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認識這十年,我大致辨認出兩個樊小純。

一個睿知、剋制、置身度外;一個敏感、愉悅、自覺自在。一面是保持濾距的真空;一面是令人著迷的鬆動。她能從生活的頑石裡打撈出哲句,也能在符號的容貌裡垂釣出詩意。這詩意,有時是系在胸頰下的懸索,有時是伏在記憶河岸的郊狼。

去年七月,車過外灘,我順道敲開她暫居在和平飯店的工作室。當時她正以繪畫和寫作者身份,受邀為斯沃琪藝術中心駐留藝術家。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在我看來,有趣的是,樊小純似乎利用了斯沃琪製造鐘錶這一“語境”,巧妙將駐留“能場”轉化成一個“存在”閾值。她讓自己懸停在時間的機器裡,透過作品選擇起義或者和解。

“我想到時間,這個我依然懷疑是否存在的東西。時間不是東西。時間是河流,流動著。時鐘製造了一種幻覺,使你在岸上看著這條河流。但現實中,你在河流之中,一直被衝往下游。而這些時鐘一直在岸上。”( 第23封信-《時間不會白白流過》)

也是這天,我看到她的《不存在的照片》初稿。24封書信,24疊稿紙依次鋪陳在牆上。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未來是“現在”的一個動念,是樊小純關涉“解蔽”入問的記憶交付和儀式實踐:在可見的被照亮中闊別,在不可見的被等待裡迎向。記憶和窮盡彼此和解還是相互較量,待誰來作出決斷? 我在猜想,她是否能讓《不必交談的時刻》之前的樊小純與哲學博士新身份之後的樊小純,在《不存在的照片》的書信體虛構小說裡幻化為此種遇見?——遇見即是離散,離散是遙相的瞻望,瞻望是至向未至未知的致敬與視看。

“真正的交會就是離散,如果雙方都是行星,都是良船。”

“我喜歡致敬這個概念,尤其是致敬天賦在永恆裡的跌跌撞撞,致敬命運之暴力背後的巨大善良。我們說如今缺乏儀式感——然而這就是儀式之一種,人深思熟慮地使另一些人再度觀看,這個行為就是儀式。”( 外一封 / 告別-《Auf Wiedersehen》)

“不是促使那不可見成為可見,而是促使不可見的不可見性源源噴湧其威力,這是虛構的偉大能力。”(楊凱麟語)

巴特說,照片講述了事物的生成、丟失與死亡,並悄然在觀看中演繹。又說攝與看之間,時間“驚人地”膨脹了。這“膨脹出的時間”是福柯在《馬奈的繪畫》中試圖構建的“看”與“說”的自由空間,是“可見”與“可述”裂隙之處的目光。也是樊小純“思維抵達時刻已完成”疏朗澄明的林中自由之境。

“裂隙是一個空間,攝影師站在這個裂隙裡,向裂隙索取,有時候他送過去一種嶄新的東西,冒著煙,發著光。”“偉大的攝影有裂隙嗎?當然。攝影師的精神世界越是龐大,自身越是有著充盈的明暗,越能把裂隙轉變為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有一些孵化正在發生。這個空間裡時間可以暫停,聲音可以放棄振動。這是一種意念,是荒蕪的反面。”( 第11封信-《裂隙》)

我們對無法言說保持沉默,但不是在一切問題上保持沉默。

那麼,可述之於“不可述”,是樊小純的《不必交談的時刻》。可見之於“不可見”便是樊小純的《不存在的照片》。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樊小純藉助哲學視域躍向哲視寫作,並置在書寫中製造一種克服。她總能讓閱讀站到驚訝的陰影裡,照亮狂喜之岸。她的文字耐讀,有剋制和溫度。就像德勒茲所說,美妙的句子,趨往語法之外的傾斜。她的文字、繪畫和影像都有這種“輕取”的傾斜。她將句子和畫面鋪陳成網,等待讀的降臨。

“看是一種捕獵關係。一幅好畫,攜帶著最初的靈感。這靈感可能並不直接呈現在紙面上,卻也時時刻刻在捕獵後來的人。”( 第21封信-《非暴力觀看》)

格拉克曾寫出一個事實。他寫世間的兩類作家,一類善於捕鳥,一類善於捕獸。通常捕獸的有更大的野心和體力,但他們從未帶回過昂然的活物。

“模糊的模糊是精確,而精確的精確是盡頭”。沒有人曾拍下照片。沒有寫作,只有寫作者。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我們無法對一本書寫出評論,我們只能希聲朗讀,然後攜帶這本書一起生活。


—FIN—


相關推薦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好書推薦|迎向已久的闊別

《不存在的照片》

樊小純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 內容簡介: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純寫作的一本虛構書信集,整本書的視角被分裂成了講述者與隱藏的傾聽者,但最終都攏歸於作者本身的敘述。信件的一隱一顯的兩位主角去看世間萬物,通過攝影、繪畫、建築、文學所關涉的場景,來講述世界的景觀——秩序下的自我與他者。

虛構的外殼,非虛構的內容物,24張不存在的照片,24種一個人接近圖像的精神狀態。這部作品關乎儀式的實踐,或者說,記憶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種蓄勢待發,另一方面,由於象徵性的預見而讓時間懸停。它不期待傳遞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給讀者的閱讀體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