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廣陵散》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魏晉期間有七位文學名士,他們七人的共同特點是性格狂放不羈。因常聚於竹林下飲酒,故稱“竹林七賢”。竹林七賢中有一人叫嵇康是三國曹魏時譙郡(今安徽宿縣西南)人。擅長文學,喜歡繪畫,更酷好彈琴。相傳他的一生與《廣陵散》一曲有著不解之緣。

嵇康年輕時,一次夜宿洛西華陽亭。雲淡風輕,引起他的雅興,就彈起琴來。不知不覺,更鼓三敲,夜深了。他剛要收琴,看見身後立著一位老者,正在專心致志地聽他彈奏。老者佝僂著身軀,眼睛灰暗無光。亂康隨口問道:“老人家會彈琴吧?請指教。”老人謙遜地微微一笑,說:“略知一二。”

嵇康正年輕氣盛,自負很有才華,就存心試老者一試:“請老人家指點,我的琴藝有哪些不足之處?”老人家拈著花白鬍子說:“您的指法很熟練,可惜感情不夠。您把悲壯的古曲彈得過於柔弱婉轉了。”嵇康萬沒想到這個其貌不揚的老人會挑出他的毛病,頓時漲紅了臉,覺得老人講得有道理,遂誠懇求教於老人。

嵇康和《廣陵散》

老人並不推辭,讓嵇康點起一爐紫檀香,自己淨了手,整整衣冠,盤膝坐好,先不彈琴,閉目沉思良久。然後,老人才從容撥動琴絃,桐琴發出了陣陣沉悶的響聲,彷彿黑雲壓城,令人感到壓抑、窒息。繼而,老人又奏出鏗鏘有力的旋律,猶如雲開月朗,給人以希望、信心和鼓舞。老人雙手在琴絃上揮拂,旋律變化萬千,時如海浪擊岸,時如喁喁私語。稍後,琴絃又發出了悲壯、淒涼的哀調,如泣如訴,飛躍亭外,湖水似乎也在嗚咽。

嵇康和《廣陵散》

琴聲戛然而止,嵇康才如夢方醒。此時,嵇康再看老人,雙目晶明,神采奕奕。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恭恭敬敬地懇請老人家把這絕技傳授給他。老人欣然允諾,就給他講起這古典的來歷。原來,這古曲流傳在廣陵(今揚州)地方,名為《廣陵散》。“散”是一種琴曲的名稱。《廣陵散》描寫的是勇士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老人家把故事講完,嵇康心靈受到震撼,一時說不出話來。老人沉默良久,才又說:“彈琴,單靠指法的熟練是不夠的,還要理解曲子的內容和精神,要把自己感情融化到琴曲中去,自己感動了,才能打動人。”接著,老人就親自指點嵇康彈奏。

嵇康和《廣陵散》

天快亮了,嵇康再看老人時,不知何時老人早已不見了。從此,嵇康的《廣陵散》彈得精妙絕倫。這支古曲同嵇康的名字聯在一起,名聞天下。

後來,“竹林七賢”在司馬氏集團的勢力威脅、利誘下,漸漸分化瓦解。嵇康是個鐵錚錚的硬漢,始終不肯阿附司馬家族。嵇康與司馬氏集團勢不兩立的態度,終於給自己招來了災禍。他們羅織罪名,要殺掉他。

嵇康和《廣陵散》

嵇康被殺害後,死時只有四十歲。所幸《廣陵散》並沒有失傳,它先是輾轉於琴師們的手口之間,歷經九百餘年後,終被有心的音樂家朱權記錄在《神奇秘譜》一書中。該曲分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五大部分,連開指共四十五段,成為今日得見的最長的古琴曲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