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稻花香裡說豐年,歌舞昇平慶開鐮。今天下午,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作為節日的主角,百位家庭農場主和部分城鄉居民一起共同慶祝豐收。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開鐮收割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開鐮收割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開鐮收割


山歌好比浦江水,唱不盡豐收的好年景。活動開場,一首新浜山歌《唱唱我伲農民幸福夢》唱響,自然貼切的歌詞,引得臺下觀眾掌聲雷動。此外,現場還上演了花籃馬燈舞、民歌演唱、口技表演等節目。

新浜山歌表演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新浜山歌表演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新浜山歌表演


▼花籃馬燈舞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花籃馬燈舞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花籃馬燈舞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花籃馬燈舞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花籃馬燈舞


莫道田間少秀才,今非昔比能無詩?活動現場,五位家庭農場主紛紛登臺獻詩。這不,來自葉榭鎮的陸佳斐出口不凡:“不事稼穡何來食,不務勤織哪有衣。”這富有哲理的詩句,詮釋了“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記否,記否,首屆豐收節詩歌唱酬,生活本就是詩的淵藪,斷岸百里有翩躚鷺鷗……”曾獲評“首屆全國十佳農民”的李春風也上臺獻詩,這首《黃橋村紀事》寫實景道實情,贏得滿堂彩。巾幗不讓鬚眉,在松江的家庭農場主中不少就是婦女,當來自小崑山的範冬英深情並茂地誦讀《泖田新歌》中“背井離鄉去討飯,有女不嫁泖田郎”一句時,臺下一位老人動情地說:“浦南地勢低窪,就像一口‘鍋’。解放前,泖蕩田九年不過三熟,潮來一片白茫茫。”

田頭賽詩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田頭賽詩


掌聲、笑聲、鑼鼓聲把豐收節活動推向高潮。一位耄耋老農民喜上眉梢,笑著說:“松江農耕文化歷史悠久,松江大米從宋朝起就成為貢米。解放初,城東公社長漊大隊的陳永康首創全國單季晚稻畝產716.5公斤,稍後又成功培育‘老來青’,那米真叫軟糯,雖冷飯仍不變硬。”老人嘖著嘴,繪聲繪色地說著。“可不,老來青煮飯,不用菜餚下飯。”邊上花甲之年老農應和著。

▼參與活動的家庭農場主和居民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人群中不知誰喊了句:“開鐮收割啦!”大家蜂擁撲向收割現場。這時,大型收割機在偌大的稻田裡奔馳,伴隨著馬達轟鳴聲,一排排沉甸甸的稻穗應聲倒下……豐收節中,還舉行嘗米、評米,並向榮獲2018松早香1號的金獎、銀獎、銅獎獲得者頒獎。

▼品嚐新米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首屆松江農民豐收節在泖港鎮黃橋村舉行

據悉,截至去年末,松江家庭農場已發展至921戶,經營總面積13.92萬畝,佔全區糧食播種面積的95%,去年戶均淨收入達11萬元。家庭農場政策的實施有效的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