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作者 / 舍兒

週五晚,Samuel&周震南兩位新生代偶像以1710262的熱愛值喜提本季《潮音戰紀》的總冠軍。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都說今年是偶像元年,從pick偶像出道到偶像搭檔競技,各種形式各種類型的偶像綜藝層出不窮。為了趕上市場潮流,各大經紀、影視、唱片等娛樂公司都開啟了打造偶像的業務板塊。

比如Samuel的經紀公司達意美施就是一家業內最大型的演藝策劃公司。面對強大的競爭市場,達意美施的CEO劉嘉良信心滿滿的告訴網娛觀察:

“我每年策劃上百場演出,只要為我的練習生安排30場,就不愁沒有飯吃。”

流量1.0時代:我拒絕了“超女”演唱會,

後悔的時候電話已經打不通了

達意美施有著超過15年的演藝策劃經驗。

2005年以前,個人演唱會在內地還未盛行,演藝活動多以《同一首歌》、《歡樂中國行》這類的拼盤演唱會為主。此類活動由企業、政府買單,所有門票都是贈送的,並不存在市場和票房一說。

當時達意美施的主要業務就是做這類演出的承辦方,負責明星邀約、舞美搭建、節目串聯等一系列流程,收取的也是固定的打包價格。

對劉嘉良來說,2005年是演藝活動市場的一個轉折點。

那一年《超級女聲》爆紅,李宇春、周筆暢等人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追星狂潮,震驚全行業。天娛當時的董事長王鵬與劉嘉良交好,在聊天之餘王鵬向劉嘉良隨意提起:我們預計舉辦10場演唱會,你要不要來做?

“不做”劉嘉良斬釘截鐵的拒絕了。

“我當時沒有親臨過超女的現場,不知道她們有這麼火。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一批新人又沒有作品,拿什麼開演唱會?”劉嘉良感慨到。

直到某天劉嘉良下樓買報紙,發現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每一頁都在報道《超級女聲》的比賽戰況,這才讓他意識到超女真的火了,火到即將開創娛樂圈新時代。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2005年那會兒互聯網還不行,最有權威的還是報紙。在報紙上做廣告一版至少30萬到50萬,還不是頭版,而這兩家最知名的報刊竟然如此大篇幅的免費報道她們。”

劉嘉良當機立斷決定要將超女10場巡演全部拿下。於是他立刻致電天娛副總,也是正在負責演出活動的王珂,結果打了好多天都不通,最終還是通過王鵬恰接才拿到了濟南場和南京場的主辦權。

做一場超女的演唱會投入在300萬左右,濟南場賺了60萬左右,南京場賺了300多萬,按當時的市場份額來說已經算是超高了。如果最初答應簽下10場,一定可以血賺一筆。但,“市場就是這樣,沒有什麼後悔藥可以吃。”劉嘉良說。

因超女的走紅,天娛公司的規模迅速發展到百人,劉嘉良也陸續參與策劃了多場天娛的演唱活動。劉嘉良回憶:“06年參與了李宇春《why me》音樂會製作,反響超級熱烈,真的是人山人海。07年快男又掀起了一番熱潮。那幾年打著超女快男旗號舉辦的活動真的太多了。”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2010年之後,演唱會市場逐漸步入正軌,達意美施也著重開始打造個人演唱會。2013年中國出臺八項規定,禁止公款邀請明星,自此票房成了演唱會的重要元素。與此同時,新生代韓流偶像席捲,國內也開始有了“流量”的概念,即娛樂市場進入了粉絲經濟年代。

跟隨著市場的變化,達意美施又有了新的方法論。

流量2.0時代:張傑8場演唱會場場盈利,許魏洲開票30秒售罄

2013年達意美施策劃了東方神起成員金俊秀的演唱會,門票很快售罄。劉嘉良意識到繼超女過後的又一波粉絲市場已經到來了。

於是,劉嘉良養成了每天睡前刷微博的習慣。將目光聚集在了話題度高、粉絲活躍度強、有市場潛力、能唱歌的藝人身上。

2014年《我是歌手2》播出,張傑再度爆紅,劉嘉良果斷參與了張傑演唱會的製作。經過多次磨合後,達意美施從同年9月到12月共做了8場張傑演唱會,且場場獲利。“這是2010年過後,首次讓我強烈感受到流量藝人有多能賺錢。”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同年,《古劍奇譚》熱播,李易峰成為時下最熱男藝人之一,劉嘉良稱每天夜裡兩三點鐘點開微博話題榜上都還是李易峰。於是在2015年達意美施接連做了李易峰的兩場演唱會和一場生日會。同時期和李易峰類似且能夠開演唱會的流量藝人並不多,觀眾可選擇性較少,因此演唱會幾乎到了一票難求的地步。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李易峰雖為選秀歌手出身,但相比之前歌手的身份已弱於演員,因此劉嘉良決定做他的演唱會時也招來過質疑。事實上在粉絲經濟年代,路人消費只佔其一,更多的則是粉絲購買力。於是在李易峰過後,劉嘉良又在2016年打造了許魏洲的演唱會。

“我發朋友圈說要許魏洲演唱會時大家都震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許魏洲是誰。”

劉嘉良回憶:“有次趕巧和黃景瑜許魏洲同一班機,出來之後發現外面全都是人,至少有七八百人在吶喊,真的驚著我了。”

“我通過光線去找許魏洲,最後發現許魏洲其實是我很熟悉的朋友在帶。那個時候他已經定了做深圳跟北京簽唱會,我說你這個規模太小了,我直接給你升級到萬人演唱會。”

許魏洲首場演唱會開票後,劉嘉良又發了一條朋友圈:30幾秒,賣光了。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這幾年中,達意美施陸續打造了楊洋生日會、黃景瑜生日會、泰劇《一年生》見面會,具體盈利數額劉嘉良表示不便透露,但的確是非常非常好。憑藉著對市場的敏感度,劉嘉良能夠及時捕捉到流量藝人的信息,並儘可能的敲定其演唱會主辦權,“能夠有機會跟各個流量藝人進行合作是我的願望”。

當然劉嘉良也並不是百發百中。

網絡時代下的市場情況不能全憑直覺,還需倚靠數據支撐。除張學友、周杰倫、陳奕迅這些樂壇常青樹之外,大多數歌手在策劃其演唱會之前都要進行市場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藝人熱度,粉絲活躍度,作品傳唱度等。

“前幾年的市場調研可信度是比較強的的,而近兩年注水現場就比較嚴重,即使藝人團隊不做粉絲也會刷熱度。有的藝人各方面數據都不錯,但門票卻賣得很少,這個損失只能由自己來承擔。”

流量3.0時代:偶像是市場發展的方向,

等有需要再做就來不及了

達意美施從十年前就已有了藝人經紀板塊,加之這幾年劉嘉良對流量藝人和粉絲市場十分關注,因此做偶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事實上達意美施推出偶像業務並不是追趕《偶像練習生》的熱潮。早在2015年達意美施參與Bigbang演唱會的策劃時就有了打造偶像的想法。“Bigbang的音樂、舞蹈、編排真的都太精彩了,包括整套體系的管理、包裝、製作全部都是成型的。”劉嘉良讚歎道。他也十分希望自己的公司也能夠引進這樣的體系。

不幸的是,2016年限韓令實施,劉嘉良擔心市場的風向會有所轉變,因此一直持觀望狀態。直到去年,劉嘉良才決定簽約已出道的美籍歌手Samuel。

“Samuel完全是養成模式出道的藝人,完全符合我們將來培訓理念。另外他的基本功非常好,唱跳都OK,形象也非常好。”

Samuel與達意美施簽約後,劉嘉良先後安排他出席了四川跨年演唱會、江蘇春晚,以及剛剛收官的《潮音戰紀》。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2005,選秀讓劉嘉良首次感受到粉絲的瘋狂。

2013年,李易峰、許魏洲等藝人再次讓劉嘉良嗅到偶像市場的無限商機。

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引發全民熱議,娛樂圈進入偶像元年,又一次證明了劉嘉良的方向是正確的。因此達意美施也更加堅定了打造優質偶像的信念,繼續向全國招募新的練習生。

通過推薦、報名等方式,達意美施目前已儲備了5個準備出道的練習生,他們在公司接受表演、聲樂、形體課的訓練,陸續還會有考核淘汰的制度。

培訓練習生的師資團隊也幾乎是一流的,音樂老師畢業於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舞蹈老師曾是EXO、GOT7的伴舞及編舞。目前劉嘉良還在和劉天池團隊恰接表演的培訓課程。

“有合適的節目我們就會推薦他們去面試,但畢竟還是以強化提升技能為主。我希望我的練習生是能演能唱能跳,能夠迎合市場需求的。”

隨著偶像元年的到來,培養偶像成了市場上的主流趨勢,各大娛樂公司都在忙著囤積練習生,其中也不乏已接二連三推出人氣偶像的公司。市場競爭如此強大,但劉嘉良卻沒有過多的擔憂:

“80%的練習生公司都是拿著資本的錢在做,而我們是先銷售後產出的公司,相對來說會少走許多彎路。即使我的練習生排在第10位,我也保證他們比5-9名的練習生出場率高。我每年策劃上百場演出,只要為他們安排30場串演,就絕對不愁沒有飯吃。”


粉絲經濟時代到來,如何追趕市場腳步?


面對搶手的偶像市場,劉嘉良一直秉著樂觀的態度,除公司內部在培養的練習生之外還打出了長線計劃。

據劉嘉良介紹,公司目前已和四川廣電集團合資成立了2000平方米的明星教育學院,尋找優秀的學生進行培訓。目標分為三檔,6到12歲,13歲到16歲,16歲以上。通過幾年的培訓後選擇最優秀的,再送至國外繼續深造,此計劃預定10月之後正式實施。

“培養練習生的投入其實還蠻大的”劉嘉良笑著說。

“除了吃住之外,公司還會給他們零花錢。最重要的還是培訓階段,請頂級的造型團隊和拍攝團隊,音樂的製作與打造。還有最貴的一個環節—營銷。”

那是否有信心能夠賺回來?

“我認為這是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無論是否賺錢都應該去做。雖然我的目標是要賺錢的,但這與努力是必不可分的,等有需要了再說就來不及了。”劉嘉良誠懇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