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餘家影視企業抵制,天價片酬或轉爲「桌下交易」

最近一段時間,演員天價片酬問題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之中,繼一輪又一輪的調控政策出臺後,8月11日三大平臺+六大影視公司又聯合發表聲明:單個演員最高片酬不超過5000(含稅)萬元,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8月12日以華誼兄弟為會長單位,彙集了博納影視、橫店影視、樂視花兒影視、唐德影視等400餘家影視企業的橫店影視產業協會也發表了《關於“加強行業自律、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影視精品創作”的倡議》遏制天價片酬。

400餘家影視企業抵制,天價片酬或轉為“桌下交易”

這兩份《倡議》的發佈意味著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公司都加入規範行業秩序的行動中,共同抵制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這也是首次首明確了演員的最高片酬限額。

不得不承認這的確看起來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內部抵制明星天價片酬的活動。然而遏止天價片酬的聲明並不少見,並且大都屢戰屢敗,這次規定最高片酬限額的集體發聲能落實到何種程度,產生多大效果,同樣也是值得讓人懷疑的。

這次發聲不是監管部門發聲,並不具備很強的法律約束力和執行力,實施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片酬限價很有可能會演變成上紙上談兵的“貓鼠遊戲”,只會將桌面上的買賣逼到了桌子底下。因為片酬並不是明星獲得報酬得唯一手段,還可以是股權、房產等同價值物品,通過滲入到製作營銷的各個環節來規避管制。因此,可以預見,片酬限價的抵制策略必然流產。

遏制明星天價片酬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相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進行調控,還要引導影視行業建立規範有序的市場秩序。

一方面,天價片酬要治理,應該是強化二次分配調節,即政府要利用好稅收工具。在稅務部門加強稽查的前提下,稅收一定是調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強有力的工具。通過制定梯級徵稅政策,即對過高片酬制定更高稅率來調節天價片酬,顯然是更有效的調節方式。另一方面,治標還得治本,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充分利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場估價。

400餘家影視企業抵制,天價片酬或轉為“桌下交易”

明星“天價片酬”,是一種自發的市場行為,市場的供求關係是影響其供求價格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真正解決明星天價片酬問題,首先得了解我國得影視業市場。

眾所周知,我國得影視業無論是在演技、劇情還是劇本立意上,都是遠遠落後於日韓國家的,那麼為什麼國產劇藝人的議價能力會這麼高?

影視製作方之所以在片酬上對明星“唯命是從”,根本原因是明星在市場上有“賣相”。而這種賣相又是稀缺的。

我國影視圈有兩個頑疾,一個是產能過剩,影視數量多不勝數,然而精品者卻如鳳毛麟角,不可多得,這直接導致了一部分大IP、大明星、大噱頭、大製作的影視劇引起行業哄搶,而另一部分卻無人問津,滯銷嚴重。一線明星片酬水漲船高,大量三四線以及新演員被迫退出市場,出現結構性失調。

影視圈另一個頑疾是評價體系失當而造成水軍氾濫、收視造假層出不窮。平臺方通常會被流量、收視率、點擊率等各種“數據”綁架,看明星、看陣容、看噱頭是影視圈的風向標,那些優秀的小明星、小製作的精品劇卻很難出頭,大明星、大製作的爛劇卻仍是鋪滿大街。因此,選擇流量明星無疑是最大的賣點,也是風險最小、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400餘家影視企業抵制,天價片酬或轉為“桌下交易”

物以稀為貴,要打開天價片酬的死結,依靠制度甚至是強制力是很難真正奏效的。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建立穩定的造星機制,讓更多新鮮血液加入這個行業,才能促進影視業的供需更加平衡。影視製作機構把關注重心轉移到好故事與精良製作上來,憑藉劇情、通過口碑來征服觀眾,降低其對“流量明星”的依賴,這才是解決天價片酬的根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