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韩琳琳

一位理科学霸,却做了文化人。她是回声书店创始人,畅游于文学艺术的海洋;她是潜伏的作家,每个字都清新理性沉静犀利。今天,她终于给海宝君发了一篇文章:知味之年。

知味之年

三十三岁那年,我才开始对厨房产生了一点兴趣,起因是为自己的小店增加餐品,要研究菜式口味。

我是极喜欢看书的,便一头扎入老饕们的领地,但不看菜谱,觉得叙述乏味无趣,只喜爱那种对文字和味道同样考究的作者。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这几年就看了汪曾祺的《做饭》、《唐鲁孙谈吃》、北大路鲁山人的《日本味道》、韩良露的《不敢不乐》、苗炜的《面包会有的》、庄祖宜的《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舒国治的《台北小吃札记》等等。

这些书都很下饭,我觉得他们治好了我的味觉麻痹症,让我发现,食物的滋味,音符的律动,绘画的色彩,在心里触动的波纹,是可以联通的。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开书店那些年,书籍、音乐和酒精是全部,恨不得像吃药一样补充营养。那时候家里的冰箱里只有饮料和啤酒,而烤箱里如果藏了只鞋子,我将永远也找不到。

当年,我对于食物味道的麻木无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吃饺子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馅的,会看到我一脸茫然,说,菜肉馅的……

生活在大连,我当然喜欢海物,可竟然觉得,蒸煮生鲜就是顶级美味了,所谓料理都是画蛇添足的勾当。这大概就像否认插花和盆景也是艺术,没看到它在细微处放大和赞美了自然。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最好的一定是新鲜食材的原汁原味。但是当你大胆的将两种味道混在一起时,通往未知味觉世界的入口就开启了。

很多美食都源于不可思议的融合,彼此增进,比如我曾经在一个高级西餐厅吃到混入了黄喉的甜品鸡蛋布丁,口感细腻中有脆爽的惊喜。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餐厅叫Noma,它大部分时间并不对外开放,而是在一个实验室一样的地方,做各种食材味觉实验,这家餐厅每年的体验都完全不同,每道菜都像一场炫彩的演出,食客所有感官被打开,被冲击,

他们离开时都不知道自己都品尝了什么,却存储了独一无二的记忆。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可我也认同北大路鲁山人说的,“最高的美食,其实完全无味,却有无穷的魅力”。大概需要品遍人间滋味才能达到那种境界,我还差远了。

过去我是个大鱼大肉爱好者,简单粗暴的美好一餐要有海鲜、红肉、鸡蛋和辣椒,鲜香辣对我这未经训练的舌头,就是全部美味。

像小孩都爱吃甜食,我对美味的追求停留在青少年喜欢看漫画书的程度很久,它最近几年才懂得看舌头上的文学。

于是我家厨房里的各种调味品不断增多,单酱油就有十几种,而且,现在我坚信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前几年我卖书的时候,常要给客人推荐。“故事性不强的文学作品”不是首选,比如波拉尼奥,大概含有松露,需要有经验的食客才能品出他的滋味,不会误解或辜负厨师的用心。

而东野圭吾就像鳗鱼饭一样,可以给很多人带来满足感。如果一个客人进来就问我,最近什么书好看?我会给他推荐像鳗鱼饭、叉烧肉、宫保鸡丁这类型的能让人大吃大嚼的作者。

这不是说什么作品更高明,就像没有一种食材绝对更有价值,也没有一样东西,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更好的。所以,只有恰当的才合适吧。

回声书店创始人韩琳琳发来一篇文章,不讲读书,是讲……

在知味之年,我发觉“看人下菜碟”也可能是善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