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爲人類做出的「十大貢獻」,你都知道嗎?讀一遍,立即分曉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祖籍河南商丘夏邑)魯國諏邑(今山東曲阜)人,一生勤於學習,勇於探索,敢想、敢說、敢做,建樹卓著,為人類做出“十大貢獻”:

孔子為人類做出的“十大貢獻”,你都知道嗎?讀一遍,立即分曉

第一,文化上的貢獻

我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孔子誕辰於公元前551年,就是說在孔子誕辰290年前我國沒有文字史料 ,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經 》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在孔子時代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 。可見在中華5010年文化史上 ,孔子文化上承2449年的中華文化,下啟2561年的中華文化——承上啟下。孔子是中華上古2449年文化和文明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觀念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不言 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勤奮好學,泰山問翁、問禮老聃、訪樂萇弘、學琴師襄、太廟問禮。這一切 都說明孔子言“禮樂”學“禮樂”,而不言“天命”和“鬼神”。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人。

第三,文學上的貢獻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據《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經過孔子整理刪定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版本,又叫《詩三百》,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新篇章,對後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開創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學上的貢獻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漢書·藝文志》記述了《易》的演變過程 ——“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認為《易》在早期發展史上有三個至關重要的階段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階段,周文王由八卦演繹為六十四卦是第二階段 ,孔子作《 易傳》是第三階段 。是誰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的呢?不是伏羲,不是周文王,而是孔子 。據《史記》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孔子喜《易》不重筮佔,重在“觀其德義”。他作的《易傳》由《易》的“ 筮佔 ”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學上的貢獻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七百二十二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 前四百八十一年 )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曆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 春秋 》 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書寫歷史確立了原則和凡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微言大義,即褒善貶惡的“春秋筆法”。《春 秋》大義實行起來,天下的亂臣賊子都害怕了。《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創立和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不是司馬遷而是孔子。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孔子為人類做出的“十大貢獻”,你都知道嗎?讀一遍,立即分曉

第六,教育上的貢獻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 ——《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 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孔子辦學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即使在擔任魯國 公職期間,無論白天的公務怎樣繁忙,退朝之後仍要和學生們討論學問。在周遊列國時,有一批學生跟隨他左右,無論走到哪裡,孔子總是和學生們在一起。他們既 是親密無間、患難與共的朋友,又是切磋學問、教學相長的師生。就是在遇難於匡、蒲,絕糧於陳、蔡之際,孔子仍堅持給學生們講習禮樂。他走到哪裡,就把文明 和知識傳播到哪裡,因而隨時有新學生拜他為師。太史公司馬遷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概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些學生 分別來自魯、齊、衛、秦、晉、鄭、宋、陳、吳、楚等許多大小諸侯國,學成以後又奔赴各諸侯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 易等各項活動。其中有很多學生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大商人,有的甚至成為王侯之師。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他制定的辦學綱領是“智、仁、勇”全面發展以德育為本 , 辦學對象是“有教無類”,辦學目標是培養“賢德人才”,教學內容是禮、樂、射、御、書、術“六藝”六門課程,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採用“循循 善誘”的啟發式。他告誡弟子“學”與“思”要相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恥下問”、“每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則內自省”等。這都是為後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孔子提倡教師以身作則 ,師生教學相長。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興辦學校、全民教育和培養有道德、有學識、有能力的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孔子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第七,德育上的貢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 、道敗德失的春秋末期。孔子認為天下之所以無道,邪說暴行亂作,主要是人的道德出了問題。為了根治這一痼疾,孔子作為古代 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以救世化民為己任,畢生所探索的就是“怎樣和平、怎樣和諧、怎樣發展、怎樣幸福”的道理。他不但告訴人們學做人、學文 化、學技藝等方面的知識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 ,而且提出了以“道”為途徑 ,以“德”為靈魂,以“仁”為核心,以“義”為標準 ,以“禮”為載體 ,以“智”為憑藉 ,以“信”為行動 ,以“忠”為目標 ,以“孝”為基礎 ,以“勤”為根本 ,以“公”為理念 ,以“省”為內求,以“和”為中心,以“忠恕”為紐帶,以“中庸”為最高境界的思想道德體系和以“中華十大傳統美德”(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公、省”為內容的倫理道德觀念。《論語》中蘊涵的“ 中華十德 ”是人之魂、家之魂、國之魂,是人類“和平、和諧、發展、幸福 ”的燈塔 , 是儒家學說的靈魂所在、價值所在、意義所在、功能所在、真諦所在,是培養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引導人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基 礎。孔子文化是智慧之燈、文化之根、道德之魂、和平之本、和諧之源、發展之衢、幸福之基、治國之寶。所謂“盛世搬儒家”搬的就是《論語》中蘊涵的“中華十 德”。

為實踐自己的觀念,孔子一馬當先,忠於自己的祖國——大中國(並非單指魯國),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有殘疾的哥哥,疼愛自己的夫人和兒女,對人類社會充滿 仁愛;他堅持正義、道義和大義,以禮善待周圍的人;他聰明睿智,博學多才,不辭勞苦,風餐露宿,周遊列國十四年,為整治那個無道無德的混亂局面 ——“以身殉道不苟生”;為建設一個有道有德的和諧社會 ——“道在光明照千古”。他不是脫離塵世,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他欲創立的是一個廣闊的精神境界 ,他欲打造的是一套與世抗衡別開新面的德治社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他都為孕育中國的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以及在弘揚熱愛祖國,愛好和平,團結友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並身體力行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師。

第八,體育上的貢獻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毛主席認為“射、御”是中國古代的體育課。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末期,學生們必須學會“射、御”這兩門技藝(射箭後來還演變成為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和禮俗 ) 。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 。《 禮記·射義 》記載:“孔子射於矍(jué)相之圃,蓋觀者如牆堵。”這是說,孔子在矍相之地的菜園子裡射箭,圍著觀看的人像一堵牆。孔子不僅射箭是位高手,而且駕車也很在行。不過,就“射”和“ 御 ”兩項技能而言 ,孔子更偏重駕車 。這可能與他長期在外周遊列國有關。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論語·鄉黨》記載的孔子對於腐爛變質的東西“八不食”就說明了這一點。同體育鍛鍊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毛主席對孔子重視德育、重視身體健康十分欣賞和肯定。毛澤東把孔子的“智、仁、勇”改造為“德、智、體”寫進黨的教育方針。毛主席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有 聖人者出,於是乎有禮,飲食起居皆有節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魚餒肉敗,不食’;'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牆堵焉’”。毛主席在批 評“精神與身體不能並完”的謬見時列舉了古今中外長壽的“聖人”、“大思想家”數人,其首位就是孔子。他說:“孔子七十二歲而死,未聞其身體不健。”

孔子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和營養衛生,說明他對“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和“無體是無德智也”有著清醒認識。孔子的認識和實踐對後人重視體育與講究衛生提供了參考,對後人加強體育活動和注重養生之道奠定了基礎。孔子在我國體育衛生理論的形成與實踐方面是開山之祖,做出重大貢獻。

第九,美育上的貢獻

所謂美育,就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和審美興趣的教育。音樂和美術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對於“樂”,毛主席於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讚揚說:“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他把音樂列為六門課程中的第二門 。”(《毛澤東與孔夫子》)《論 語》 中最早出現的美的概念是——“君子成人之美”(《顏淵》)、“里仁為美”(《里仁》)、“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 佾》)。在這裡,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思想內容差一些。”孔子所 講的《韶》和《武》 ,一個盡善盡美 ,一個美中不足。《韶》究竟哪裡“盡美盡善”,《武》究竟哪裡“盡美而未盡善”,現在已經找不 到標準答案。但是,孔子的話給予後人一個重要啟示:樂舞的美與醜、好與壞、優與劣,主要要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這兩個方面去分析、去判斷、去評 價。這一美學理論一直指導著古代和現代的文藝創作、文藝批評和美學評論。可以說,除了內容和形式這兩條標準,沒有比這更重要的標準了。

另一方面,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中我們看到,孔子的詩教、樂教除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從政本領之外,還有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之意。司馬遷說 :對《詩》的三百零五篇 ,“孔子皆絃歌之 ,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記》)。可見 ,孔子是把美育寓於德育、智育、體育之中的。結合今天“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重新審視孔子寓美育於智、仁、勇“三達德”之中的教育思想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孔子是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並列一起納入教育內容的第一位先師。他對中國美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十,政治上的貢獻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當孔子快五十歲時,陽虎失敗。不久,孔子出任中都宰;一年內擢升為司空,接著升為大司寇。公元前五零零年,齊、魯“夾谷之會”時,孔子擔任總管會議禮儀的“相”,代理過短時間的宰相 。會上,孔子嚴格按照諸侯會盟的禮儀辦事 ,維護了魯國的尊嚴 ,使齊國君臣畏懼,退還了過去侵佔魯國的土地。孔子在擔任中都宰期間,所轄區域男守忠信,女知貞節,商業繁榮,萬民樂業,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界。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的道德政治源本於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孔子認為“法治”——用行政命令治理民眾,用刑律懲罰他們,他們中的某些人為免受懲罰還會偷偷幹壞事 ,而且沒有羞恥之心;不如“德治”——用道德來引導民眾,用禮義來教化他們 ,他們不但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有好品格了。二者相比,孔子認為“德治優於法治” 、“自律優於他律”。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德治,離不開自律,所以孔子主張為政以德、明德慎罰、德主刑輔、以德育人,主張通過道德教化實現天下太平、民富國強、國泰民安的理想目標。可見,孔子所說的德治並不僅僅是“博施於民而濟眾”,更重要的是“ 教化於民而治平 ”。孔子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也是有追求的理想主義者 。他的兩大德治主張 ,一是實現“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一是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這是孔子為中國人設定的兩個理想目標。時空跨越兩千多年 ,回過頭去再看孔子,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張,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孔子為人類做出的“十大貢獻”,你都知道嗎?讀一遍,立即分曉

綜上所述,在認識論上,“子不語怪、力、亂、神”,影響很大,從而使西方以上帝神靈為主要教旨的各類宗教始終無法在中國取得統治地位。在世界觀上,他主張 構建一個“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初級階段是“天下有道的小康社會”)。在人生觀上,他主張人人都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不做品行低劣的小人。在價值觀上, 他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義然後取”。他以別人的憂愁為憂愁,以別人的悲哀為悲哀,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別人的幸福為幸福 。在思想上 ,他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和社會功能 ,主張“ 教之”。在政治上,他主張實行道德政治,以德育人,仁者愛人。在經濟上,他贊成民眾之利,主張“富之”——愛民、養民、惠民、富民。在生活上,他主張持節行禮,重勤尚儉,童叟無欺。在教育上,他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實施“因材施教”等等。

孔子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 ,人民的和諧,民族的融合,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統一發揮著積極作用,並於公元三世紀傳入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十七世紀又向歐洲和美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傳播 。一六八七年巴黎就出現了拉丁文《 論語》 。到了近代,《論語》依然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論語》中蘊涵的人文文化、社交文化、禮儀文化、教育文化、音樂文化、體育文化、衛生文化、養生文化、企業文化、管理文化、營銷文化,對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孔子是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品德、思想、精神、人格、學識、 智慧、才能、理論等方面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無可比擬的。他在中國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贏得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愛戴和敬仰。直至 今天,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為之感到震撼、光榮、偉大、驕傲、自豪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之瑰寶,都是孔子饋贈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事實表明,孔子不但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是道德政治的倡導人,是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華夏兒女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 ,而孔子就是那尊 “ 龍頭 ”,就是“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因此 ,太史公司馬遷尊稱孔子是“至聖”。上述史實表明:孔子是一位“道德最高尚,思想最先進,知識最淵博,智慧最高超,才能最卓著”的名副其實的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