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瘟神」的老人——記麟遊攻克「大骨節病」第一人殷培璞教授

六盤山深處,有個連地圖上也找不到的小村莊——麟遊縣楊家堡村。十幾年間,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人,蹦蹦跳跳的頑童,西裝革履的城裡人,路過村頭的一座無名山時,都會默默地向著小山三鞠躬,甚至灑淚當場。

無名山上葬著誰?用當地村民的話來說,葬著“‘送瘟神’的老人”殷培璞。

“送瘟神”的老人——記麟遊攻克“大骨節病”第一人殷培璞教授

殷培璞,1921年生,擁有包括“衛生部地方病專題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醫藥技術革命先鋒”、“知名骨科專家教授”等眾多金字頭銜。為何這名醫學泰斗會葬在六盤山深處?原來,他生前曾在麟遊的山嶺間與“大骨節病”鬥爭了20餘年,直至臨終前親手指定了自己的埋骨地,“我要躺在這裡親眼看著,後來人是怎樣給大骨節病‘送終’的!”

時光倒轉,大醫精誠,讓我們回到殷教授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鄉親們,你們的苦我知道!”

1978年夏,麟遊楊家堡村麥收剛過,家家戶戶正在打場曬麥。一個兩鬢斑白的城裡人揹著包袱來到了這個小山村。

“家裡幾畝田,麥子夠吃不?”城裡人問。

“20畝地,不夠一家人口糧”村裡人回答。

“為啥?”城裡人問。

“‘拐拐’太多,幹活不行吃飯行哩!”

鄉親們一片鬨笑,“拐拐”指的是大骨節病患者,一旦得上這種病,膝部、肘部、踝關節變形扭曲,輕則幹不了重活,重則殘疾臥床。笑聲中,幾名“拐拐”挪動著“X”型腿和“U”型腿慢慢離開人群,滿臉失落。然而,這個城裡人卻怎麼也笑不出來,他就是殷培璞教授。

“送瘟神”的老人——記麟遊攻克“大骨節病”第一人殷培璞教授

是啊,類似的情景他在麟遊縣很多山村都親眼目睹過,在麟遊一些偏遠山區,“拐拐”比例高達50%以上,每當山村裡有了新生兒,父母心裡只有一個祈求——老天爺啊,千萬別讓娃娃變成“拐拐”。

對於山裡人來說,“拐拐”防無可防,治無可治,就像一場上天降下的瘟疫。大骨節病盛行的村子中,小夥子家出再多彩禮,也娶不上外鄉閨女,山嶺間撂荒成片的土地,只因缺少壯勞力,鎮上的年集中,外來客商對走路姿勢怪異的本地人指指點點,引發鬥毆……

“鄉親們,你們的苦我知道!”殷教授決定,就在這楊家堡村住下來,目的只有一個——“送瘟神”。

一間土坯房中,三塊圓石上架口黑鍋就是廚房,一鍋雜糧面扔上幾片包菜葉就是正餐,放倒一箇舊櫃子,上覆幾塊木板,一張床就地出現……麟遊縣防疫站退休職工王治文清楚的記得,那房子是在是太“寒酸”了。

但就在這座房子裡,殷教授指導全縣完成了地方病普查工作。數據顯示:1978年,麟遊縣大骨節病患者超過1.7萬人,患病率高達28.89%,這意味著,每十個麟遊人中,就有三個“拐拐”。

不久後,縣政府在殷教授的建議下,開始動員嚴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殷教授對自己的醫術很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手術刀能讓很多人重新站立起來。

然而,事與願違,或“不願挨一刀”,或“祖祖輩輩都這樣”,或“先看別人治”,殷教授和他的團隊落入了“無刀可動”的窘境。怎麼辦?殷教授決定,用事實打消人們的疑慮。

距離殷教授住處不遠,10歲的李東林每天上學都忍受著大骨節病帶來的巨大痛苦。距離村小學不過30米遠,他卻要一步一挪地走上10分鐘。那一天,殷教授在上學路上問他:“娃娃,想跑起來不?”,“爺爺,我想”,“好,給我三個月”……

“拼了老命,我也要送走‘瘟神’”

坐上汽車,李東林這個山裡娃第一次來到城裡。殷教授不但承擔了他的全部費用,還親自操刀為這個山裡娃剔除腿關節中的骨刺和遊離體。

一個月過去了,李東林踱出了家門,兩個月過去了,他能快步走了,三個月過去了,他跑的飛快。村裡人說,殷教授是神仙,能把娃娃從“瘟神”手裡搶回來哩!

又是接連幾臺手術,殷教授在縣醫院親自操刀,患者奇蹟般轉好。一傳十,十傳百,麟遊的群山沸騰了。很多人慕名前來做手術,殷教授來者不拒,每天的手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

“送瘟神”的老人——記麟遊攻克“大骨節病”第一人殷培璞教授

(王治文指著殷教授曾經用過自行車和老照片)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呂銀玉剛剛來到麟遊縣醫院工作,回想起30多年前那段在手術檯上給殷教授打下手的經歷,他很動情。

“醫德,他身上有真正的大醫之德”呂銀玉說,有些病人很窮,連到縣城的班車票和伙食費都沒有,殷教授知道後,就默默的資助這些病人。同時,患者都指名要殷教授主刀,他從不推辭,手術一臺接一臺,經常一站就是大半天,有一次手術過程中為了搶時間,甚至站著尿到了褲子裡,但手術卻異常成功。

稍有空閒,殷教授就開始了自己的“跋山涉水”之旅。一根齊肩木棍,能當手杖能防狗咬;一雙解放鞋,能走山路能淌泥路;一袋燒餅,能當早餐能當午餐,一輛二手自行車,大路“人騎車”,小路“車騎人”……儘管已是花甲之年,但殷教授卻用雙腳踏遍了麟遊1700平方公里內的所有鄉村,同他的話說“拼了老命,我也要送走‘瘟神’”。

麟遊縣醫院骨科大夫王繼科清楚的記得,有一段時間裡,殷教授走鄉串戶走訪病人時都會在自行車上馱一個木板凳。原來,很多大骨節病人雙腿扭曲,上廁所時蹲不下去異常痛苦。殷教授就想了一個土辦法,在木板凳上挖一個圓洞,病人就能坐著如廁了。本來他只動手做了一兩個,但很多病人卻都希望用上這個特殊的板凳。殷教授一咬牙,聯繫縣裡木器廠,自掏腰包定製了100多個這樣的板凳,並藉著走鄉串戶的機會給他們送過去。

“換人不換事,我走了你們接著幹”

寒暑更替間,殷教授已經滿頭白髮,雙手老繭,卻依然舊衣舊褲,樸素如初。簡樸的外表下,老人的那顆大醫之心依然熾熱,他在思索,我老了,還能再做幾臺手術?又該怎樣去拯救這六盤山中下一代的娃娃們?

大骨節病,在醫學界至今沒有精確找到至病症結所在,但公認與水質、食物和兒童的抵抗力等息息相關。水質可以打深水井解決,食物構成可以慢慢改善,但兒童抵抗力怎樣提高呢?

看著楊家堡村瘦弱的兒童,殷教授打心眼裡難過。他找到村小學校長,說出了一個驚人的計劃——由他個人出資,購買海帶、黃豆,給孩子們補身體。為什麼要購買這樣兩食品?原因很簡單,海帶和黃豆不算太貴,而且海帶補碘黃豆補蛋白質,正是山裡孩子們最缺乏的營養物質。

楊家堡村村支書單成軍清楚的記得,熬好“海帶黃豆湯”那天,殷教授親自給100多名孩子每人舀了滿滿一碗。孩子們拿出自帶的冷饅頭,就這熱湯吸溜吸溜的喝起來,殷教授在一旁慈愛的笑著。

1:100,殷教授在用自己的積蓄堅持著,然而三年後,他終於被孩子們“喝窮”了,他負擔不起這看似平常的一碗“海帶黃豆湯”了。得知這個消息,鄉親們自發行動起來,東家拿出了皺皺巴巴的“大團結”,西家背來了隔年的半袋黃豆……

“海帶黃豆湯”是一碗愛心湯,更是一碗試驗湯。堅持四五年後,村民驚奇的發現,這些喝湯的孩子,居然沒有一人患上大骨節病。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殷教授的帶領下,麟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的推動下,全縣廣泛推廣了“改水、食雜、講衛生”的大骨節病預防方法,投入巨資打出了上百眼深水井,3000多名群眾搬出了大骨節病高發重災區……時光如梭,他正在一天天老去,但他卻對學生們說:“換人不換事,我走了你們接著幹”。

2004年9月16日,享年83歲的殷教授走了,他留給麟遊的,是600多臺手術記錄,上萬次的診療筆記,數十萬字的科研報告……。噩耗傳來,哭聲震動山間,人們不相信,多好的人啊,怎麼就這麼走了!

“送瘟神”的老人——記麟遊攻克“大骨節病”第一人殷培璞教授

十四年過去了,殷教授就葬在六盤山深處的無名山上。不久前,王治文、李東林、呂銀玉、王繼科等很多人都先後去墳前掃墓。一壺老酒,幾束山花,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要告訴殷教授兩個好消息:其一,最新普查顯示,麟遊全縣9.2萬人口中,40歲以下人群已經完全消滅了大骨節病;其二,不久後,在麟遊要召開一個國家級地方病防治會議,在將“麟遊經驗”將推向全國的同時,將全國地方病防治工作進一步細化深化。

寶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