璃瓦次之,用於王公貴族府邸。藍色用於祭祀建築。民居禁用琉璃瓦。

●大式瓦作、小式瓦作:大式瓦作用於高等級的宮殿廟宇建築,多用琉璃筒瓦騎縫,有特製的脊瓦和吻獸等脊飾。小式瓦作以小青瓦騎縫,也有少數以筒瓦作合瓦的,瓦作專業術語稱為“黑活”,屋脊上沒有吻獸等飾件。

●幹槎(chá)瓦、幹擺瓦:一種瓦面鋪設形式,在鋪設屋面時在瓦壟上不使用膠結材料,而只利用瓦片上下疊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屋面。

●剪邊瓦:南北朝、隋,唐間的宮殿、廟宇、邸第多用白牆,紅柱,或在柱、枋、斗栱上繪有各種彩畫,屋頂覆以灰瓦、黑瓦及少數琉璃瓦,而脊與瓦採取不同顏色,已開後代“剪邊”屋頂的先河。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大瓦、小瓦、筒瓦:大瓦規格20釐米X20釐米,小瓦規格為18釐米X18釐米。筒瓦規格有三種,分別是10寸、12寸、14寸。大瓦一般作底瓦(仰瓦),小瓦和筒瓦做蓋瓦用。

●琉璃瓦: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國傳統的建築物件,通常施以金黃、翠綠、碧藍等彩色鉛釉。我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建築上使用琉璃瓦件裝飾。琉璃瓦經過歷代發展,已形成品種豐富、型制講究、裝配性強的系列產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勾頭瓦、滴水瓦、羅鍋瓦、折腰瓦、走獸、挑角、正吻、合角吻、垂獸、戧獸、寶頂等等。

●筒瓦:橫斷面成半圓形的瓦。筒瓦是用於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製作時為筒裝,成坯為半,經燒製成瓦,一般以粘土為材料。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瓦當•勾頭: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製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當是瓦的頭端,瓦用於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在實用上,既便於屋頂漏水,起著保護簷頭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

●滴水:古建築屋頂隴溝最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的板瓦稱為滴水。一端帶著下垂的邊兒,底瓦於簷口處,其下端有下垂之圓尖形瓦片,蓋房頂時放在簷口,在燒製之前,會被繪上植物或者花卉的線條。

●板瓦:板瓦是古代建築覆蓋屋頂瓦的一種,橫斷面小於半圓形的弧形瓦,使用時仰置在屋頂上,縫隙間可覆蓋簡瓦,構成筒瓦屋頂,或覆蓋板瓦,構成仰合瓦屋頂。板瓦有帶琉璃釉和不帶琉璃釉兩種,不帶琉璃釉的板瓦又叫青瓦、素瓦、布瓦。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青瓦•布瓦:不上釉的普通青灰色瓦,清代官式稱為布瓦,也叫片瓦。青瓦可以是板瓦形式,也可以是筒瓦。

●仰瓦:

仰瓦也叫底瓦,在鋪設建築屋面的時候,將瓦的凹面向上的瓦就是仰瓦。仰瓦一般指的是大號板瓦,筒瓦沒有仰瓦之說。

●合瓦:合瓦也叫蓋瓦,是相對仰瓦而言的,指的是在鋪瓦時凹面朝下的瓦。合瓦蓋在每兩列仰瓦之間的縫隙上以防雨水滲入屋內。合瓦可以是板瓦,也可以是筒瓦。

●滴水瓦、花邊瓦、勾頭瓦:滴水瓦為大瓦(底瓦)用在瓦楞最下簷口的一塊。花邊瓦是小瓦用在瓦楞最下簷口的一塊蓋瓦。如果以筒瓦為蓋瓦,則最下簷口的一塊用勾頭瓦,即瓦當。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魚鱗瓦:魚鱗瓦就是瓦片形狀有若魚鱗,多為三角銅瓦鎦金形式。與普遍常見的近似方形或長方形的瓦不同,瓦形線條更為優美,用魚鱗瓦鋪設屋面,一樣整齊有序,又顯得非常特別。例如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須彌福壽,其主體殿堂妙高莊嚴殿的屋頂就覆蓋著魚鱗瓦,而且是銅質鎏金的,耀眼奪目。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板瓦屋面、小青瓦屋面、筒瓦屋面:蓋瓦用小瓦的稱板瓦屋面或小青瓦屋面,用筒瓦的稱筒瓦屋面。

●瓦楞、豁:蓋瓦一列稱為一楞,即一壠之意。兩楞之距離稱為一豁。屋面兩端的瓦楞稱邊楞,用於硬山牆的邊楞為蓋瓦,用於屏風牆的邊楞為底瓦。南方風俗,屋面正中一楞應為蓋瓦,俗稱”雄楞居中”。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水路:因蓋瓦小於底瓦,每一豁中間(底瓦凹)形成的溝底。

●望磚:鋪在椽子上的薄磚。用以承受瓦片﹐阻擋瓦楞中漏下的雨水和防止透風落塵﹐並使室內的頂面外觀平整。

●攀脊:在屋面合角的老瓦頭空隙裡,先用碎磚瓦墊實,再用灰漿抹平,上合兩皮瓦,用灰漿鋪設。

●老瓦尖、嫩瓦頭:屋脊兩邊的瓦楞稱老瓦頭。硬山屋面於攀脊兩端覆花邊瓦稱嫩瓦頭。

●瓦釘、瓦釘帽:用筒瓦的屋坡,為了防止瓦壠下滑脫落,都會在最下一層的勾頭瓦(瓦當)上加以鐵釘固定,但鐵釘裸露在外時間長了也會生鏽斷掉,於是又給它扣上個“帽子”,那就是瓦釘帽。帽子也是黃釉琉璃製成的,裡面有灰泥,乾燥後就會與釘子固定在一起,能避免鐵定受潮生鏽。有的瓦釘帽會以其它造型展示,例如戧角上小獸前端的騎雞仙人其實就是一個大的瓦釘帽。江浙還有把瓦釘帽做成小人狀的,謂之為“簷人”。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簷人:吳式建築筒瓦屋面簷口處,為防瓦片下滑並起裝飾作用,在勾頭瓦上加設鐵釘,為防鐵釘生鏽,於鐵釘上加釘帽。有把釘帽做成小人樣,稱作簷人。

●屋脊頭:民間屋脊不得使用鴟尾龍吻等高規格脊飾,一般多為“清水脊”。清水脊是用磚瓦現場加工壘疊砌築而成,做有挑出的“象鼻子”或“蠍子尾”。但在民間有些寺廟宗祠文廟之類的殿堂建築是可以使用龍吻或魚龍吻的。除此之外,有些廳堂脊頭常使用哺龍、哺雞、回紋頭、甘蔗頭、雌毛頭、紋頭等脊頭構件,這些基於民居正脊兩端的脊飾統稱為“屋脊頭”。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甘蔗脊:吳地屋脊頭的做法,甘蔗脊多用於普通民房和圍牆頂。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雌毛脊:雌毛脊用於民房,因兩端翹起,故需將兩端攀脊墊高,做鉤子頭。雌毛脊須用鐵扁擔起翹,脊端用灰塑做成鷹嘴式裝飾。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紋頭脊:紋頭脊是在屋脊的兩端以回紋、亂紋為圖案裝飾,要求紋頭自攀脊起,其底部外稜角呈45°角,紋頭脊與嫩瓦頭平齊。紋頭脊同甘蔗脊,多用於民房和圍牆頂,不同的地方是紋頭脊在築脊方面用鉤子頭。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哺雞脊:哺雞脊用於廳堂,攀脊之上砌滾筒,因此屋脊略高於民房屋脊。哺雞脊一般是在正脊兩端裝飾雞狀物,根據雞的形象並有開口哺雞和閉口哺雞之別。哺雞的製作要求形象古樸、抽象,雞嘴、嫩瓦頭、威三者在同一條垂直線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哺龍脊:哺龍脊高同哺雞脊,多用於寺宇廳堂或殿庭,屬於高規格屋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黃瓜彎、黃瓜環脊、黃瓜環瓦:回頂屋頂部前後屋面相合處所用凹凸起伏之狀的底瓦和蓋瓦,因形狀弓似黃瓜,故稱黃瓜環瓦。用黃瓜環瓦的屋脊稱黃瓜環脊。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豎帶:于山尖內側,依屋面坡度,自正脊起到戧根所築之脊,稱豎帶,即北方之垂脊。南方豎帶與北方垂脊不同之處,豎帶至戧脊根即終止,而硬山或歇山垂脊直至延伸到前後簷柱或簷桁之上。豎帶築於兩蓋瓦間,中心線對底瓦。豎帶外側還有一楞蓋瓦,下砌飛磚三路,逐皮收進,其下為博風。

●勾頭戧、如意頭戧、洋葉戧:南方發戧的戧頭尖角幾種形式,其中洋葉戧就是戧角做成卷草形。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扶壁、飛扶壁、扶拱垛:就是扶持牆壁的意思。就是為了平衡拱券對外牆的推力,而在外牆上附加的牆或其他結構。就是說中間的拱對牆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將牆向內推。扶壁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下圖無樑殿以兩側外層拱和厚牆以代替飛扶壁抵消穹頂的側推力)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三川脊:福建地區古建築屋頂形式之一,在完整的屋頂上,將正脊中間一段抬高,並在抬高的兩側增加垂脊。正脊分成三段,中間高,兩側低,並出現四個燕尾。建築上又稱三川殿。最高的那條屋脊的中間一段抬高,這樣正脊就能“一分為三”,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三段屋脊。與此同時屋脊一段的燕尾也能“由二化四”,這種從少變多的“魔法”大大豐富了前殿立面造型變化和屋頂裝飾趣味。

三川即三穿,原指三門,其中左右兩道側門稱“龍虎門”。以左為大,香客進廟時皆由龍門進,由虎門出,取登龍門祈好運,出虎口解厄運之意。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斷簷升劍口:隨著三川脊中間一段的抬升,位於中間那一川的屋簷也隨之斷開並往上抬起,使得前殿正面看去在屋頂以下剛好是一個“凸”字型。這種結構除了強化屋頂形式尊卑,使立面造型更加靈動外,其抬升起來的正間屋頂也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實現了外觀和功能的雙重優化。

●凹壽:又稱“塌壽”是指大門入口向內退縮一定的空間,這個內凹的空間剛好使得前殿平面呈現“凹”型。凹壽的設計極大地改善了前殿的前部景觀,使其不至於呆板平直,從功能上說凹壽還能遮陽擋雨,保護脆弱的木質門扇,此外縮進的空間還形成一個“風口”,有利院內的空氣流動。

●龍虎堵:是位於龍虎門兩側的分別刻有龍和虎圖案的牆堵。

●雲冠:沖天牌坊的沖天柱頂端雕有云朵狀的柱頭。

●日月牌:即華表或欞星門兩邊柱子上的雲板。

●火焰珠:版坊或建築物頂部額坊或正脊中間常安裝有帶有火焰紋的圓珠,代表太陽或如意摩尼寶。

●影壁、包框牆、景牆: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過街影壁:在建築之外隔街所設置的影壁,與大門隔街相望。過街影壁並沒有一般院門內的影壁那樣的屏障作用,而是建築空間與氣勢的一種延續。

●跨山影壁:在以“坎宅巽門”為格局的四合院中,由於開在東南方位的院門距東廂房太近,沒有空間砌築獨立的影壁,就利用東廂房的南牆作影壁,這樣的影壁就叫做跨山影壁。跨山影壁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直接在東廂房的南山牆上做個影壁心即可;另一種是凸出廂房山牆仍做一個獨山的影壁。

●跨河影壁:在建築之外的河對對岸做的影壁,與過街影壁類型一樣,不起屏障作用,主要是為了界定空間,延續建築氣勢,大多屬於寺院、文廟等較大型的非住宅性建築配套設施。

●八字影壁:平面呈“八”字的影壁,有三面牆組合的獨立影壁,也有大門兩側的撇牆形成的八字影壁。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焚帛爐•燎爐:焚帛爐古代亦稱燎爐,常見於壇廟、陵地、私家墓園等地方,在祭奠儀式上用於焚燒祭祀物品。祭祀典禮結束後,神案上祀奉天帝和先人的供品、祝板、祝帛以及彩紙、金銀錁子、錫帛等祭品要送至爐內焚燒。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疊澀:疊澀是一種古代磚石結構建築的砌法,用磚,石,有時也用木材通過一層層堆疊向外挑出或收進,向外挑出時要承擔上層的重量。 疊澀法主要用於早期的疊澀拱、磚塔出簷、須彌座的束腰、牆門墀頭的拔簷等,常見於磚塔、石塔、磚墓室等建築物。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礓嚓:一般室外的坡道,為增加地面的磨擦力,在坡道、斜道上用磚石露掛側砌,或用混凝土澆築成鋸齒形如搓衣板的面層,以防滑並有利於行進,。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慢道:長坡道,《營造法式》規定:城門慢道高與長之比為1:5,廳堂慢道為1:4。

●檻牆•半牆:檻牆是房屋前簷窗下的矮牆,高度一般在三尺左右。檻牆的頂面是一塊厚約2寸~3寸的木板,稱為榻板。榻板以下為檻牆,以上為木窗。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散水:散水是沿建築、臺基等四面鋪設的一段地面,一般用磚鋪墁,從牆或臺基側面向外傾斜以利屋簷下瀉的流水。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高拱柱:牌樓橫樑上,帶燈籠榫以固定角科斗拱之柱。

●花板:牌樓橫枋之間帶雕飾之板。

●霸王槓:又名”挺鉤”,支撐牌樓獨立簷樓之鐵件。

中國古建築之魅力——磚瓦美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