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國才明白,爲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世界盃如火如荼,很多觸目驚心的新聞在世界盃的熱潮下都沒有翻出多少浪花,雖然每一個都足夠讓人害怕。

2018年6月5日下午,山東臨淄某地發生一起命案,初三學生秦某殘忍地殺死了同班同學馬某,只因為對方成績優於自己。在口頭威脅馬某“這次考試不準超過我”無效之後,秦某調查清楚了馬某的日常生活路線,在馬某必經之地埋伏,當馬某路過時突然衝出,連刺13刀將其殺害。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新聞曝光時網上流傳的案情信息

“殺了他,我就是班級第一。”這種通常只會在武俠小說中出現的情節就這樣殘酷地發生在兩個15歲孩子身上,更多細節信息由於官方暫未公佈目前我們無法獲知。

無獨有偶,6月14日下午,在海淀區某高校附近飯店內,發生一起持刀傷人事件,殺人者和被害人也是一對同學。死者系中科院研二學生,傷人者系死者高中同學。當年傷人者因沉迷網絡遊戲學業不佳,被害人得知後勸告其不要沉迷網絡,努力發奮,傷人者對此懷恨在心長達兩年之久。終於在今年找到機會,到北京以吃飯以吃飯為由約出了被害人,在餐廳將其殺害。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案發現場,觸目驚心

再想想當年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培養出這樣的學生?一方面敏感而又脆弱,另一方面在行動力上又如此雷厲風行,擋我者死?案件中的傷人者,都可以說是或者曾經是成績優異的“好學生”,為何卻擁有如此扭曲的心理?

每一個孩子的背後都是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家庭,這樣的新聞也最能牽動家長的心,我們的一位家長讀者有感於此,給我們投來了一份稿件,下文給出了她的答案。

這兩天被幾個熱點新聞嚇到了。

一個是山東有個中學生殺了他的同學,並且坦言動機是“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級第一名!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該案已被當地相關宣傳部門“禁止宣傳”,臨淄公安分局除了一則相關謠言處理外目前暫無其他案情通報

一個是留學常春藤讀博士的女生在與她的媽媽爭執後跳樓自殺,女兒最後留給媽媽的話是:“我是不是永遠沒有辦法讓你滿意?”媽媽給女兒的答覆是:“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了嗎?”於是女兒轉身跳下陽臺。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只在外人面前炫耀,從不肯當面表揚,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這兩個新聞都讓我想起最近網上有個很火的視頻,是一個女孩子在一個電視節目裡吐槽她的媽媽總拿她和一個學霸孩子比較,總喜歡說“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她,卻看不到她的努力。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看視頻時,我最難過的是小姑娘的媽媽根本沒有覺得自己有問題,哪怕孩子已經聲淚俱下喊出了“

激將法對我沒有用,只會讓我很難過”這樣的話,這位媽媽依然還在一二三的數落孩子的不足,就像那位常春藤博士的媽媽一樣,這位媽媽在女兒的眼淚面前仍然一再指責女兒:“你做的夠好了嗎?”最後孩子崩潰的放棄了溝通。真是看得膽戰心驚,因為我身上好像也有這樣的影子。也許很多中國父母身上都有這樣的影子。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但這些都是父母的錯嗎?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這麼在意孩子的排名,總是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然後問出:“你做得夠好了嗎”這樣的話?孩子上學後,當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種考的排名信息發給家長的時候,當每次測試後班裡幾個孩子100分幾個孩子99分你家孩子才95分這樣的信息發給家長的時候,這種環境下父母怎麼能不焦慮呢?

家長變得不再重視孩子自身的進步,看不到學習的本質,只把眼光放在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誰會贏上,100分的卷子考99分也要問出那1分為什麼丟掉,不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2016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不知道考場上的學子面對此題作何感想

特別慶幸我帶著孩子來了澳洲,在這裡,沒有別人家的孩子,也讓我學習怎麼當一個讚美孩子鼓勵孩子的媽媽。

這是孩子前幾天單詞測試的成績。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那天接兒子放學,他興高采烈的告訴我:“媽媽我今天單詞測試了。”

作為一箇中國媽媽,第一關心的當然是成績:“是嗎?你都做對了嗎?”

“沒有,50個裡我對了40個。”

我馬上心裡換算了一下,那不是才80分?忍不住問:“是不是單詞特別難啊?有沒有全對的小朋友?”

兒子回答:“好像有的,你知道嗎?我還有個朋友對了49個呢,他們真厲害。”但是他馬上把話題轉回自己身上:“我對了40個,我很厲害吧。”

我拿過他裝作業的文件夾,發現老師很貼心的把卷子夾在了兩張作業中間,因為文件夾是透明的,這樣別人就看不到了,成績是孩子的隱私。我拿出卷子,看到老師在下面寫了“Well done!”,還貼了一個小貼畫作為獎勵。我還能說什麼呢?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有幾個全對啊?”“對40個以上的多嗎?”“為什麼你才對了40個?”這樣的話完全說不出口了。

我當然選擇鼓勵兒子:“真的很厲害了,你花了時間準備了對不對?”

“是的,我抄了好幾遍。”

“很棒,你看努力了就會有收穫的,下次多抄幾遍一定可以對更多。”

“嗯,老師給了我很多辦法呢,寫小故事,用彩虹筆抄寫,還可以上電腦查字典,我最喜歡上電腦查字典,我喜歡玩電腦。”

感謝老師寫給孩子的“Well done!”,感謝老師給了孩子這麼多學習的辦法,更感謝老師的做法讓我把那些愚蠢的話咽回了肚子,這種鼓勵讓孩子覺得學習單詞和測試都是愉快的事情。

這樣的方法是一以貫之的。我的孩子不是學霸,而且他很好動所以遵守課堂紀律成了一件頭疼的事情,一開始甚至不能好好坐著完成一項作業。一年級的時候還不明顯,到了二年級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好好坐下來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一個學期結束後,孩子拿回來了一張獎狀,是獎給班級裡進步很大的孩子的,獎狀裡說,他現在可以努力的去做完一項作業了。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現在三年級了,孩子雖然進步了很多,但是仍然有這個問題。老師和我們溝通後,發現我們知道孩子做的不好後,總是用訓斥和懲罰的辦法,她很委婉的告訴我們,以她對孩子的瞭解,這樣只會傷害孩子,讓孩子放棄努力,她建議改成獎勵。

如果孩子今天可以坐下來好好做完一個作業,或者沒有嚴重的破壞課堂紀律,她就給小朋友的聯繫簿裡貼一個星星,攢到一定數量,家長就配合老師給孩子一個說好的小獎勵,比如一個play date,額外的遊戲時間,去外面吃一頓他喜歡的。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這個辦法堅持了半年了,一開始老師要求會比較低一些,但是一週也只能拿到兩三顆星,到現在孩子幾乎每天都能拿到星星,每次去接孩子,看到孩子仰著臉問老師“yes or no”時期待的眼神,看到老師捧著他的臉笑容滿面說“yes”的時候,看到孩子因此歡呼雀躍的去貼星星的時候,我對老師這樣有耐心的對待一個孩子充滿了感激。

當然也有沒有星星的時候,這時候老師一定會認真的告訴孩子為什麼沒有,但是沒有責備,只是鼓勵他明天努力。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我記得孩子在國內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會被貼星星,但是是貼在教室的海報上,哪個孩子多哪個孩子少一目瞭然,於是最後還是變成一種比較和懲罰,做的不夠好的孩子甚至會被打擊自尊心,像我兒子這樣比較敏感的孩子,就選擇了逃避這件事情,甚至有點破罐子破摔,因為當他發現他怎麼努力都比不上那些“好孩子”的時候,他索性放棄了努力,這樣至少可以說“你看不是我做不好,是我根本不想做好啊”,以此挽回面子。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國內幼兒園常見的“紅花榜”

而這裡老師的辦法是給孩子的聯繫簿裡貼,除了老師家長和孩子,沒有別人知道這個事情,孩子每天只和自己比,今天做的不好也沒有關係,明天仍然可以努力開始,什麼時候都不晚,只要做的好就會有看得見的讚美,孩子當然願意改變了。我想這個辦法一定不是針對我兒子一個孩子的,也許有別的孩子,也許別的孩子有別的辦法,而

老師從來沒有讓孩子之間互相比較,沒有讓差的孩子和好的孩子比,也沒有讓差的孩子之間比,她一直努力讓孩子把進步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讓孩子體會到努力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贏。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然而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這些理念的落實

即使在競爭中,這裡老師也是很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總是告訴孩子只要努力做了,就值得驕傲。

有一天孩子帶回家一個跑步第五名的小獎牌,他很開心的把獎牌掛到了牆上。遺傳了我和先生兩個體育渣渣的基因,兒子的運動能力向來不怎麼好,這次居然得了獎牌,我當然要趕緊表揚他:“你跑步很厲害啊,得了第五名。”“是啊!”他歡快的回答,自從來了澳洲,孩子經常能在參加的活動裡得個小鼓勵,我發現孩子變得很自信,你表揚他的事情,他都真心實意的全盤接受。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但是這次的獎牌依然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接著和他聊了聊跑步的事情,沒想到,這是體育課上的一個小遊戲,兒子組就五個人,而他拿回了第五名的獎牌,也就是說,他跑了最後一名。那一刻我真的有點羞愧,我是因為看到獎牌才表揚孩子,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只有五個人比賽,對跑了最後一名的孩子我會說些什麼呢?而他的老師,那麼慷慨的鼓勵了一個體育差生,這裡的孩子不需要做第一名,不需要做前三名,哪怕你是最後一名,你的努力也會被肯定,這中間的差距真的太大了。

出了國才明白,為什麼我和孩子都曾經那麼累

這些鼓勵教育,讓孩子知道學習是開心的事情,自己每天變得更好才是值得驕傲的,即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可以開開心心的去做,因為不需要和做的很好的別人家的孩子比。也怪不得問兒子最喜歡上什麼課時,這個遺傳了我和先生兩個藝術渣渣基因,完全沒有畫畫天賦的孩子,說最喜歡的是上藝術課。兒子不是學霸,至少現在也看不出哪方面有天賦,但是我可以看到他正在慢慢的愉快的學習,沒有被打擊而放棄努力,沒有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這大概就是很多育兒書裡經常說的快樂地長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