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前不久,颱風“山竹”讓我們感受了一下大自然的狂放與“熱情”。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在“山竹”的影響下,香港、澳門和廣東一帶迎來一波攻勢強勁的大範圍暴雨。颱風過後,城市更是一片狼藉,眾網友紛紛感慨道:這是真·叢林大冒險啊!

“山竹”過後,人類除了感受了一下純天然版的“叢林穿越”,更是收到了大自然返還給自己的“禮物”。

9月16日,颱風“山竹”重創香港,沿海的杏花邨遭海水湧入,淹沒街道。積水退去後,街道上留下了滿滿的泡沫塑料、飲料瓶。這些原本被人類丟在海邊或海里的垃圾,在一場颱風後“還”給了人類。(來源:新華網)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面對此情此景,你是否會想象一下:

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夷平我們的家園

“如果你想毀掉一座穀倉,”曾經有位農夫告訴我,“只要在屋頂挖個零點零一平方米的洞,然後等著就行了。”

——建築師克利斯·瑞德,馬薩諸塞州阿姆赫斯特

人類消失的那一天,大自然會立刻接手,開始拆除房舍,讓這些房子從地球表面消失,毫無例外。

如果你有房子,那麼你就應該知道這種事情早晚會發生,只不過一直拒絕承認罷了。從你剛開始存錢買房子起,侵蝕的無情攻擊便隨之展開。你買房子的時候,只知道房價多少,卻沒人告訴你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阻止大自然在銀行之前佔有這棟房子。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就算你住在完全變質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群落裡,地面的一切物種都用重型機具剷除,以平整的草坪及整齊劃一的樹苗取代難以駕馭的原生植物,以消滅蚊蟲的名義,正大光明填平溼地。即便如此,你還是知道大自然並不會就此消失。不論室內是如何密不透風,也不論溫度是如何調節持平,不受室外氣候影響,肉眼看不見的芽孢仍可穿越重重包圍,在屋子裡驟然爆裂出黴菌孢子。如果你看得見這個過程,會覺得可怕,但看不見更糟,因為它們藏身在油漆粉刷的牆壁中,蠶食石膏板裡層層粘貼的紙張,腐蝕鐵釘與地板託梁。你的家裡也可能會被白蟻、木蟻、蟑螂、黃蜂,乃至於小型哺乳類動物佔據。

不過,困擾你的卻是證實生命得以存在的物質:水。水總是一心想侵入你的房子裡。

人類消失之後,大自然便開始對我們自以為是的機能化住所展開反擊,復仇行動就是跟著水一起來的。攻勢會從文明世界裡最廣泛採用的住宅建築技術,即木質結構下手,一般是從屋頂開始,可能是瀝青板,也可能是石板瓦,通常是保用二三十年的產品。不過保修並不包括煙囪的周圍,因為屋頂漏水都是從這裡開始的。在雨水無情地不斷沖刷之下,遮雨板開始分家,水滲入屋頂,流過了一百二十釐米乘二百四十釐米大小的屋頂襯板,或許是膠合板,如果是新一點的房子,可能會用七釐米至十釐米厚、以樹脂黏合的碎木夾板。

新的未必就是好的。發展美國太空計劃的德國科學家沃納·馮·布勞恩曾經講過一個故事,跟第一位繞行地球的美國航天員約翰·葛蘭上校有關。“在升空前幾秒鐘,葛蘭被綁在我們製造的火箭上,全人類的努力都集中在那一刻,你猜他對自己說了什麼?‘我的天哪!我竟然坐在低價競標來的東西上頭。’”

在你的新房子裡,你也是坐在低價競標的屋頂下。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用便宜而輕巧的方式蓋房子,耗費的資源較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古老大樹所製造出來的大梁巨柱,雖然仍在歐洲、日本、美國各地支撐著中古世紀建造的房舍牆壁,如今這樣的材料畢竟太珍貴、太稀有,所以我們只好把小塊木板和碎木屑粘起來將就著用。

屋頂用的便宜膠合板中的樹脂是一種主要成分為酚醛聚合物的防水黏合劑,也塗在木板外露的邊緣。但是防水功能終究會失效,因為水會從鐵釘的周圍滲入,不久鐵釘就開始生鏽,逐漸鬆脫,非但會導致屋內漏水,整體結構也會開始崩壞。此外在屋頂底下,木製覆板與桁架固定在一起(桁架是預鑄好的支架,連接處以角鐵固定,其作用是避免屋頂散落)。所以,一旦木製覆板損壞,整個房屋結構的完整性也就不復存在。

原本用六毫米長的鐵釘固定在桁架上的角鐵已經鏽蝕,隨著重力加重了桁架的負擔,鐵釘會脫離溼透的木製桁架,木頭表面也附著上一層毛茸茸的綠色黴菌。在這層黴菌之下,線狀的菌絲正分泌出各種酶,將纖維素與木質素分解成蕈類的養分。室內的地板也是如此。如果你住在會結冰的地方,一旦沒有暖氣,水管就會凍結爆裂。窗戶的玻璃可能會因為鳥類撞擊或因受牆壁變形擠壓而破裂,雨水也會從裂縫中滲進室內。就算玻璃仍然完好無缺,雨水還是會不可思議地從窗欞縫隙中滲進來。木材不斷被腐蝕,桁架一個接著一個崩壞,最後所有的牆都傾倒,屋頂也隨之塌落。挖了零點零一平方米大洞的穀倉屋頂會在十年內坍塌,而你的房子可以維持五十年,最多也就一百年罷了。

就在這場災難逐漸進行之際,松鼠、浣熊、蜥蜴可能早就進駐室內,在石膏板牆上鑽洞築巢,甚至還有啄木鳥從外面啄穿進來。即使你的房子有號稱堅不可摧、以鋁及乙烯基製成的牆板,或用上被稱為“高能厚壁板”、無須保養的波特蘭水泥纖維隔板,也只能暫時阻擋這些動物的入侵。只要等個一百年,這些人工材料就會紛紛塌落,工廠塗裝的顏料幾近消失,水分也無可避免地從鋸子的切口縫隙或板條上的釘子洞滲透進來,在這個過程中,細菌會吃掉這些建材內的木質部分,留下金屬礦物。倒塌的乙烯基外牆板,顏色早已剝落,而且隨著塑化劑的變質,如今也變得脆弱易碎。鋁板的情況則稍好一些,但是積在表面含有鹽分的雨水,會慢慢地侵蝕它,並在表面留下坑坑窪窪的白色表皮。

幾十年來,你的冷暖氣管即使暴露在外,受風吹雨淋,只要外表有鍍鋅的保護,就不會受損。然而,水和空氣卻連手密謀使鍍鋅氧化,一旦鍍鋅消耗殆盡,只要短短几年間,失去保護的薄鋼管就會解體。在此之前,石膏板內的石膏早就溶到水裡並被沖刷到地上了。於是,你的房子就只剩下煙囪——所有麻煩的開端。一個世紀過去了,煙囪依然屹立未倒,但石灰漿會因為氣溫變化而逐漸碎成粉末,煙囪上的磚塊也一個個脫落、破裂。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如果你有游泳池的話,現在也已成了一個大型樹苗箱,裡面不是塞滿了開發商所帶來的觀賞樹苗的後裔,就是那些曾被放逐的原生樹種。這些原生樹種依然在住宅區的外圍留守,等候時機以奪回原有的領地。如果房子裡有地下室的話,裡面同樣會積滿了土壤與植物。荊棘與野生葡萄藤會沿著鋼製瓦斯管攀爬,而這些管子也會在不到一百年間就鏽蝕殆盡。至於白色的塑料水管,向陽的那一面會變黃變薄,其中的氯化物會在風吹日曬下轉變成鹽酸,侵蝕掉本身及周圍的聚乙烯製品。唯有浴室裡的瓷磚是經過燒烤的陶土,其化學性質與化石類似,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只不過現在成了跟樹葉堆在一起的垃圾。

五百年後,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端視你住在世界的角落而定。如果是在溫帶,森林會取代都市,除了幾座小山丘,這裡看起來就開始像是開發商,或被開發商徵用土地的農民,初次看到這片土地時的樣子。在樹叢中,有一些鋁製的洗碗機零件和不鏽鋼鍋具半隱半藏在下層林木之間,塑料把手雖然斷裂了,但質地仍然堅硬。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儘管沒有冶金學家的觀測,但鋁的蝕孔與腐化的步調終將漸漸顯露,畢竟鋁還是一種相對新的物質,早期人類不認識鋁,因為鋁礦必須經過電化提煉才能變成金屬。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然而,使不鏽鋼具有韌性的鉻合金卻可以維持幾千年都不會變,如果這些鍋碗瓢盆深埋在氧氣所不及之處,就更能幾千年不變。十萬年之後,不管是什麼生物再把這些東西挖掘出來,他們的智力可能會因為發現這些現成的工具而突飛猛進,進化到另外一個層次。可是,不知道如何複製這些器皿也可能會讓他們的士氣飽受挫折,或是製造出某種神秘的氛圍,觸發某種宗教意識。

如果你住在沙漠地區,現代生活中的塑料成分風化剝落的速度會快些,因為每天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聚合物鏈會裂解。至於木料,則因為缺乏水分,維持得時間比較久,而金屬接觸到含鹽分較高的沙漠土壤,會鏽蝕得比較快。話雖如此,從古羅馬遺蹟來判斷,我們可以推測,粗重的鑄鐵應該會在未來的考古學裡留下記錄。也許有朝一日,會在仙人掌叢生之地挖出消防栓的噴水口,成為人類曾經在此居住的線索之一。儘管磚坯牆和石膏牆都會因受到侵蝕而不見,但曾經裝在牆上的鍛鐵陽臺和窗框依稀可辨,侵蝕作用在蠶食鐵質的過程中,終究會遇到難以腐蝕的玻璃碴兒。

我們一度使用最耐用的物質當作建材,例如花崗岩塊,成果至今依然可見,受人景仰。現在的我們不會再仿效這種做法,因為採石、切割、運送、安裝的過程曠日持久,我們已經沒有耐性等待。自從1880年,安東尼·高迪在巴塞羅那開始興建至今仍未完工的聖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ilia)以來,再也沒有人考慮投資興建一座得在兩百五十年後由我們玄孫的孫子來完成的建築物。除了沒有幾千名奴隸可用之外,要是跟羅馬人另外一項發明——混凝土相比,這樣的工程更是耗費不貲。

如今,混凝土這種混合了陶土、沙石,再加上古老貝殼的鈣質所製造出來的黏糊,硬化後成為一種人造岩石,逐漸成為興建現代城市最廉價的選擇。那麼,這些有一半人類居住的水泥城市,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說一個跟氣候相關的事實。假設人類在明天會全部消失,我們已經啟動的某種力量和動能並不會立刻消失,必須經過好幾世紀的重力、化學作用和熵,才能逐漸緩和這種動能,達成平衡狀態,或許是部分類似人類出現之前的平衡狀態。早先的平衡必須仰賴被鎖在地殼底下的大量碳元素,但我們已經把大部分的碳元素釋放到大氣之中,因此我們房子的木材框架或許不會腐爛,反而會像西班牙的古帆船一樣,任由上升的海水將它們醃製浸泡,保存下來。

在氣候比較暖和的世界裡,沙漠也許會愈來愈乾燥,但是人類居住過的地區,或許又會出現最早吸引人類前往的東西:流動的水源。從開羅到鳳凰城,所有的沙漠城市都是因為河流讓不毛之地變得適宜居住,才得以興起。隨著人口增長,人類控制了這些水源動脈,調整支流讓人口得以繼續增長。一旦人類消失,這些支流也會跟著消失。更乾燥、更炎熱的沙漠氣候,會跟更潮溼、更多暴風雨的山區氣候系統形成互補,這種氣候會導致洪水往下流奔騰,沖垮水壩,淹沒原本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每年沖刷而下的淤泥會一層一層堆積,掩埋地上所有的建築物。在這些淤泥中,或許會留有消防栓、卡車輪胎、碎玻璃、公寓房舍、辦公大樓,並永遠存在,但就跟石炭紀的形成一樣,沒有任何人看到。

沒有任何紀念碑標示它們埋身於此,只有棉白楊、柳樹和棕櫚樹的樹根偶爾會發現它們的存在。要等到億萬年之後,古山脈被侵蝕殆盡,新山脈隆起,新生的河流切割出全新的峽谷,切穿了地層,才能短暫披露曾經存在這裡的生命。


——以上內容摘自《沒有我們的世界:如果人類消失,地球將會怎樣?》


相關推薦

《沒有我們的世界:如果人類消失,地球將會怎樣?》

颱風“山竹”過後的思考:如果人類消失,城市會怎樣?

【美】艾倫•韋斯曼 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49.80元


  • 內容簡介

人類自以為聰明,相信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可以用技術解決一切問題,但殊不知卻製造了更大的麻煩。

塑料在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在汙染環境,細小的塑料顆粒威脅著全世界特別是海洋生物;我們喜歡用鮮花裝點生活,但殊不知種植鮮花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肥料、保鮮劑更嚴重汙染著周圍的環境;人們不惜開墾雨林、濫伐樹木、破壞草地、濫用農藥化肥,只為收穫更多的糧食,卻從未想到過原本生活在此地的動植物會遭遇什麼;核電站雖然清潔無汙染,但切爾諾貝利、福島事件也在危及人類生活。汙濁的空氣,擁擠的交通,糟糕的居住環境,地震不斷洪水連天,等等,一些科幻大片中出現過的災難將頻現,我們再也不能無視眼前的一切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